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主義的世界(三):「履歷主體」,與自我整合的生命經營〉2025-04-23
除了國家的科學治理,現代資本主義世界也有一套讓勞動者自發受管束的治理方式。一個最顯而易見,以至於幾乎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是「面試」。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面試官是上,面試者是下,公司是選擇的人,面試者是被選擇的物。
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
相較於對於「你是誰」的探問,履歷的邏輯或許更接近某種集點兌換券。它要看看你把時間都花在哪裡,付出什麼努力?累積了什麼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創造了多少可被量化的成績:
協助公司談成了怎樣規模的訂單、舉辦了多少人參與的活動、創造了影響多少用戶的廣告效益……。數字會說話,數字可以讓你的履歷從其他人的履歷中被凸顯出來。
在標準的格式與順序中,這份亮眼的履歷能夠拿來兌換機會。因為你確實地把生命花在那些預先被給定的「重要的事情」,理應受到制度的褒獎。但在那之外,永遠存在著無法(或沒必要)被填入的經歷。
為了避免這些令人害怕或感到罪惡的「空白」,人們開始反過來按「好員工」或「好面試者」的標準設計人生,排除那些「對履歷無用」的生命(我們尚沒有去談,有時候,在這份履歷裡有用的經驗,也可能在另一份履歷中失去意義)。又或者,從童年時期,就已經有人如此安排你,你也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退後、一次又一次地答應。
那些看起來精明、能夠在工作上取得效率的人,我們有時已經無法分辨,有多少是「很會使用生產力工具」,又有多少是「把自己活成生產力工具」?
在無數的努力之後,你贏得了「成功」的標籤了嗎?這些努力最終完成的,都是誰的工作?卸下履歷精美的「包裝」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
*
這並不是在說「思考履歷」、「累積履歷」、「整理履歷」是錯誤的事情,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又是為了什麼?
如果我們有辦法用這些方式,與別人的要求對齊,把自己「賣一個好價錢」,那有沒有可能,我們也能把這份能力用來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你想要做哪些事?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哪些「專案」或「項目」是你真正想要為自己達成的?為此你缺乏什麼?而你現有的資源,又能讓你完成什麼事?
於是,過去被指認為「履歷問題」的思考與練習,搖身一變成為了自我資源串聯、整合的問題。無論是經驗、能力、人脈、積蓄或其他,你擁有的一切,都能夠在那條你將要走、且已經在走的路上為你所用。
這也點出了一個決定性的差異:為了服務於特定工作、產業,你的生命會被履歷切割為有用的部分和無用的剩餘;但當你是為了你自己,創造一個屬於你的道路時,過去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白走,都能成為你的養分。
實際的世界並不存在有什麼預先在那、只能符應的框架與標準,且不會有任何兩個人的生命完全一樣,能夠被無條件地放在一起比較。有某些路是只有你可以走,在那裡,曾經被斥為空白的經驗,可能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核心。
人不必甘於作一個狹窄的、為了擠進特定框框而存在的「履歷主體」。一切是搭建的過程,所謂的「生而自由」意味著:人能夠經營自己、實踐自己、成為/成就自己,而非只能被選擇、被決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