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療癒日誌:聊聊內在暴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在啃周志建老師的書,周老師是說故事高手,擅長敘事治療;通過聽故事追尋到現代人常有的心理認知的「結」,就是可以著手去撫慰和復原的地方。
書中也提到我覺得很受用的觀念。所謂創傷就是在原本完整的個體上造成傷害,針對缺口或個體本身再去修補、打磨,用在身體則勢將傷口清除乾淨,進行縫合或任其自行癒合的過程。那麼心理上的創傷呢?
這兩天在Clubhouse中有到一位醫學背景的朋友分享,從她開始出現異狀到有「病識感」開始處理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更別說沒有相關知識的一般人,可能要更久的時間才有足夠的接收能力和知識來辨認;因此從童年累積到現在的許多創傷經驗和認知中留下來的「情緒結」將容易形成在內心不斷怒吼的「內在暴君」。
內在暴君會出現在生活的每個情境當中,透過將造成創傷的那個情景不斷地內化,套用在遇到的類似情境中,告訴我們依然是那個犯錯/不被愛/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這種時候不管長到多大,內在暴君都會讓我們馬上回到受到創傷的當下,像小時候一樣僵在原地不知所措。
來聊聊我到目前為止最有印象的三個內在暴君:
  1. 幼稚園:吃飯的時候,阿嬤跟媽媽只圍著姊姊轉,沒人理會在旁邊的我;我當時也好想要媽媽可以這樣呵護我;但小時候的我只學到我有需求是我有問題,認命點沒有人會站在你這邊。
  2. 小學四年級:為了我也不記得的小事,阿嬤威脅不再理我,接著就把我當透明人一下午,我驚恐到忍不住跑到廚房跟阿嬤下跪求原諒,當時心中充滿不甘跟委屈;但到了晚上睡覺前又很害怕要是阿嬤不在了,家裡內外就沒有人會理我了。
  3. 小學五年級:又是為了不知道什麼小爛事,被媽媽斥責「你用用腦袋好嗎?」這一幕在我心裡揮之不去,長大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怕會犯錯,又會聽到這句「你用用你的腦袋好嗎?」
上述三個內在暴君就像是我的惡夢一樣,會在生活每一個無所防備的時刻出現。這代表了這些暴君經驗在我心裡形成了過不去的「情緒結」,情緒結提醒我還有尚未被療癒和復原的創傷;周老師的書中提到過內心的創傷復原需要經過從「感受」到「接受」的過程,我特別寫出這些內在的創傷經驗就是看見了當時受的傷,然後透過寫作「說出來」,就有被重新述說以及撫慰那個惶恐不安小朋友的機會。
avatar-img
9會員
20內容數
AWE培訓講師,台大政治研究所畢。 循規蹈矩地長大卻在17歲那年得了憂鬱症,試過各種治療方法後, 學習自我探索與療癒; 同時求學時期所學鍛鍊了判斷局勢的精準眼光, 具有找出關鍵點解決問題或判斷走向的能力。 在走過生命一次又一次低迷幽谷後, 決心幫助乖乖地努力前進卻在人生這條路上跌了一跤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ynnLynnTalk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一直以為修復代表鼓起勇氣直面所有過去。 從開啟自我修復道路以來,我經歷了很多思考、心境與人際關係的轉變;而這一次我選擇刪除了國高中時期的臉書好友。
在接諮詢跟跟課的過程中,我習慣性地會去思考在我對面的,與在台下的學員在這裡想得到什麼呢?每個來到我面前的人無不是想藉由有意識地想學習更好的做法、更好的思維來有效地幫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喜愛。但實際上所謂練習究竟是要練什麼呢?就是不斷地內化,從根部去改變腦邏輯的迴路,進而改變我們的「第一反應」。 「第一
我不記得這是第幾次我下定決心寫作了,我只記得我一直很想改變,但是因為完美主義、因為累、因為懶,讓我每次都只寫了一兩篇就開始打漁曬網曬到網都破了(?)。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裡頭有一些個人生活成長的建議,看著看著我發現我們會在書中找很多如何有效率、斷捨離,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
「每個人只會遵照自己的最大意願而行」  我還記得第一次咀嚼這句話含意時,我內心巨大的震撼;彷彿是一束強力聚光燈照進了舞台後方的更衣間,把凌亂的真實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帶著一絲絲羞愧與甩不掉的黏膩感。從此之後,我在做決定時常常停下來想想這句話。 這句話後來貫穿了我做諮詢給建議的核心理念,其中包含了三個
       當我落筆寫下這篇文章,正坐在臨街的麥當勞對著即將天黑的街道;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兩週,中共軍機每天都在南海或台灣周遭飛來飛去、美國航母也在西太平洋上日夜巡航;更別說世界各處日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數字和死亡率都在節節攀升。        除此之外,台灣鄰近各國近數月來也捲入了學運
我一直以為修復代表鼓起勇氣直面所有過去。 從開啟自我修復道路以來,我經歷了很多思考、心境與人際關係的轉變;而這一次我選擇刪除了國高中時期的臉書好友。
在接諮詢跟跟課的過程中,我習慣性地會去思考在我對面的,與在台下的學員在這裡想得到什麼呢?每個來到我面前的人無不是想藉由有意識地想學習更好的做法、更好的思維來有效地幫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喜愛。但實際上所謂練習究竟是要練什麼呢?就是不斷地內化,從根部去改變腦邏輯的迴路,進而改變我們的「第一反應」。 「第一
我不記得這是第幾次我下定決心寫作了,我只記得我一直很想改變,但是因為完美主義、因為累、因為懶,讓我每次都只寫了一兩篇就開始打漁曬網曬到網都破了(?)。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裡頭有一些個人生活成長的建議,看著看著我發現我們會在書中找很多如何有效率、斷捨離,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
「每個人只會遵照自己的最大意願而行」  我還記得第一次咀嚼這句話含意時,我內心巨大的震撼;彷彿是一束強力聚光燈照進了舞台後方的更衣間,把凌亂的真實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帶著一絲絲羞愧與甩不掉的黏膩感。從此之後,我在做決定時常常停下來想想這句話。 這句話後來貫穿了我做諮詢給建議的核心理念,其中包含了三個
       當我落筆寫下這篇文章,正坐在臨街的麥當勞對著即將天黑的街道;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兩週,中共軍機每天都在南海或台灣周遭飛來飛去、美國航母也在西太平洋上日夜巡航;更別說世界各處日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數字和死亡率都在節節攀升。        除此之外,台灣鄰近各國近數月來也捲入了學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以我的情況來說,因解離而有身份這件事,在配合治療處理創傷,讓自己各方面都能慢慢變得更好上其實是有些幫助的,這也同時是多個身份的共同目標,所以偶爾會有身份間互相合作彼此幫助去達成一項任務目標的經歷。 這篇文便是以身份為基準去紀錄在春節期間達成一項任務的始終。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以我的情況來說,因解離而有身份這件事,在配合治療處理創傷,讓自己各方面都能慢慢變得更好上其實是有些幫助的,這也同時是多個身份的共同目標,所以偶爾會有身份間互相合作彼此幫助去達成一項任務目標的經歷。 這篇文便是以身份為基準去紀錄在春節期間達成一項任務的始終。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