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的力量』給的越多,得的越少

更新於 2023/07/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先講實驗的結論,確實有點反直覺,也值得參考,不管是在職場或家庭都可以借鑒。
當進行簡單、機械性的工作時,提供「高額獎金」確實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工作表現」。但當你要受試者運用大腦時,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於需要大腦思考的工作,低額到中等的績效獎金確實能發揮作用,但當獎勵金額太高時,它卻會引起過多的「注意力」,讓人分心。
高獎勵金可能會製造出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拖累工作表現。
父母激勵小孩或是主管激勵員工,都要考慮到這點,並不是給的獎勵越豐厚,小孩或員工就會越拼,表現越出色。
如果是計時性或計數性的工作,僅需動作的熟練度,那確實可以用高獎勵來激發潛能;但如果是要鼓勵多思考、提升想像力或創新,高獎勵卻可能造成額外的壓力,反而導致成效不佳。
看到這個實驗,我聯想到:如果上一代的父母從事偏勞力性質的工作,往往會用高壓或高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小孩努力,甚至是用「負面激勵」或「同儕比較」來進行對話。
在他們的工作經驗中,這樣是有效果的,有錢賺又有時間壓力,大家就會拼命做。
只是當場景移轉到「知識經濟」的現代,當父母以相同方式期待小孩時,或許容易得到反效果,他們可能也無法理解,為何不認真唸書又或是工作上為何不像他們這麼拼。
在舊有的觀念中,「愛拼才會贏」,現在是不是還一樣? 又或是要另外加入其他元素,這也是值得探討的部份。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要進一步了解何為好債? 何為壞債? 好債的認知是:「借來的錢是用於建立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當借債但現金流為正時,可視為好債務。」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向現金流」,並留意盡量借長債而非短債,避免「系統性風險」。壞債的認知是:「借錢來用於消費,無法產生任何現金流,反而增加自己財務上的負擔。」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如果跟『匱乏經濟學』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經歷了「代間階級流動」、甚至空間流動 (留學、外派工作) 的中產階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跨國流動的資訊、資源與機會,渴望下一代能開展更全球化的未來。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對於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
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一開始想要存股的人,看到每年緩升的股利,可能還不到自己加薪的水準時,都會忍不住走向短線交易的戰場。投資理財的起手式,還是要回歸到努力工作,想辦法加薪,然後控制費用支出,先存第一桶金,再思考怎麼做投資。 『最牢靠的致富之道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然後投資於生財資產。』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原子習慣」的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今天要進一步了解何為好債? 何為壞債? 好債的認知是:「借來的錢是用於建立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當借債但現金流為正時,可視為好債務。」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向現金流」,並留意盡量借長債而非短債,避免「系統性風險」。壞債的認知是:「借錢來用於消費,無法產生任何現金流,反而增加自己財務上的負擔。」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如果跟『匱乏經濟學』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經歷了「代間階級流動」、甚至空間流動 (留學、外派工作) 的中產階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跨國流動的資訊、資源與機會,渴望下一代能開展更全球化的未來。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對於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
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一開始想要存股的人,看到每年緩升的股利,可能還不到自己加薪的水準時,都會忍不住走向短線交易的戰場。投資理財的起手式,還是要回歸到努力工作,想辦法加薪,然後控制費用支出,先存第一桶金,再思考怎麼做投資。 『最牢靠的致富之道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然後投資於生財資產。』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原子習慣」的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面對職場、工作、感情甚至整理房間時,很容易落入「沉沒成本謬誤」,覺得如果放棄了,是不是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小F正在讀資工所,但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對寫程式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迷惘痛苦,我問他「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讀下去呢?」 小F回答我:如果不繼續把研究所讀完,我大學四年不就白費了嗎...
