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愛?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

在心理團體中,身為帶領者,我見證了無數種自私的愛,但每一種自私的愛當中,都存在無可比擬的慈悲,如果我們用人的世俗觀點來看,這些慈悲是非常荒謬的,但只有荒謬,我們才能超越人類理性架構的世界。

所有出於理性的架構,都是短暫的,都是一種暴力,都是少數人的觀點被渲染為一種真理。無疑的,這些真理是虛假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考慮我們自己,但那不等於自私,而是一種與全人類發生關係的原始情感。這種情感,可以稱之為「共在」(being-with-being)。

在精神分析的後現代觀點中,愛的概念往往被視為一種解構的過程。雅克·拉岡(Jacques Lacan)的理論認為,愛是一種通過「他者」(the Other)的鏡像來理解自我的過程。

當我們試圖愛所有人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每一個「他者」來探索和構建自己的自我。這種愛並不是單純的自私,而是一種通過他者反映出的自我認識的需求。

愛是「流動的」,它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形成一種「游牧式的存在」(nomadic existence)。在這種存在中,愛不再是固定的、排他性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

愛的這種動態特質,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愛的實踐來挑戰和顛覆既有的社會秩序。傳統的愛往往被規範化,被社會結構所約束,成為維持社會穩定的一部分。但後現代的愛,尤其是博愛,則是一種對抗這種規範化的力量。它追求的是一種無限的擴展,一種不斷超越界限的可能性。

當我們在心理團體中見證這些「自私的愛」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觀察愛如何在不同的主體間流動,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變形。這些愛雖然看似自私,但實際上包含了深刻的慈悲。

這種慈悲,不是狹隘的、個人的,而是跨越個體界限的共情。它讓我們感受到與他者的聯結,並在這種聯結中找到自我的位置。

 

二、

我們需要對這些所謂的「真理」保持警惕,並勇敢地去探索和擁抱那些看似荒謬的愛和慈悲。

這種探索和擁抱,是一種對人類存在的重新理解,即「共在」(being-with-being)。

共在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狀態,更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它強調我們與他者、與世界的聯繫,是一種超越個體、自我中心的存在狀態。通過這種存在,我們得以超越理性的限制,進入一種更廣闊、更豐富的情感和存在領域。

因此,愛所有人,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對人類存在的終極探索。一種追求無限、追求聯結的探索。這種探索,讓我們不再孤立,而是成為整體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更大的、共在的存在。

然而,當我們尋求愛所有人,我們也可能因此受害。

首先,人類的情感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對所有人都保持同等的關注和愛。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愛和歸屬感是一種基本需求,但它需要在安全和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實現。無限制地分散我們的情感資源,實際上會削弱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投入,影響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

此外,博愛的概念在實踐中往往容易淪為抽象的口號,而缺乏實際的行動力。愛是一種需要具體行動和時間投入的情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的理念。

對所有人的愛,如果不能轉化為具體的關懷和行動,則容易變得空洞,甚至會成為逃避真實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這種逃避可能源於對深層次情感投入的恐懼,因為真正的愛涉及脆弱和承諾。

愛所有人雖然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但在現實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過度擴展愛的對象,可能會削弱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投入,迷失自我,破壞社會結構,甚至掩蓋真實的不公。實踐中,我們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既不放棄對博愛的追求,也不忽視具體的、真實的情感關係。

 

三、

在心理團體中,當有人宣稱要愛所有的人,帶領者應該以同理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引導和對話。這樣做可以幫助這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同時也可以促進團體內部的深入交流。一般我會這麼做:

最基本的,我們要對每個人愛的方式表達理解和尊重。這可以建立信任,讓這個人感到被接納和理解。

接著,我們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愛的目的和感受,以及背後推著我們的情感。這有助於每個人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需求和動機。

當一個團體中的成員都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敞開,帶領者可以試圖拋出和成員不同的矛盾觀點、衝突情境。就像面對一位理想化的人,我們對他點出現實的限制。這並不是為了打擊他,而是讓他通過矛盾觀點和衝突情境,更好地整合他內心的思想和情感。

