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前,先找到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年很流行「做自己」這個用語,有些人覺得順從自己的渴望,不要太去在意外界或他人評價,就叫作做自己;有人選擇小眾的路徑,要跟整個大環境或體制衝撞,彷彿透過衝撞的過程,才可以堅持住原有的自己。如果要問什麼叫作「做自己」,可能一樣米養百樣人,一萬人就會有一萬種答案,但我很欣賞蔡康永關於「做自己」的看法:做自己前,先搞懂你是誰。
  最近因緣際會下,跟前輩一起搭檔去拍形象照,最後在選照片時,好不容易以淘汰制的方式從四十幾張照中,刪到只剩三張,結果我一直很糾結,到底從這三張中,要挑哪一張好?這下好了!剛好三張是不同特色的照片,一張可以顯現自己的自信與霸氣,另一張較為溫柔婉約,第三張則是專注傾聽的神情,身為諮商師的我,該挑哪張好?猶豫不決時,只好參考旁人專業意見,詢問路人攝影師甲,他說他覺得第三張不太像是諮商師,他很難把諮商師這個行業跟第三張連起來;詢問路人攝影師乙,他覺得二三張好,至於哪裡好?真是難以言喻;詢問路人攝影師丙,他說第一張比較活潑、俏皮,第二張就比較有氣質,看我要走哪個路線。這個問題真好,我要走哪種路線?我一時語塞,還真答不出來。
  我開始在思考:「大眾想看見的諮商師的模樣是長怎樣?」但想了半天,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也回想起曾問過幫我化妝的造型師這句話,她也不置可否,因為沒遇過諮商師,覺得難以想像。後來再思考第二個問題:「我希望成為的諮商師是長怎樣?」這個問題更困住我了!當然是能專注聆聽個案,也有專業自信,同時可以溫柔地承接個案情緒,那不就三張照片都符合我想要的形象?三選一真的太難了!我怎能拋棄其他兩張?最後回到一個問題:「我想要的30歲的自己是長怎樣?」突然答案清晰浮現,立刻痛下決心挑了第一張。
  原來要選擇自己要成為怎樣的諮商師或助人工作者前,要先選擇我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我覺得我們常常在人生中不同階段都會迷惘,可能迷惘自己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到底想做什麼工作?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後就逐漸淹沒在很多外界的聲音中,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不曉得現在的自己在哪裡,也不曉得自己未來要往哪兒去。但這樣的我們,進入到社會體制中,進入到職場或公司制度的轉輪中,有的就隨波逐流,有的就堅持要與體制衝撞,因為覺得「不甘心」,想要「做自己」,想要「保有自己原有的樣子」,憤而離職,憤而抱怨環境對我們「不公平」。
  但真的在被別人問說:「你想要做什麼?」「你要走什麼路線?」時,卻突然語塞,好難回答這些問題!
  同意康永哥的想法:做自己前,先搞懂你是誰。我也認為:做自己前,先找到自己。或許下一次對生涯迷惘,覺得「人生好難」,或者想轉換跑道時,先去掉我們身上的所有角色包袱,問問自己:現在的自己是長什麼樣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又想成為怎樣的「人」?現在的我可以做什麼或怎麼選擇,才會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心中可能會浮現答案。這時,把答案寫下來,貼在辦公桌前一角,或貼在其它你覺得可以提醒自己的地方,就朝那個方向邁進吧!
*備註:本文參考資料為【今周刊】「關於『做自己』 蔡康永:先搞懂你是誰」一文,附有連結影片可供有興趣的讀者點閱參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發現工作夥伴有煩惱甚至想不開,不知道私下如何跟他聊,才能讓他感受到被關心、被理解,減少他想不開的念頭嗎? 只要把握文章中「三要三不要」原則:「要詢問狀況、要回應情緒、要轉介專業」,以及「不要經驗分享、不要急著安撫、不要太快給建議」,相信你也可以成為營造幸福職場的小天使,降低同事想不開的風險。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某日本獅聽了「整理師」何安蒔老師的演講,突然意識到居家環境的整理絕對可以連結到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還有更重要的,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聽完那場演講後,本獅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整理出六點「居家+心理空間整理」要點供各位將要過年大掃除的讀者們參考,對整理環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來看一下吧!
在「82年生的金智英」此部電影中,女主角生完小孩,在家擔任全職家庭主婦一段時間後,開始思考是否要返回職場工作,然而,在著手進行復職的過程,也遭遇一些難題。 究竟女性如何在家庭、工作兩方面取得平衡,甚至兩得意?且讓我們聽聽諮商獅怎麼說吧!
  電影中的金智英,相當傳神地演出了大家俗稱「多重人格」的疾病,也就是目前DSM診斷系統下的「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因為大家比較容易把「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搞混,所以這一篇就簡單地幫大家區別一下這兩種精神疾病喔!
