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跑步:身體帶動意識的自由探索〉2025-05-12
從前陣子開始,我每個禮拜會根據自己安排的「課表」去跑步,雖然一開始可能跑個十分鐘就覺得想休息了,但幾個禮拜下來,很快就進入狀況。現在每週會固定跑四到五次,包含一次遠距離跑、兩次中距離跑、一到兩次短距離跑。並一點點提高距離、控制配速,讓自己每週都能感覺有一點進步。
因為要避開太熱和人太多的時間,通常我會早一點吃晚餐,然後至少休息消化兩個小時再去跑。跑完之後洗個澡,也差不多到了寫文章的時間。
這麼安排的好處是我能感覺整個晚上的行程都相互錨定,減少那種「因為沒安排,所以隨意上網,不知不覺時間就過了」的情況發生。寫完文章之後雖然還是會打混一下,但因為時間晚了、跑步也消耗了一些體力,也會在不久之後上床就寢。
不過,因為昨天幾乎一整天都在下雨,我原來的計畫受到影響,不得不將跑步的時間移到了今天早上。但這個改變,卻給了我一些許久沒經歷的新鮮感受。
*
首先,我一下子感覺到,不同的光線對知覺與身體感產生的變化。白天出門和晚上出門的感覺本來就會有所不同,但由於我們出門時,往往會帶著某些特定的目的,譬如去哪裡買東西、吃飯、赴約等等。雖然視覺會因為光亮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因為我們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所以這些差異會在明確的路線下被很大程度地忽略。
然而,在跑步的時候,我們並不針對地圖上某個具體的目標去移動。我們的注意力回到自己的身體、以及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擴張的周遭環境。在這樣的情境下,不同光線對於視覺範圍、視覺感受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夜晚跑步時,我們更像是關閉著、朝內在練習;白天則更加開放,某種「以運動中的身體探索世界」的感覺油然升起。
一方面與這種知覺感受相關,另一方面也和城市中的車流量、人潮多寡相關。在夜晚時,我相對願意在固定的路線中重複繞圈;但在白天,我會更希望朝某個當下身體想去的方向前進。
我可能會沿著某條人行道直線前進,碰到紅綠燈就轉彎;路上經過公園、大學或其他感覺適合的空間,就會進去繞一兩圈再出來。整段過程中,我對於接下來要跑向哪裡會有初步的預期,但隨著當下的知覺、情緒、路況,又可以隨時改變。
在這樣的模式下,我既不是繞著固定的路線重複,也不是以某個既定的點為目標在前進,一種「身體帶動意識」的樂趣與自由感,讓這段跑步的路程充滿驚喜。在這裡,「探索」並不要求某種秘密景點的發現或「看見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光是「感受身體自然的轉向」,就帶來一種新奇的發現感。
隨著長跑的目標公里數接近,我繞回了家旁邊,平時晚間跑步的那個公園。身體對這段路程的熟悉感與一整趟旅程的探索感合而為一,在記錄跑步的App上,GPS路徑連接成了一段閉合卻又複雜的幾何圖形。
在這個天氣將要愈來愈熱的時節裡,如果之後要白天去跑,就勢必得比今天還要更早起。但在這次相當不錯的晨跑體驗後,我想我還會想多找機會嘗試早上跑步。多感受幾次,城市甦醒之際,身體在周遭環境間自由探索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