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4:別再懲罰自己了:你值得被理解,不必靠痛苦成長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那些看似冷靜的人,其實在逃避痛苦

夜班公車晃過每一個紅燈,像在提醒城市裡的每個人:又撐過一天了。

車窗外的霓虹反射在玻璃上,小安低頭看著手機—— 「今天會議的事別放在心上。」

他回:「沒事啦,處理事情比較重要。」

指尖停在螢幕上,原本想多打一句「其實我真的很難過」, 又默默刪掉,只留下那句冷靜的「謝謝」。

那一刻,他心裡像卡著一塊石頭。

他習慣用理性來包裝混亂,用效率壓過情緒。

別人誇他成熟、冷靜、有能力; 但只有他知道——

那不是真的平靜,而是一種壓抑到極致的疲憊。

理性,讓他撐住外表,也讓他失去了被理解的機會。

在心理學裡,這叫「理性切割」——

用理性與分析來切斷感覺, 讓人遠離痛苦,也同時遠離愛。

而當這份理性撐不下去,我們就會進入下一層防衛——「情緒懲罰」。

那是一種更隱密的折磨: 我們開始責怪自己、懲罰自己,以為那樣才叫成長。

raw-image

理性切割:當理智成為逃避的堡壘

周慕姿老師曾分享一個親身經驗。

有一回,她在事業低潮時,朋友握著她的手,真誠地說: 「不管你有沒有用,我們都愛你。」

raw-image

那句話太直接,太溫暖,也太危險。

她愣了幾秒,卻笑著回:「先不要講愛不愛我,我只是沒用。」 那句話像盾牌,輕輕一推,愛就被擋在門外。

她後來說:「我那時候是在逃——逃離那份被愛的脆弱。」

因為被愛意味著要打開心房,而打開心房就會暴露傷口。

她寧願看起來冷靜,也不願被看見無助。

理性切割者的口頭禪往往是:

「這沒什麼。」 「別太情緒化。」 「我處理好就沒事了。」

但那些「沒事」,其實都藏著一句沒說出口的:「我怕」。


案例延伸:《社內相親》的雨天社長

那位社長,在雨天總會變得焦躁、易怒。

女主角問他:「你是不是討厭下雨?」 他冷冷地回:「只是覺得麻煩。」

直到劇情後半,他才說出真相——

「我父母是在雨天車禍走的。每次下雨,我就覺得自己害死他們。」

那一刻,所有的冷漠都崩潰了。

原來,他用憤怒掩飾悲傷,用理性掩蓋愧疚。

他不是不痛,而是太痛了。

憤怒讓他看起來有力量,悲傷讓他顯得無力。

所以他選擇前者,好讓自己繼續生存。

這是理性切割的核心邏輯:

「只要我不感覺,我就不會受傷。」 但代價是——你也不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

raw-image

心理洞察:理性切割的底層信念

完形心理學稱這為「情緒阻斷」——

當情緒要湧上來時,人迅速切斷身體的訊號。

你不會再哭,不會再怒,不會再顫抖, 只剩「理性分析」的聲音在腦中運轉。

但身體不會說謊。

理性切割者常有:肩頸僵硬、睡不安穩、焦慮難眠等症狀。

因為情緒被壓回去,身體就代替你在喊痛。

阿德勒心理學說,這是一種「錯誤目標」:

「我不能軟弱,否則會被淘汰。」

他們相信「情緒=失控」,所以用理性壓住恐懼,用冷靜掩飾無助。

但這種自我控制,其實是最深的自我孤立。


情緒懲罰:當自責變成一種上癮

有位女孩,報告出了錯。

主管提醒她:「這份資料再確認一次。」

她點頭微笑:「好的,我會改。」

但晚上十點,她還在公司。

她不是在修改,而是在懲罰。 反覆看著那頁文件十遍,手指打在鍵盤上像鞭子。

「怎麼又搞砸了?」

「大家一定覺得我很爛。」 「我真的不配待在這裡。」

她以為自己在反省,其實是在報復自己。

這就是「情緒懲罰」:

當羞愧感湧上,人會主動讓自己痛苦, 因為那樣比較「安心」。

就像小時候被罵完,哭一場才覺得「懲罰已完成」。

raw-image

童年的回聲

她記得小時候,媽媽總說:

「不痛,你就記不住教訓!」 那句話成了潛意識的信念。

長大後,每當犯錯,她就自動啟動「懲罰模式」:

不許休息、不准開心、不斷自責。

她相信,只要夠痛,就能換來改變。

但其實,那只是懲罰在偽裝成責任感。

這就是精神分析所說的「強迫性重演」:

「我恨的那個聲音,成了我內心的一部分。」


心理洞察:從懲罰到對話

完形心理學說,情緒懲罰是「未竟事宜」的重演。

我們重複那些熟悉的責罵,只因那是我們理解「愛」的方式。

但真正的療癒,是讓那個被罵的小孩重新被聽見。

「你是不是害怕被罵?」

「我知道你只是想讓我變好。」

「但我不需要再用痛苦來學習。」

阿德勒心理學則提醒我們:

「痛苦不等於負責。」

負責,是去修正行動;

懲罰,則是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當你開始用理解取代責備,你會發現,

羞愧不再是敵人,而是提醒


整合轉化:從防衛到連結的勇氣

在諮商室裡,治療師輕聲說:

「你不需要馬上回答,先感覺一下你的身體。」

他閉上眼,發現胸口很緊、手心發涼。

「我好像……有點想哭。」他終於說出口。 那一刻,他的理性鬆開,情緒終於流動。

不是崩潰,而是回家。

理性切割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失控」。

但當他願意停止控制,反而重新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raw-image

某個夜晚,他和朋友坐在路邊喝咖啡。

朋友拍拍他肩膀說:「別再罵自己了,錯了就改嘛。」

他本想反駁,卻第一次沉默。

那句話在心裡慢慢滲開,帶著溫度。

他忽然想起一句話:

「我可以不完美,也可以被愛著。」

那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真實的鬆動。

就像結凍的湖面開始融化, 理性不再是冰,而成為水——能流動,也能承接。

raw-image

四步練習:從防衛走向連結

raw-image

結語:真正的成熟,是敢於溫柔

雨停了。

他走出大樓,抬頭看見雲縫裡滲出的光。

空氣裡的濕氣帶著一點甜味。 他深吸一口氣,心裡想:

「我不再需要靠理性假裝沒事,也不再靠懲罰證明我在改變。」

理性切割教會我們控制,情緒懲罰教會我們責任, 但真正的成長,教會我們理解。

理性,不該是盾牌,而是橋梁;懲罰,不該是報應,而是提醒。

當我們願意對自己溫柔,羞愧感就會失去權力。

那個曾被責罵、被忽視的自己, 終於能被擁抱、被理解、被愛。

「而當你願意溫柔以待,那些曾讓你羞愧的部分,也開始學會愛你。」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回顧

  1. 「理性不是錯,錯的是我們拿理性當盾牌,擋下了愛與連結。」
  2. 「你以為在反省,其實是在懲罰自己。」
  3. 「憤怒比脆弱安全,但也比溫柔孤單。」
  4. 「痛苦不是責任的證明,改變才是。」
  5. 「理性切割是冷靜的逃跑,情緒懲罰是自責的枷鎖。」
  6. 「當理性沉默,情緒才有機會說話。」
  7. 「你不用完美,就值得被愛。」
  8. 「理性不該隔絕情緒,而該理解它。」
  9. 「溫柔,才是力量的最高形式。」
  10. 「當你學會對自己溫柔,羞愧就會變成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14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5
我們常以為內耗來自焦慮或壓力,其實更深的根源是羞愧感。 當我們害怕被否定時,會啟動兩種防衛機制——「預設否定」與「扭曲詮釋」。 前者讓我們不敢開始,後者讓我們誤解他人。 學會覺察、練習改寫內在語言, 就能讓羞愧從敵人,變成陪你成長的老師。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常以為內耗來自焦慮或壓力,其實更深的根源是羞愧感。 當我們害怕被否定時,會啟動兩種防衛機制——「預設否定」與「扭曲詮釋」。 前者讓我們不敢開始,後者讓我們誤解他人。 學會覺察、練習改寫內在語言, 就能讓羞愧從敵人,變成陪你成長的老師。
Thumbnail
2025/10/15
你是否曾被一句話、一個表情擊中,整晚輾轉難眠? 「找出你的彈珠球清單」帶你看見,讓你反覆內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觸發的羞愧感反應。 透過三步驟練習與真實案例,學會辨識情緒的自動開關,溫柔地告訴自己:「這不是錯,是反應。」 從覺察那顆球開始,你就能停止內耗,重新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Thumbnail
2025/10/15
你是否曾被一句話、一個表情擊中,整晚輾轉難眠? 「找出你的彈珠球清單」帶你看見,讓你反覆內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觸發的羞愧感反應。 透過三步驟練習與真實案例,學會辨識情緒的自動開關,溫柔地告訴自己:「這不是錯,是反應。」 從覺察那顆球開始,你就能停止內耗,重新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Thumbnail
2025/10/15
有時候,我們不是太敏感,而是被「羞愧感彈珠球」打中了。 那顆球藏著舊有的痛與未被理解的自己。 當你學會看見它、接住它,你就能從無止盡的內耗中,重新拿回情緒的主導權。 一篇溫柔又深刻的心理文章,帶你理解羞愧、內耗與自我和解的真相。
Thumbnail
2025/10/15
有時候,我們不是太敏感,而是被「羞愧感彈珠球」打中了。 那顆球藏著舊有的痛與未被理解的自己。 當你學會看見它、接住它,你就能從無止盡的內耗中,重新拿回情緒的主導權。 一篇溫柔又深刻的心理文章,帶你理解羞愧、內耗與自我和解的真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Thumbnail
對於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擺脫、去除或希望它趕快過去甚至消失,然而,當你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時,加上適當的情感釋放,你會得到最大的療癒,因為這種行動會在情感、心理和心靈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轉變和助益 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情緒和處境,有些可能是挑戰性的,有些可能是令人困擾的,當我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