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約恩 那堤科 林德布勞,這本書的作者,在2022年離開了,在26歲一個貌似成功勝利組的他,做出了一個大膽卻又合理的舉動,他決定離開了俗世賺錢的世界,進入了一個回歸原始的生存模式,成為了泰國的森林僧人,在17年過去,他聽從他內心的聲音,決定離開了他熟悉的佛寺,回歸俗世。作為一個出家又還俗的曾經的僧人,可以說是,他離開了他熟悉的世界兩次。
蓋起書本,我默默地向他點點了頭,表示我內心十足的感恩與尊敬。
他沒有用佛法以及任何知識來偽裝及掩蓋他的自己,在他的文筆裡,他始終用一種輕鬆、幽默、又帶有智慧的口吻向我們訴說,他經歷的挫敗與感悟,他始終很有勇敢且真誠的。
比約恩 那堤科 林德布勞,中間那堤科代表了泰語中:「在智慧中成長的人」,我很喜歡這個翻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智慧先於成長,也許就在說明,我們一直都有智慧,只是怎麼發現,怎麼拿來讓我們成長。
回憶起當初在前一份人資工作時,下班後的我帶著疲倦的心情,逛著台北火車站附近的書局,一眼看到了這本書《我可能錯了》,這句話馬上映入眼簾,那時刻瞬間打中我靈魂,「對,有點浮誇的描述」,但在那麼多標榜正確的書籍與知識中,突然這麼勇敢寫出「錯」這個字,不得不說,反正中我胃口。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我想正因為他超真實且誠懇的,他沒有再跟你講佛法的大道理,他述說的是身為人本身的智慧,以及面對苦難,他本人是如何度過的。
最重要的是,他給的智慧並不是否定痛苦,而是帶給我我們度過痛苦的智慧與思辯。
你說他幸運嗎?我不知道你是否這樣認為?
也許不是,他在還俗後歷經了憂鬱症,甚至想要自殺,晚年因為罹患了漸凍症,當他得知罹患ALS時說,他還想要一直與他的摯愛伊莉莎白一起白髮,一起看著子孫們。他並不是害怕死亡,只是比他預期得更早了一步。在死亡面前,他深呼了一口氣,他回顧自己一生,並說出了:
「多棒的一趟旅程,多精彩的一場冒險,誰想的到呢?我怎麼經歷到這麼多呢?我這一生彷彿經歷三世一樣。我如何不斷吸引比我更有智慧、更寬宏大量的人到身邊呢?我做過多輕率、有時甚至是致命的事,嚇壞很多人,但為什麼我不常落入悲慘的下場呢?究竟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我呢?我從頭到尾沒做太多計畫,但事情為什麼還這麼順利呢?」
你說他不幸嗎?但他活出他想要的人生、不留遺憾地前往他成佛的路上。
之所以,把死亡擺在最前面跟大家分享,也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到的,疫情期間,諸多死亡瞬間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最好準備了嗎?其實永遠都還沒,但死亡不會因為我們有沒有做準備而不會到來。
在他父親離去後,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當我們不再認為生命是理所當然時,會發生甚麼事情?當真正、整個人都理解到全身上下都理解到:我們是彼此的過客會發生甚麼事情?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告別。」
甚至是我,說不定,某一天我突然停止更新了,任何可能都有。
我想先從死亡開始,一方面也想告訴大家,死亡不是甚麼糟糕的事情。
比約恩在:「為什麼我們文化中都是把對抗死亡當作種英雄故事,為什麼死亡常被描繪成一種非打敗不可的敵人,為什麼視為一種羞辱或失敗呢?我相信死後,另一邊還有另一個精彩的世界等我」
對於死亡給我的提示來說,就是提醒著我:
「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我想要過怎樣人生?」
「什麼是最重要的?」
以終為使的概念,也許難以推估到死亡那天,但至少我希望我自己是不留遺憾的過這一生。
而結束其實一直都在發生,每個人偶遇的人,那會不會是我們最後一次相遇、有沒有甚麼心裡頭想說話,就去說吧,想要感謝的人,就去說吧。
也是意識到這件事情,我變得很愛寫手寫卡片,或是留下一段告白給我每一段旅程遭遇到的朋友或是伴侶。
我知道我們可能只是過客,但我希望你帶給我的美好,我可以為此獻上我誠摯的感謝!