  這年頭來,若要想改變生活,通常就要用吵吵嚷嚷的方式,例如上街頭抗議,用各種網路媒體來讓全天下人看得見自己所關注的公共話題,會吵的小孩有糖吃,在職場上似乎也可能有會吵的員工可以搏取更多薪資或福利等案例發生。 且讓我們靜下來,仔細想想安靜後面蘊含的意義。   
發現工作夥伴有煩惱甚至想不開,不知道私下如何跟他聊,才能讓他感受到被關心、被理解,減少他想不開的念頭嗎? 只要把握文章中「三要三不要」原則:「要詢問狀況、要回應情緒、要轉介專業」,以及「不要經驗分享、不要急著安撫、不要太快給建議」,相信你也可以成為營造幸福職場的小天使,降低同事想不開的風險。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某日本獅聽了「整理師」何安蒔老師的演講,突然意識到居家環境的整理絕對可以連結到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還有更重要的,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聽完那場演講後,本獅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整理出六點「居家+心理空間整理」要點供各位將要過年大掃除的讀者們參考,對整理環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來看一下吧!
在「82年生的金智英」此部電影中,女主角生完小孩,在家擔任全職家庭主婦一段時間後,開始思考是否要返回職場工作,然而,在著手進行復職的過程,也遭遇一些難題。 究竟女性如何在家庭、工作兩方面取得平衡,甚至兩得意?且讓我們聽聽諮商獅怎麼說吧!
  電影中的金智英,相當傳神地演出了大家俗稱「多重人格」的疾病,也就是目前DSM診斷系統下的「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因為大家比較容易把「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搞混,所以這一篇就簡單地幫大家區別一下這兩種精神疾病喔!
  這年頭來,若要想改變生活,通常就要用吵吵嚷嚷的方式,例如上街頭抗議,用各種網路媒體來讓全天下人看得見自己所關注的公共話題,會吵的小孩有糖吃,在職場上似乎也可能有會吵的員工可以搏取更多薪資或福利等案例發生。 且讓我們靜下來,仔細想想安靜後面蘊含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我分享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如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建議找到自己的「role model」、觀察「role model」的共同特質,尋找與自己過去經驗的共同之處,並發展個人風格。切合詞彙觀察角色特質、經歷與技巧。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我們將快速提供一些生涯與職涯劃相關的簡單技巧或練習。首先分享的是「角色楷模」練習。透過思考身邊的楷模,我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有助於做出符合期望的決定。此練習有助於澄清價值觀、發現吸引力、分析共同特質、制定行動計劃、反思成長。希望這練習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並做出更適合的生涯規劃。
Thumbnail
如果能不做自己,成為別人,我究竟想成為誰? 那個人就是屬於自己心目中的投射,是自己"理想中"成為的樣子, 與其白費力氣去成為別人,不如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有多久沒有正視過鏡中的自己了? 盲從追逐理想中的自己,不累嗎?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選擇 對於「選擇」所寫下這樣的感悟:正因你遇過那樣迷人的靈魂,所以更加確信「時間的取捨與有意識的選擇」是如何堆疊出,生活和自己的,如果能擁有更多的籌碼與資格,就有條件選擇而不是被選擇,如如此也就不用在一個沒那麼理想的選擇中猶豫。
繼上一篇分享兩年來備考的心路歷程後,這一篇主要分享個人資料準備及撰寫的方法。在開始前想先邀請大家把以這句話放在心中,並在準備備審資料這段期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總是會有新想法產生、有地方需要修改,絕對沒有完美的狀態。」
Thumbnail
在職場上,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這不僅僅是關於薪資、福利或工作環境,更涉及到自我品牌的建立。了解自己的職場身份,並且根據自身目標進行調整,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自己並提升職場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人設思考法」來打造職場品牌,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Thumbnail
我分享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如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建議找到自己的「role model」、觀察「role model」的共同特質,尋找與自己過去經驗的共同之處,並發展個人風格。切合詞彙觀察角色特質、經歷與技巧。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我們將快速提供一些生涯與職涯劃相關的簡單技巧或練習。首先分享的是「角色楷模」練習。透過思考身邊的楷模,我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有助於做出符合期望的決定。此練習有助於澄清價值觀、發現吸引力、分析共同特質、制定行動計劃、反思成長。希望這練習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並做出更適合的生涯規劃。
Thumbnail
如果能不做自己,成為別人,我究竟想成為誰? 那個人就是屬於自己心目中的投射,是自己"理想中"成為的樣子, 與其白費力氣去成為別人,不如多花點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有多久沒有正視過鏡中的自己了? 盲從追逐理想中的自己,不累嗎?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我們怎麼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選擇 對於「選擇」所寫下這樣的感悟:正因你遇過那樣迷人的靈魂,所以更加確信「時間的取捨與有意識的選擇」是如何堆疊出,生活和自己的,如果能擁有更多的籌碼與資格,就有條件選擇而不是被選擇,如如此也就不用在一個沒那麼理想的選擇中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