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說它是件容易的事:關於,但不只關於Coldplay《The Scientist》〉2025-07-26
「Nobody said it was easy. No one ever said it would be this hard.」
這是Coldplay《The Scientist》中的一段歌詞。整首歌的歌詞聽上去是在緬懷過去的愛人,對那仍未明白理由的分離感到遺憾。不知為何,這兩句無比平實的話非常打動我,不時在我腦海裡迴盪。
「沒有人說它是件容易的事,但也沒有人告訴我它會這麼困難」指的可以是分離、獨自面對分離的時光、也可以是任何一件事,那些你原先抱持著期待,為此努力,結果卻令人遺憾的事情。
但所謂的「結果」真的已經是結果了嗎?譬如說歌曲談論的那場愛情,雖然當下他們已經分離了,可是就像他們曾經從不相識到相識,感情逐漸萌芽,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沒有人知道故事的哪裡才是尾聲。
像我高中時特別喜歡的--1996年的電影《甜蜜蜜》,兩人巧合地遇見又偶然地錯過,看似生命從此不會再有交集,卻在故事的最後,命運般地在紐約街頭重逢。有些事情沒有我們能夠弄懂的理由,它要這樣發生,繞再大的圈子也得發生。
回到起點,但不只是起點
連續兩天搭長途車,匆匆回到戶籍地、又匆匆回到現在居住與工作的地方。就像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一樣。那首歌也不停地唱著「回到起點」。一開始,他希望有人能帶他回到起點,但最後,他卻唱著「我正回到起點」。
但這裡所說的起點,並不意味我們嚮往一台時光機,能讓人去改變過去發生的事,避免現在需要面臨的結果。當前世界的好與壞,由過往所有人的選擇共同決定。但我們依然感覺像是回到起點,像是辛辛苦苦忙了一場之後,連個安慰獎都沒有。
可是--雖然也許會被人說成是「精神勝利法」,但事實確實是--任何的努力都會有所積累,一個社會的能量被凝聚起來、綻放出來。在過去,這些聲音是安靜的,因為她們通常沉著、善於忍耐。但隨著警鐘日漸敲響,我們沒有太多空間繼續等待與忍耐。
一方面時勢逼迫人們做點什麼,另一方面,忙碌讓內在的焦躁不安得以有其去處的不二法門。而且這些能量並不是單純地消耗,我們看見原來有那麼多人和自己看見一樣的問題,並且一樣想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去讓失控的列車轉向,或至少盡快煞停。
所有一路忙到今天、下個月、更久之後的人,沒有人認為這會是一場輕鬆的仗。只是現實又再一次地告訴所有人這有多艱難、道路還有多長。畢竟多山,山路崎嶇在所難免。就算是回到了起點,除了帶著傷痕與疲憊,也帶著經驗,以及不懼險阻、共同攀登的信念。
溝通是理解的科學
科學是不斷地嘗試,失敗與成功都以「實驗數據」的身分乘載價值。公民社會也是如此。有些時刻特別艱難,讓我們懷疑一切,也困惑於四周那些完全相反的聲音。
就像歌曲中的敘事者,我始終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究竟另一種想法真的能夠合邏輯地存在嗎?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另一些人,他們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答案很殘酷:我們所做的溝通遠遠不夠。無論是以一種理想主義般的「人類共同體」,或者務實地思考改變社會所需的更多「民氣」,我們需要重新校正,需要讓我們聽見的現實與風險,也傳進其他人的耳裡。也需要知道,究竟是什麼真實的需求,讓他們走向與我們認為的「常理」截然相反的路徑。
我們必須回到起點,這一切很難,但本就沒有人說過它會容易。這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本以為有個補給站可以稍作休息,卻見到它被砸毀,所以我們又累又傷心。但比賽仍會繼續,無須氣餒,我們本就知道它還得繼續。
延伸閱讀:
〈好好生活,準備好再次面對那漫長的消耗戰〉
〈沒有討論,不是民主:民主防衛戰的現在進行式〉
〈做好準備,有些權利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
〈抬頭看一下,房間裡自始至終存在著的大象〉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be kind"--政治,生活,調和「家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