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大腦總會急著尋找「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渴望找到原因,試圖拼湊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讓一切變得可控。但如果我們的解釋方式是錯誤的,情緒就會被帶偏,讓我們在懊悔、無助、甚至憤怒中越陷越深。
有時,我們會過度自責,覺得「一定是我不夠好」;有時,我們會讓絕對化思維掌控自己,認為「我永遠不會成功」;有時,則把責任全推給外界,讓自己停滯不前,如同站在一條充滿霧氣的道路上,遲遲不敢向前。
但事實是,你不是不夠好,而是你的「解釋方式」影響了你的情緒和行動力。 就像同樣的雨,有人視為災難,有人卻看見了滋養萬物的契機。我們如何解讀一件事,決定了它對我們的影響。
這篇文章將揭示 6 種最常見的錯誤歸因,並告訴你如何調整思維,讓情緒不再束縛你的腳步,幫助你找回前進的力量。
錯誤歸因:有些人一遇到困難,第一時間不是分析問題,而是責備自己。「如果我再努力一點,結果就不會這麼糟」、「是不是因為我太笨了?」這種過度自責的想法,像是一座沉重的枷鎖,把我們困在沮喪與自我懷疑之中。
調整方法:試著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問題,還是還有其他影響因素?」不是每場風暴都因你而起,有時候,環境、時機、甚至純粹的運氣,都是影響結果的變數。
例子:面試沒通過,不代表你能力不足,可能只是競爭者剛好更符合企業需求。與其陷入「我不夠好」的漩渦,不如思考:「這次的經驗告訴了我什麼?下次可以如何更好地表現?」
錯誤歸因:有時,一件小小的挫折,卻讓我們覺得世界都崩塌了。「這次失敗,就代表我再也沒有機會了!」、「這件事毀了我整個計畫!」這種思維讓我們把短期的低谷視為無法跨越的深淵。
調整方法:試著拉長時間軸,問問自己:「這件事五年後還會影響我嗎?」大部分時候,答案是否定的。生命是一場漫長的旅程,今天的波折,只是未來故事中的一個小片段。
例子:考試失利,不代表學業生涯結束;職場上受挫,不代表未來沒有更好的機會。與其讓失敗壓垮自己,不如把它視為一次經驗累積,讓自己在下一次挑戰中更有準備。
錯誤歸因:當我們經歷一次失敗,容易不自覺地給自己貼上標籤:「我就是不行」、「每次都這樣,我根本沒救了」。這種全或無的想法,讓我們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像是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一條無法改變的結局。
調整方法:提醒自己:「現在的狀況並不等於未來的結果。」學習任何技能、達成任何目標,都是一個累積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瞬間決定的成敗。
例子:演講時表現不佳,不代表你不適合公開說話,而是你還需要多練習,熟悉舞台感。所有的高手,都是從「不擅長」開始的,每一次經驗,都是進步的墊腳石。
錯誤歸因:當事情不順利時,我們可能會本能地把問題推給外界:「主管根本不懂得欣賞我」、「這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問題」。這種思維會讓我們習慣性地放棄掌控權,覺得自己是個被動的受害者。
調整方法:試著問自己:「即使環境不理想,我還能做些什麼?」即使外在因素影響我們,我們仍然擁有選擇權,決定如何回應、如何調整自己的策略。
例子:如果團隊效率低落,與其抱怨隊友,不如主動提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或是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讓合作變得更順暢。
錯誤歸因:當現實不如預期時,我們有時會選擇逃避,認為「這不是我的錯,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於是我們選擇不行動,讓自己停留在原地。
調整方法:環境確實影響我們,但我們仍然擁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抱怨,也可以選擇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突破點。
例子:如果覺得目前的工作發展有限,與其抱怨公司,不如提升自己,學習新技能,為未來開創更多機會。
錯誤歸因:一次失敗,讓我們開始害怕所有相似的挑戰,覺得「這條路不適合我」、「我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了」。這種想法,會讓我們不敢嘗試新的可能性,讓潛在的機會從指縫中溜走。
調整方法:提醒自己,每次經歷都是獨立的,過去的失敗,並不代表未來沒有成功的機會。
例子:如果一場比賽失利,不代表你不適合這個領域,可能只是這次準備不足。下一次調整策略,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情緒不是由事情本身決定,而是由我們如何解釋它決定的。當你學會調整思維,你會發現,很多困境其實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而你也擁有比自己想像中更多的選擇權。
當你下一次陷入負面情緒時,請試著問自己:
🌱 「這件事真的像我想的那麼嚴重嗎?」
🌱 「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學到什麼?」
🌱 「下一步,我可以做些什麼?」
你的解釋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方向。改變思維,前方的路,會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