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取悅症》,我不喜歡這樣,有救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25年臨床心理學者經驗的哈麗雅特·布萊克去上「奧普拉秀」,談她所寫的《E型女人症》。書名的意思是,有些人認為自己可以為任何人(everybody)做任何事( everything)。
奧普拉說,這根本就是有病。我也有這種病,那就是想要取悅所有人的病。這段話催生了《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這本書的問世。
這樣鞠躬盡瘁,對你有用嗎?
什麼是取悅症?想要刻意透過討好和服務別人、來讓別人稱讚你,認可你,就是「取悅症」。
《取悅症》一書說,取悅症有三種類型:
認知型:只要取悅別人,別人就不會對我不好。
習慣型:習慣取悅別人,我就是習慣去多付出。
逃避型:不喜歡不安感,希望看到的大家都好。
作者發現取悅症的源頭有兩個:期望延遲衝突,害怕被拋棄。
前者是,你不希望衝突出現在你面前,你以為你討好別人就可以辦到。
後者是,你怕被孤立,被拋棄。你主動用示好來黏住對方。
這兩個原因,其實都是害怕衝突,害怕情感受到巨大衝擊。所以,你主動用犧牲自己真實的感受,去付出勞動跟心智,希望對方認可你。畢竟,你付出得比你該做的多更多。
問題是,這樣鞠躬盡瘁,有用嗎?
讓你面對真理的時刻,往後延
我喜歡的法國導演特呂弗,把法國文豪雨果的女兒迷戀英國軍官,從法國跑到加拿大苦戀的真實故事,改編拍成了《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她明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別人,卻還是想要幫他做這個做那個。最後,還是狠狠的被無視。
很多人看過不只一遍的電影《刺激1995》,本來是銀行家的囚犯,用自己的雕塑專業跟商業技能,取悅了同伴跟典獄長,讓自己過得舒服點,甚至還越獄成功。
是枝裕和改編自同名漫畫的電影《海街日記》裏,四個分住各地的姊妹回到老家生活。原本外表五彩繽紛的日子,突然變得瑣碎、平常。
本來以為會被困在故鄉的小宇宙裏,誰知道不用取悅同事跟上司之後,人可以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美妙無比。
金·凱瑞主演的《好好先生》,衣食無憂卻也只能混吃等死的他,決定不要拒絕任何人無意好意或艱困的請求。他沒有刻意討好任何人,他根本就是以取悅所有人為己任。
一句話,被取悅的對象如果期待這樣被對待,恭喜你,你的取悅症讓你中獎了。
反之,你只是在被利用,你的付出只會讓你面對真理的時刻,往後延,一點點。
有取悅症的人,就是個紙片人
作者在《取悅症》一書裏面說道,人之所以想要刻意取悅別人,甚或是內化成很自動的就是要去幫助別人,讓別人舒服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不喜歡「消極情感」。
吵架,衝突,孤獨,厭惡,煩躁,悔恨,怨懟,不安,通通都是消極情感。然而,你不希望消極情感出現在你面前,難道是你說了算的嗎?
你不表現出自己的厭惡,不開心,不同意。只會讓你身體被觸發的各種毒素,在身體心理跟腦袋裏面蔓延開來。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有取悅症的人很容易讓人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你是個紙片人,你是個只有單一面向的人。你會主動承擔理智上、情感上的種種工作,並且希望對方肯定你。
你就想像人在談戀愛的時候,不是無時無刻都希望對方喜歡你嗎?你如果一直都在伺候情人也就罷了,可對方根本不是呀!
我有缺陷,我不夠好,他可能會不要我。為了避免他發現,我要搶到主導權,讓他一直感受到我很好。我,很有用。
你不覺得很悲哀嗎?
