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成績好=108課綱優質? ~教育部解讀政策的能力讓人憂心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前,108課綱到底是禍害孩子競爭力的政策還是優質的課綱,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

第一線老師認為108課綱造成孩子學力普遍大幅下滑,而教育部長則親上火線,試圖用我國的國際評比成績(如: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的PISA測驗)表現不俗,說服社會大眾108課綱是優質的課綱。

面對課綱引起的政治效應,也許教育部需要做明快的處理—用國際數據化解政治危機,但教育部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是,解決一代代孩子學力持續滑落的問題。

這次PISA考得好=108課綱優質嗎?

奇怪!第一線老師說108課綱造成學生學力嚴重下滑,教育部卻說PISA考得好足證明108課綱優質。為何教育部與第一線教師竟會出現這麼大的認知落差?

一、PISA是國際評比,反映出的是國與國之間比較的成績,而不是孩子真實的教育程度。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自己在國中的常態班,成績數一數二,進入第一志願高中後,卻排名在中後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比較的人不同了啊!

PISA也是同樣的道理。PISA是用預設的項目、標準等去評比各國學力表現的差異。換言之,在我國學生學力表現不變的狀況下,只要別國學生的學力下滑,我國學生的學力表現就會看似較佳。

這一次PISA測驗的時間點,剛好在新冠疫情期間。在那個時間點,幾乎全球學生的學習皆受到疫情影響而學力下滑,而我國學生的學力下滑程度沒那麼大,排名自然往前。

二、PISA成績未下滑的大功臣為老師和家長

疫情期間,遠距教學加大教學難度,故老師為了維持孩子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上投入的心力較進行實體課時必須增加數倍的準備與付出。家長為了提升孩子遠距學習品質,不僅要增購電腦設備,還要提升自家網路的頻寬,並時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以防孩子明為學習,實則受3C危害。

簡言之,PISA成績未下滑是由親師合作的齊心建構出來的,並非來自108課綱的優質。

三、老師反應的是學力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難題

在教育現場,有不少老師經歷過好幾代課綱,也深深感受到教育部向政治妥協制定的、欠缺教育專業性的課綱,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以語文領域為例。在我國,國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主要橋樑。但我國課綱規定的國語文時數,自九年一貫起即大幅刪減。當授課時數不足,孩子對國語文學習的質與量就嚴重不足。其所造成的惡果就是孩子的閱讀量降低、辭彙量貧乏、理解力下滑,進而造成學習效能變差。

當108課綱將孩子學習其他科目最需要的國語文能力削弱後,卻又向政治妥協,增加孩子的學習科目,讓孩子在學習能力不足的狀況下,不斷地做科目情境轉換,不僅加重孩子的學習負荷,更增加孩子學習的挫敗感。

結語:

教育是一門專業。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課綱的建構必須是科學的,以教育相關理論、腦科學、兒童暨青少年身心發展、心理學…等專業為基礎來建構,孩子才不會在學習過程中走冤枉路,不僅浪費青春,還出現學習的無助或厭惡學習。

至於國際評比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作為「參考」,而不是隨之起舞。這類國家深知,政策應隨著自己的環境及條件發展,才能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跟著國際評比走,不僅容易將自己國家教育搞得四不像,還失去自身優勢,得不償失。

所以,請教育部正視第一線教師所見,修正108課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未來的118課綱不應再向政治妥協,應以教育專業為本,方有可能逐步遏止目前教育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avatar-img
95會員
166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園嬿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國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往往過於重視政策文本,卻忽視政策執行的背景,也就是人與社會環境。這篇文章主要指出,政策不能脫離人與社會環境,否則會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在孩子小時候就讓孩子上補習班、上私立學校,想方設法發展孩子的智育,對於孩子的情商培養卻很欠缺。殊不知,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我國的師培教育,長期以來與現實情境落差太大。隨著少子女化越演越烈,師培機構終於發現師培教育不接地氣的問題。
許多人以為只要讓孩子受好的教育,就可以進入人生勝利組,讓未來一帆風順。但是,從林秉樞先生的案件可以得知,若教育只重視智育和學歷,忽略德育和學習動機,就算孩子順利長大,看似居於人生勝利組,其個性的黑暗面也可能導致其在人生路上失足,難以翻身。
最近風傳媒的一篇報導指出,有錢人小孩上頂大的機率比較高。事實上,小孩能否享有好的教育,主要問題不是有錢與否,而是家庭教育和家長的心態。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我國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往往過於重視政策文本,卻忽視政策執行的背景,也就是人與社會環境。這篇文章主要指出,政策不能脫離人與社會環境,否則會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在孩子小時候就讓孩子上補習班、上私立學校,想方設法發展孩子的智育,對於孩子的情商培養卻很欠缺。殊不知,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我國的師培教育,長期以來與現實情境落差太大。隨著少子女化越演越烈,師培機構終於發現師培教育不接地氣的問題。
許多人以為只要讓孩子受好的教育,就可以進入人生勝利組,讓未來一帆風順。但是,從林秉樞先生的案件可以得知,若教育只重視智育和學歷,忽略德育和學習動機,就算孩子順利長大,看似居於人生勝利組,其個性的黑暗面也可能導致其在人生路上失足,難以翻身。
最近風傳媒的一篇報導指出,有錢人小孩上頂大的機率比較高。事實上,小孩能否享有好的教育,主要問題不是有錢與否,而是家庭教育和家長的心態。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天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場考試。 其實在孩子尚未上國小之前,一直對於許多小學生需要補習感到難以理解,但真正接觸小學的課本之後才發現如今的教材遠比以前難上許多,考題更是靈活到猶如智力測驗或腦筋急轉彎。 昨天跟兩位小一的導師分別聊到現在的考卷要考一百分非常困難,老師也說現在的課綱講求「閱讀素
Thumbnail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有一項指標特別有趣,並且這項指標中亞洲區域的國家佔據著前幾名的位置。「害怕失敗指數」,當然不是代表著遇到失敗或是困難時心態一定特別玻璃心,反而像是在告訴我們現在教育體系上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
Thumbnail
今天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場考試。 其實在孩子尚未上國小之前,一直對於許多小學生需要補習感到難以理解,但真正接觸小學的課本之後才發現如今的教材遠比以前難上許多,考題更是靈活到猶如智力測驗或腦筋急轉彎。 昨天跟兩位小一的導師分別聊到現在的考卷要考一百分非常困難,老師也說現在的課綱講求「閱讀素
Thumbnail
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有一項指標特別有趣,並且這項指標中亞洲區域的國家佔據著前幾名的位置。「害怕失敗指數」,當然不是代表著遇到失敗或是困難時心態一定特別玻璃心,反而像是在告訴我們現在教育體系上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108課綱的實施對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與爭議。 是108課綱方向錯誤?還是其實他已經失敗了? 當傳統教育遇上新課綱,這些新的轉變對教育體制、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我只是一位學生,不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不是公務員,當108課綱被推出時我看著電視上的教師和教授拿著教材發表長篇大論,我心裡毫無波瀾,當他人問起我對新制度的看法時,我當初的回答只有:「都差不多吧」,站在高中的終點準備啟程向大學教育進發往回一看時,只覺得當時略顯敷衍的答案一點錯都沒有,一成不變正是教育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