畢竟愛所有人確實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容納所有人,但在現實中,具體可行的「小」事,是愛的起點,並且有可能引發難以想像的巨大能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團體中所有的討論都是走向現實的,我們鼓勵團體成員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歷,幫助每個人能從不同的生命歷程看待自己,同時,只有當成員都願意拋出真實自我的生命經驗,彼此才能抓住這個生命經驗,展開真實的聯繫。這時,我們才能真正「擁抱」彼此,而不是擁抱想像中的彼此。

除了真實的愛,真實的恨、真實的怒、真實的哀怨、真實的後悔……團體藉由真實為柴薪,保持前進的動力。

有時,團體喪失動力,那是一個警鐘,告訴我們成員們似乎出於某種原因,放棄繼續敞開自己。這不是一個錯誤,但確實是一個問題,需要帶領者帶領大家共同化解。讓團體重新回歸「一群人」,而非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的狀態。

團體很困難,但沒有什麼人生課題是不困難的。差別在於,生活的難,其本身沒有特別的目的,就只是人和命運的一種遭遇。

心理團體的難,其目的在療癒,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有意識的關懷。難,是療癒的一部分,是關懷他人的一部分,亦是關懷自己的一部分。

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於兩岸公私立學校,從事哲學教育等哲學實踐活動。
73會員
7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你站在貨架前,思考該買何種口味的馬鈴薯片。吃龍蝦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龍蝦;吃牛排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牛排,但在你思考該吃什麼口味時,就像你真的在思考是要吃龍蝦,還是牛排。 所以這些調味食品,與其說賣的是味道,對應的是人的味蕾,不如說賣的是對想像力的刺激。 然而,想像力是一把雙刃劍……
五一勞動節,媒體湧現無數向勞動者致敬的節目和文宣。 彷彿全國從上到下,都是歡慶勞動光榮的氛圍,彷彿每個人都在慶祝勞動的偉大價值。但在這喧鬧的表象下,卻隱藏著一個令人冷冰冰的事實:現代婚姻早已淪為另一種勞動,一份無休止的苦役。
4/5不夠善良的我們
直接的承諾不僅是對他人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有了真實的承諾,倫理才有可能存在。相反,那些不願意做出這些承諾的人,任何倫理准則對他們來說都不過是紙上談兵,隨時可以拋進馬桶衝掉。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承諾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記憶,是時間的罅隙,當生命不斷流動,總有一些渣滓會淤積,落進罅隙。遠遠看,似乎什麼都沒有被留住。但當我們有機會俯身細細查看,我們會發現,罅隙里藏了很多,太多。「多」,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我們都過了豐富的一生。
清明是屬於活人的,而不是死人的。
當一個人的存在感需要被提醒,需要被刺激,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使之感受到「我確實存在」,這個人多半已經陷入喪失存在感的處境。
你站在貨架前,思考該買何種口味的馬鈴薯片。吃龍蝦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龍蝦;吃牛排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牛排,但在你思考該吃什麼口味時,就像你真的在思考是要吃龍蝦,還是牛排。 所以這些調味食品,與其說賣的是味道,對應的是人的味蕾,不如說賣的是對想像力的刺激。 然而,想像力是一把雙刃劍……
五一勞動節,媒體湧現無數向勞動者致敬的節目和文宣。 彷彿全國從上到下,都是歡慶勞動光榮的氛圍,彷彿每個人都在慶祝勞動的偉大價值。但在這喧鬧的表象下,卻隱藏著一個令人冷冰冰的事實:現代婚姻早已淪為另一種勞動,一份無休止的苦役。
4/5不夠善良的我們
直接的承諾不僅是對他人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有了真實的承諾,倫理才有可能存在。相反,那些不願意做出這些承諾的人,任何倫理准則對他們來說都不過是紙上談兵,隨時可以拋進馬桶衝掉。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承諾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記憶,是時間的罅隙,當生命不斷流動,總有一些渣滓會淤積,落進罅隙。遠遠看,似乎什麼都沒有被留住。但當我們有機會俯身細細查看,我們會發現,罅隙里藏了很多,太多。「多」,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我們都過了豐富的一生。