不,你不覺得。因為相較於自己孤身一人,你還寧願旁邊有人,即便他不是真心要留下來的。
照顧別人前,應該先照顧自己
你知道,感冒是一種絕症嗎?那是人的身體抵抗力出問題的警訊,你睡好了,吃好了,心情有轉變了,甚或吃點藥,感冒就消失了。
但是,很少人沒有感冒,卻要吃感冒藥。除非,你咳嗽了,你鼻塞了。
當你意識到你有取悅症的時候,就是你可以開始治療這個毛病的開始。
你要增強你的抵抗力,首先就是要把你人生的許多「應該」跟「必須」,給刪到合理的地步。
我應該要對別人好,我必須討好別人。否則,別人就會不喜歡我,離開我。
不。不可能。不可能因為你討好別人,別人就不會對你發脾氣。因為人的負面情緒,隨時都可能被觸發,絕不可能只因為你今天忘了討好他。
所以,作者才說,思維,情感,行動的「取悅三角形」必須被擺正調好。書中提出了21天消除取悅症的每天主題,值得你把書找來看。
我覺得有三個關鍵點很值得注意:
老實當自己:當你不想答應的時候,你可以緩一下,再老實的說你沒辦法。
讓朋友面對:跟朋友一起來面對跟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幫朋友解決問題。
憤怒很正常:不要害怕憤怒跟壓力出現,你可以化解也有資格去表現出來。
人不要一心表現出,你可以照顧所有人。
夠了,停了。你永遠,應該照顧你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還在內咎嗎?問問自己是真的還是假的,想像出來的。 當你自責內咎的時候,請踩一下煞車想想,你有錯嗎? 你有害人嗎?沒有的話,請拔掉這只被想像出來的箭。 你旁邊有那種會放毒,會冷暴力的人嗎? 如果你還在被冷暴力,你必須離開那個現場。快。
詩人筆下的17歲少年,離開喧囂的首都波哥大, 乘船沿著海岸線去走走看看愛愛心傷惆悵。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的話,我會這麼寫: 「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海上,到岸邊,到酒館, 到甲板,夢跟想像跟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化成了詩。」
17歲的亞諾施見到37歲的卡夫卡,他們彼此都不知道, 四年之後,卡夫卡就會過世。小青年在筆記本跟日記裡, 記下了他跟卡夫卡的對話,二戰結束之後,內容被整理 成這本《閱讀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卡夫卡談話錄》。
這是一本以動物園為名的書,但是, 內容並沒有在比較動物的種類、數目多寡, 更沒有在比較動物園的建築跟設計。 關鍵的切入點是,人怎麼看動物園,為什麼會這樣看。
古希臘劇場入口的一排字,一在在的提醒我們: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緒。 這句話為真,但也不為真。因為,生活一直在發生變化,人的情緒跟反應也是。 有時候,變化來得太快(或者太慢),我們根本招架不住。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說: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不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 或者是很少留下旅人足跡的那條, 已然不是我們長大之後才要面對的選擇。
你還在內咎嗎?問問自己是真的還是假的,想像出來的。 當你自責內咎的時候,請踩一下煞車想想,你有錯嗎? 你有害人嗎?沒有的話,請拔掉這只被想像出來的箭。 你旁邊有那種會放毒,會冷暴力的人嗎? 如果你還在被冷暴力,你必須離開那個現場。快。
詩人筆下的17歲少年,離開喧囂的首都波哥大, 乘船沿著海岸線去走走看看愛愛心傷惆悵。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的話,我會這麼寫: 「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海上,到岸邊,到酒館, 到甲板,夢跟想像跟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化成了詩。」
17歲的亞諾施見到37歲的卡夫卡,他們彼此都不知道, 四年之後,卡夫卡就會過世。小青年在筆記本跟日記裡, 記下了他跟卡夫卡的對話,二戰結束之後,內容被整理 成這本《閱讀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卡夫卡談話錄》。
這是一本以動物園為名的書,但是, 內容並沒有在比較動物的種類、數目多寡, 更沒有在比較動物園的建築跟設計。 關鍵的切入點是,人怎麼看動物園,為什麼會這樣看。
古希臘劇場入口的一排字,一在在的提醒我們: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緒。 這句話為真,但也不為真。因為,生活一直在發生變化,人的情緒跟反應也是。 有時候,變化來得太快(或者太慢),我們根本招架不住。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說: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不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 或者是很少留下旅人足跡的那條, 已然不是我們長大之後才要面對的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在心理學又稱「取悅症」、「聖母型人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心理學教授內勒·賈克柏(Nele Jacobs)指出,這類型的人總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只注意到他人的需求,卻漠視自己的。而這種試圖讓所有人滿意的想法,不僅不現實,還對身心健康有害。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一直以來有許多朋友陸續跟我訴苦被周遭的人不斷索求,而基於不想破壞關係的緣故,只好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而停止,反而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所以這些朋友最後受不了來尋求我的意見。 「你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我總是如此問。 我通常給的具體建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在心理學又稱「取悅症」、「聖母型人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心理學教授內勒·賈克柏(Nele Jacobs)指出,這類型的人總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只注意到他人的需求,卻漠視自己的。而這種試圖讓所有人滿意的想法,不僅不現實,還對身心健康有害。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討厭及被討厭的勇氣的故事,分享了作者與公司新同事的相處經驗,並探討了對於討厭、被討厭的接納與理解。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呈現出一種生活哲學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探討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如何勇敢面對和理解這些情感的必要性。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好人病可能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迎合他人,背離了自己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七步驟解決方案,讓人找到解決好人病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導讀者個人反思並提供了行動計劃,旨在幫助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一直以來有許多朋友陸續跟我訴苦被周遭的人不斷索求,而基於不想破壞關係的緣故,只好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而停止,反而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所以這些朋友最後受不了來尋求我的意見。 「你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我總是如此問。 我通常給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