所以,別等了,生命很珍貴的。
我們很容易追逐著「被肯定」、「社會期待」,父母的關愛、長輩的肯定、他人的喜愛,這讓我們備受感到有價值,當我們的價值評價系統都透過他人時,這個標準是非常不穩定的。
自我評價是很重要的。
在這麼多年來,自卑的課題在我身上也消失已久了,當時的我非常守別人跟我的約定,但我卻很常對自己失約,這個失約的承諾其實又讓我對自己失望與生氣。
回顧那個關鍵成長念頭就是:「追求真實吧」、「你是有選擇權的」、「同理自己、同理他人」,最重要的是回顧自身,為自己做出決定,為自己人生負責。
比約恩分享了他的住持阿姜·帕薩諾,是個不喜歡講課的僧人,但因為責任的關係,所以他做,但他的優勢與特質在於,他對待任何人都一樣的謙虛、和善並公平,阿姜·帕薩諾他的故事。
他在修行後的第十六年,他首次回家,他的家人相聚在一起,他的堂兄就到了一杯威士忌給他。
堂兄:「你要喝一杯嗎?」;阿姜·帕薩諾:「不了,謝謝,森林僧人禁酒」
堂兄:「喔喝啦,反正沒人知道」這時阿姜·帕薩諾諾抬頭,用很真誠且沉穩的語氣回應「我會知道」
「我會知道」,這句話我很喜歡,我自己以前常告訴自己:「不要說謊,寧可不說,但不要說謊」。
誠信之所以重要,其實不在於讓別人感到信任,更多是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是否有實踐,這讓自己更問心無愧,且我們不用擔心謊言被戳破,不需要求神拜佛乞求原諒,其實誠信更讓自己有更多精力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比約恩:「當我們主動選擇為自己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會開始發生,這會減少我們身上的包袱,不僅是為了他人,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自己」
在榮格心理學提及陰影,「當我們越壓抑某些情緒與欲求,這些壓抑的東西就成為了陰影,直到某一天會反噬我們」
比約恩:「因為生命可能會驟然結束,所以我選擇怎麼生活就很重要」
我們之所以,需要把責任推向外界,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忘記自己其實有力量,很大的原因,我認為是我們對於「錯誤」有很多的恐懼。
恐懼,犯錯後的自己,不再被父母疼愛;恐懼,犯錯後的自己,不再被愛人愛。
錯與恐懼連結起來了,讓我們難以真正的好好認錯。
我們把時間推回到比約恩在佛寺那段日子,他其實非常不擅長冥想,在眾多僧人的禪堂通霄一起冥想,他多半時間就是努力保持清醒,很難不打瞌睡,他內心哀號的說:「我放棄了這麼多,就是為了經歷這些嗎?我拋棄掉前途光明的工作、扔下自己擁有的一切,離開自己所愛的人,我卻做不到僧人應該花一輩子做的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一位厲害的講者阿姜‧賈亞薩即將說出影響他一輩子的一句話。
阿姜‧賈亞薩:「今晚,我將傳授一具有魔法的箴言」,全場譁然,因為在森林修行派,他們並不在乎魔法,他們認為那些無助於修行。
阿姜‧賈亞薩用平靜的語氣說:「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塊破裂的時候,只要你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且篤定地對自己重複三次,你的擔憂將會雲消霧散」,那就是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我都會笑著說:「怎麼可能有人什麼錯都不犯,除非他不行動,就不會犯錯」
大師魯米:「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草原。我會在哪裡與你相遇」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而你始終值得被愛。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按下贊助鍵,幫助我更有動力寫下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IG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永遠接納自己。昆陽 Peace 202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