資料主義的世界(三):「履歷主體」,與自我整合的生命經營

資料主義的世界(三):「履歷主體」,與自我整合的生命經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料主義的世界(三):「履歷主體」,與自我整合的生命經營〉2025-04-23

 

  除了國家的科學治理,現代資本主義世界也有一套讓勞動者自發受管束的治理方式。一個最顯而易見,以至於幾乎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是「面試」。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面試官是上,面試者是下,公司是選擇的人,面試者是被選擇的物。

 

  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相較於對於「你是誰」的探問,履歷的邏輯或許更接近某種集點兌換券。它要看看你把時間都花在哪裡,付出什麼努力?累積了什麼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創造了多少可被量化的成績:

 

  協助公司談成了怎樣規模的訂單、舉辦了多少人參與的活動、創造了影響多少用戶的廣告效益……。數字會說話,數字可以讓你的履歷從其他人的履歷中被凸顯出來。

 

  在標準的格式與順序中,這份亮眼的履歷能夠拿來兌換機會。因為你確實地把生命花在那些預先被給定的「重要的事情」,理應受到制度的褒獎。但在那之外,永遠存在著無法(或沒必要)被填入的經歷。

 

  為了避免這些令人害怕或感到罪惡的「空白」,人們開始反過來按「好員工」或「好面試者」的標準設計人生,排除那些「對履歷無用」的生命(我們尚沒有去談,有時候,在這份履歷裡有用的經驗,也可能在另一份履歷中失去意義)。又或者,從童年時期,就已經有人如此安排你,你也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退後、一次又一次地答應。

 

  那些看起來精明、能夠在工作上取得效率的人,我們有時已經無法分辨,有多少是「很會使用生產力工具」,又有多少是「把自己活成生產力工具」?

 

 

  在無數的努力之後,你贏得了「成功」的標籤了嗎?這些努力最終完成的,都是誰的工作?卸下履歷精美的「包裝」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

 

 

  這並不是在說「思考履歷」、「累積履歷」、「整理履歷」是錯誤的事情,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

 

  如果我們有辦法用這些方式,與別人的要求對齊,把自己「賣一個好價錢」,那有沒有可能,我們也能把這份能力用來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你想要做哪些事?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哪些「專案」或「項目」是你真正想要為自己達成的?為此你缺乏什麼?而你現有的資源,又能讓你完成什麼事?

 

  於是,過去被指認為「履歷問題」的思考與練習,搖身一變成為了自我資源串聯、整合的問題。無論是經驗、能力、人脈、積蓄或其他,你擁有的一切,都能夠在那條你將要走、且已經在走的路上為你所用。

 

 

  這也點出了一個決定性的差異:為了服務於特定工作、產業,你的生命會被履歷切割為有用的部分和無用的剩餘;但當你是為了你自己,創造一個屬於你的道路時,過去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白走,都能成為你的養分。

 

  實際的世界並不存在有什麼預先在那、只能符應的框架與標準,且不會有任何兩個人的生命完全一樣,能夠被無條件地放在一起比較。有某些路是只有你可以走,在那裡,曾經被斥為空白的經驗,可能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核心。

 

  人不必甘於作一個狹窄的、為了擠進特定框框而存在的「履歷主體」。一切是搭建的過程,所謂的「生而自由」意味著:人能夠經營自己、實踐自己、成為/成就自己,而非只能被選擇、被決定。




延伸閱讀:

〈他為什麼離開科技業?〉

〈關於你的夢〉

〈時間是一種真正的NFT〉

〈資料主義的世界(一):「理解、分解、再築構」〉

 〈資料主義的世界(二):被治理的人口,到超越人口的行動者〉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人與人之所以連結在一起,是因為彼此之間有相似的理念、處於相似的處境、對危難與風險有相似的焦慮。面前這個是打算共同對抗危難的人、還是視若無睹、沒有產生相似感受者?   理念與對行動超越「人口」地決定了我們是誰。這是真正的「根」、「土地」、「故鄉」。是以公民為主體、具獨立精神的新時代共同體。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人與人之所以連結在一起,是因為彼此之間有相似的理念、處於相似的處境、對危難與風險有相似的焦慮。面前這個是打算共同對抗危難的人、還是視若無睹、沒有產生相似感受者?   理念與對行動超越「人口」地決定了我們是誰。這是真正的「根」、「土地」、「故鄉」。是以公民為主體、具獨立精神的新時代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