清明是屬於活人的,而不是死人的。
當一個人的存在感需要被提醒,需要被刺激,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使之感受到「我確實存在」,這個人多半已經陷入喪失存在感的處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原來真的有一種母親,無法愛自己的小孩。 離婚前有朋友姊姊告訴我,離婚千萬別帶著孩子,每當看到孩子的臉都是一種痛。那時候的我完全不明白甚至懷疑。
Thumbnail
《怪胎女孩》講述了一個12歲女孩喬琪在失去母親後,與父親意外重逢的故事。透過電影讓我們學習原諒、擁抱、與自我和解,是一部悲傷又溫暖,疼痛卻明亮的電影,非常適合與家人一觀賞。
曾經成為我成長路上的精神支柱,幫助我走出一段情感上的低谷。 那時我十七八歲,我開始經歷許多情感上的波折和掙扎。每當夜深人靜孤單無助,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我就會躲在棉被裡聽《後來》這首歌。 這首歌的旋律簡單而感人,歌詞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體悟。劉若英唱著:“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
Thumbnail
你認為愛是藝術嗎?如果是,他便需要知識和努力。人為什麼汲汲營營追求愛?一次只能愛一個人嗎?愛情怎麼了嗎?讓佛洛姆替你闡述愛:愛可以克服孤立,又可以做自己,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瘋狂問正在禪修的弟弟,我可以如何去愛人? 在上一段關係中,我發現自己一遇到對方的情緒、問題時,會先選擇逃跑。說好聽點是讓對方有時間消化,但這也常常成了曖昧失敗的原因,畢竟誰會喜歡不能吐露情緒的對象?直到我看了《愛的藝術》,它顛覆了我對「給予」的定義,在「愛自己」之後,教會我「如何去愛人」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Thumbnail
就「愛」這件事,市面上大家能讀到的心理學書籍都一再強調一個觀點: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那要怎樣愛自己?滿足需要,允許情緒,不顧及別人地「做自己」,重視自己的聲音之類。然而,即使是「愛自己」,也有一個...
Thumbnail
上星期閨蜜找我訴苦,說明明已經28歲,但財政狀況仍然被母親掌控,不時登入她的網絡銀行帳戶。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原來真的有一種母親,無法愛自己的小孩。 離婚前有朋友姊姊告訴我,離婚千萬別帶著孩子,每當看到孩子的臉都是一種痛。那時候的我完全不明白甚至懷疑。
Thumbnail
《怪胎女孩》講述了一個12歲女孩喬琪在失去母親後,與父親意外重逢的故事。透過電影讓我們學習原諒、擁抱、與自我和解,是一部悲傷又溫暖,疼痛卻明亮的電影,非常適合與家人一觀賞。
曾經成為我成長路上的精神支柱,幫助我走出一段情感上的低谷。 那時我十七八歲,我開始經歷許多情感上的波折和掙扎。每當夜深人靜孤單無助,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我,我就會躲在棉被裡聽《後來》這首歌。 這首歌的旋律簡單而感人,歌詞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體悟。劉若英唱著:“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
Thumbnail
你認為愛是藝術嗎?如果是,他便需要知識和努力。人為什麼汲汲營營追求愛?一次只能愛一個人嗎?愛情怎麼了嗎?讓佛洛姆替你闡述愛:愛可以克服孤立,又可以做自己,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瘋狂問正在禪修的弟弟,我可以如何去愛人? 在上一段關係中,我發現自己一遇到對方的情緒、問題時,會先選擇逃跑。說好聽點是讓對方有時間消化,但這也常常成了曖昧失敗的原因,畢竟誰會喜歡不能吐露情緒的對象?直到我看了《愛的藝術》,它顛覆了我對「給予」的定義,在「愛自己」之後,教會我「如何去愛人」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Thumbnail
就「愛」這件事,市面上大家能讀到的心理學書籍都一再強調一個觀點: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那要怎樣愛自己?滿足需要,允許情緒,不顧及別人地「做自己」,重視自己的聲音之類。然而,即使是「愛自己」,也有一個...
Thumbnail
上星期閨蜜找我訴苦,說明明已經28歲,但財政狀況仍然被母親掌控,不時登入她的網絡銀行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