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正念靜心】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

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圖:Tj Holowaychuk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9/0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正念心理治療、正念講座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頓,常常會讓我們陷入一陣慌亂的焦慮或憂鬱。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作為一種治療,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情緒教育的重點在於透過情緒理解與建構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表淺的情緒管理。情緒越痛苦,越需要我們自己的自我憐憫與關懷。

啟動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很容易受挫
正念靜心與正念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治療模式,而不是一種情緒管理手段。
作為生活態度,它必須是時常出現在心頭,持續被演練與練習,否則我們無法體會到它對我們生命、情緒、思考與身體感覺的影響。我們可能從小到大沒有這樣子活過,歷經數十年的生活,未曾被學校、家庭或同儕教導過這樣的生活,生活中未曾替正念靜心保留過時間,所以常常需要我們刻意安排與插入我們的平日生活。
作為治療模式,它違反大部分人的直覺,所以練習起來異常困難,常常挫折不斷。不過,這種我們自以為是的直覺,其實也不是真的直覺,而是我們後天受到社會環境建構的信念、核心思想或基模。我們常常「以為」、甚至「相信」壓抑自己的情緒、轉移注意力、娛樂活動、發展人際社交關係,可以改善自己的憂鬱與焦慮,但這些「以為」或「相信」,其實常常禁不起實戰考驗,甚至禁不起實證考驗。事實上,有時候我們甚至只學到一個模糊的方向概念,連具體如何做、如何調適都說不清楚,也沒有被教導任何背後的實證學理根基。
情緒管理手段只能應付最簡單的情緒
為什麼我們說正念靜心不是情緒管理手段?因為管理談的是風險、損害與利益,不考慮情緒本身。然而人類是情緒動物,不是理性動物,用管理來處理情緒,本身就在否認情緒是人類更核心的生命議題,是自我建構的主要元素。
一個人痛苦、憂鬱或焦慮,往往不是因為理性思考出了問題,而是因為自己的情緒與理性思考陷入拔河,持續抗拒自己情緒上不舒服的感覺。
此時,如果我們的理性能力還沒有受到情緒影響,我們可能會找千百個理性理由告訴自己,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這樣的偏頗思考、客觀看起來事情沒有那麼糟糕,也可能會試著站在他人的立場說服自己、安慰自己,但卻揮之不去那強烈的憂鬱、焦慮或是憤怒情緒。
畢竟,情緒難以被理性說服。能用理性思考說服的,往往只是輕度的情緒反應,而用理性思考技巧說服自己或他人,說穿了,只是走一條最容易也最簡單的道路而已。能被特別人生觀或生命觀勸服的,有時候就像戴上一層面具,什麼也沒有改變。
強烈的情緒也難以透過轉移注意力來改善,雖然轉移注意力似乎在短時間阻隔了痛苦,但情緒只要不受自己重視與接納,轉移注意力結束時,情緒常常就會重新拜訪。在焦慮症與憂鬱症的患者身上,甚至會出現其生活有越來越長時間被轉移注意力的活動給佔滿,像是網路使用時間、打電動的時間、暴飲暴食時間、自傷時間、看劇時間、與人聊天的時間、瀏覽社群媒體的時間、花錢的時間、運動時間、喝酒時間,最終影響到自己的平靜生活。
情緒能夠倚靠的,是自己
唯一也是真正能夠處理重要情緒的,只有「自己」放棄抗拒、「自己」面對情緒,「自己」給與「自己的情緒」更多的包容與接納,而「不是只有」督促自己更努力、更堅強。疊加更高的城牆,阻礙的不是憂鬱或焦慮的情緒,而是阻礙這些痛苦情緒的消散或轉化。
此外,旁邊支持者的陪伴與傾聽固然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給予溫暖,但沒有人可以替我們感受與接納痛苦,因為這些痛苦發生在我們身上。不管旁邊有沒有良好的情緒支持者,我們都能夠透過對自身情緒的感受、理解與接納,減少不帶覺察的激盪情緒。
情緒與痛苦是人類生命的核心
情緒發生在我們的邊緣腦,包含杏仁核、海馬迴與其他關聯的腦部組織,與我們過去的情緒經驗、基因表現、家庭風格、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都有關連。情緒構成我們生命的核心與主題,這點在臨床重度憂鬱症的患者身上看見得最清楚。
憂鬱到最嚴重,一個人可以麻木到無法感覺到快樂、憂鬱與憤怒,與自己的情緒幾乎完全脫離,呈現情緒空洞的狀態;憂鬱經過治療,在抗憂鬱藥物的治療下,可以限縮甚至壓平情緒的波動,讓患者理智上知道自己的情緒卻沒有情緒反應;不管是兩種裡哪一種,受不了的患者都會抱怨他們無法感受或表達自我的情緒,造成其生命經驗的斷層,甚至懷疑其自我概念。
情緒走到最後,留下的,往往是長時間沉悶、煩躁不安的感覺。不管治不治療,他們都無法心平氣和以對,因為這些患者的心並未枯竭,他們心中的煩躁讓他們時常處在反覆思量、或是處在一種煩躁又坐立不安的狀態。
情緒與痛苦幫助建構自我意識
憂鬱可以遮蔽日光與月光,卻遮掩不了生命的內在生機。事實上,情緒與痛苦反而往往幫助我們從大一體的社會解脫,重新建構自我意識,尋找身為人的自我價值。
臨床上決定憂鬱症患者預後的,往往不是積極樂觀的心態(因為在憂鬱症下積極樂觀都被磨消殆盡),不是豐足的支持系統(再豐足也有失去耐性與希望的一天),而是對於自我情緒的感受、理解與接納。因為接納,才能拋下我們認知上的錯覺、幻想或妄想,重新看見真實自我的狀態。跌倒了想站起來,我們要先讓腳著地。
正念靜心練習的可能性
正念靜心的練習,包含兩個核心部分。分別是靜觀當下的練習(包含觀察、描述、不評價內在經驗、不任由內在經驗驅動行為、帶著覺知行動)與慈心練習(包含自我憐憫、共通人性、慈悲)。
2019年統合分析研究顯示:靜觀當下的練習除了可以❶有效增加觀察、描述、不評價內在經驗、不任由內在經驗驅動行為、帶著覺知行動的能力,也能❷增加內感覺感知(Interoceptive Body Awareness)、增加對於自我情緒運作的理解,❸減少思考沉溺。慈心的練習,除了可以❶增加自我憐憫(Self-Compassion)、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也能❷增加自我健康(Well-Being)的感覺。
自我憐憫不是自怨自艾,不是追求自尊,也不是溺愛自己或自嗨。自我憐憫是:❶知道自己正在經驗情緒(不管是正向情緒或痛苦)、❷告訴自己這份情緒是自己生命重要的一部分、❸對自己仁慈,允許情緒釋放,但不是沉溺或享受、❹情緒激動時安住當下身體感受、❺對自己溫暖與友善。
當我們痛苦時,如果身邊沒有豐足的情緒支持系統,又極度想尋找一個溫暖依託時,試著透過手部姿勢給與自己溫暖,可以先雙手環抱自己,然後依照自己的速度緩慢呼吸,感受看看指尖、手指、手掌與手臂跟自己身體碰觸的感覺、溫度、力道與彆扭,如果是手冰的人,也可以試試看抱著暖暖包後再擁抱自己。
一杯水,一顆糖,一步路都可以是自我照顧的一世界,只是要我們慢下來慢慢體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