Thumbnail
看完GameStop軋空大戰的紀錄片後,那時就覺得整個事件發展過程滿符合《故事經濟學》一書所提的論點,所以把這本書再翻出來,邊看邊回想紀錄片中的情節,確認我的感覺與記憶並沒有錯。 第一次看本書時其實沒有特別感觸,但經歷兩年多的疫情,對於流行病學的科普知識與病毒感染的術語有更深體會,所以重看本書時,對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你生活中有甚麼不理性的堅持呢? 我以我自己為例: 明明搭公車上班通勤比較方便,卻選擇搭火車讓自己比較不便;僅是因為之前搭公車的首次經驗不好。 又或: 眼前有兩份帳單,一份為600元電話費,另一份則為3500元的電費,這兩份帳單的期限都近在咫尺,手上也剛好有非常足夠的金額可以支付,照理說應該會兩筆帳單
  經過這陣子的放鬆,放下了之前的堅持,以及對於過往的情緒,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對於政策問題有更多實際的想法還有理想,而是越來越受情緒反應,講話就仗著一分理講十分話,非常的理盲濫情。   我想這也跟言論討論環境有關係吧,還是回到之前說的,自太陽花、反課綱一系列的學生運動帶起的討論環境,一瞬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思考的藝術中談及的對比效應,還有這個思考錯誤在生活無所不在的證據! 先看對比效應在書中的意思好了!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真或較大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透視影響力》中一則有趣的故事來說明
Thumbnail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Thumbnail
七仙女讀書會三月七缺二,閱讀的書目是不理性的力量,由芳導讀。 不理性的力量分成兩個部分:工作與個人,出席的五仙女多認為不容易讀,因此導讀變的格外重要,作者希望大家瞭解人性的運作之後,就能決定如何將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誤以為把感受、感覺講出來的人相較而言是較不理性的人,但是我的經驗發現不然。 有一次,我前往家附近早已經預約好的牙醫診所進行三個月一次的牙齒檢查。 這是一家特別難約的診所,但是因為我跟我的主治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面對職場、工作、感情甚至整理房間時,很容易落入「沉沒成本謬誤」,覺得如果放棄了,是不是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小F正在讀資工所,但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對寫程式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迷惘痛苦,我問他「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讀下去呢?」 小F回答我:如果不繼續把研究所讀完,我大學四年不就白費了嗎...
Thumbnail
看完GameStop軋空大戰的紀錄片後,那時就覺得整個事件發展過程滿符合《故事經濟學》一書所提的論點,所以把這本書再翻出來,邊看邊回想紀錄片中的情節,確認我的感覺與記憶並沒有錯。 第一次看本書時其實沒有特別感觸,但經歷兩年多的疫情,對於流行病學的科普知識與病毒感染的術語有更深體會,所以重看本書時,對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你生活中有甚麼不理性的堅持呢? 我以我自己為例: 明明搭公車上班通勤比較方便,卻選擇搭火車讓自己比較不便;僅是因為之前搭公車的首次經驗不好。 又或: 眼前有兩份帳單,一份為600元電話費,另一份則為3500元的電費,這兩份帳單的期限都近在咫尺,手上也剛好有非常足夠的金額可以支付,照理說應該會兩筆帳單
  經過這陣子的放鬆,放下了之前的堅持,以及對於過往的情緒,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對於政策問題有更多實際的想法還有理想,而是越來越受情緒反應,講話就仗著一分理講十分話,非常的理盲濫情。   我想這也跟言論討論環境有關係吧,還是回到之前說的,自太陽花、反課綱一系列的學生運動帶起的討論環境,一瞬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思考的藝術中談及的對比效應,還有這個思考錯誤在生活無所不在的證據! 先看對比效應在書中的意思好了!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象,而這個對象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真或較大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透視影響力》中一則有趣的故事來說明
Thumbnail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Thumbnail
七仙女讀書會三月七缺二,閱讀的書目是不理性的力量,由芳導讀。 不理性的力量分成兩個部分:工作與個人,出席的五仙女多認為不容易讀,因此導讀變的格外重要,作者希望大家瞭解人性的運作之後,就能決定如何將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誤以為把感受、感覺講出來的人相較而言是較不理性的人,但是我的經驗發現不然。 有一次,我前往家附近早已經預約好的牙醫診所進行三個月一次的牙齒檢查。 這是一家特別難約的診所,但是因為我跟我的主治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