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我在英國念書時最大的收穫是: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可以這麼不一樣,也常常因為同學幾句無心的話,或者日常的聊天中,會引發我對自己想法的反思,有時也會訝異於他們所提出的觀點與論調,其中一個主題就是:課外讀物。
我主修語言測驗,這是語言教學系的一個分支。這個科系的入學門檻就包括教學經驗,也因此同學們大多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甚至是專門培訓教師的培訓人員,也因此透過他們閒聊時無意透漏地經驗,常常可以感受到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下,教育認知或觀念的差異。
有一次,我們在課堂上聊到課外讀物(extra curriculum readings),當時包含我和一些亞洲國家的同學都認同這些課外讀物有助於學生的學習,當時大家還分別推薦了一些自己常用的課外讀物,分析裡面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的語言特徵,或者是特定題材。
但後來有位同學加入了討論,聽了一陣子之後,他很疑惑的問:什麼叫做「課外」(What do you mean by “extra curriculum”)?
聽到這個問題時,我們幾個亞洲同學非常的訝異,難道「課外」的概念在他們國家並不普遍嗎?我們解釋:所謂課外讀物,就是教科書以外的額外教材,可以是小說、報紙、雜誌或者故事書,這些閱讀的材料不是教科書,但更能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的用法。
而這位同學聽完之後,看起來更為疑惑了:語言教學為什麼會有「課外教材」?語言教學不就是教學生如何使用語言嗎,那為什麼會分成「課內」或「課外」呢?
當時我們的回答:語言教學的體系架構之下,有一定程度的課綱(curriculum)是必要的,才能讓教學與測驗有所依仗,所以我們使用「課外讀物 (extra curriculum」來表示,這些的文本是不在課綱規範之下的。
同學繼續詢問:考試的時候也要在課綱規範下?如果出題的文章不是課綱內的文章,是不是就會被認為是「超出範圍」?
和同學的這一番討論,到今天我還是沒有想到個說法,也還不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這位同學對教育的思考,到今天依然常常被我拿出來反思。
一般來說,西方教育似乎更為強調讓學生主動探索,而東方教育則可能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吸收,而作為在語言學習中,學習成果比較好的那一群人,我們也大多都是因為自己也喜歡閱讀,又會者有很多機會可以與不同人練習語言,在台灣,也幾乎所有的語言教師,都會告知自己的學生:課外讀物是非常重要的!
但就如同我那位的同學的疑問:如果學習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擴展視野的過程,語言的學習也不應該僅限於課堂,那分「課內」還是「課外」還有意義嗎?
如果我們可以不再分辨「課內」與「課外」,那我們教學的現場又須要做怎樣的調整呢?
進入教育相關產業之後,有越來越多翻轉教育的教師會採取PBL之類的教學方式,也讓我思考:PBL是否就是不再分辨「課內」與「課外」的教學現場的解方?
PBL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縮寫,中文大多會翻成「專題導向學習」,也算是近幾年這幾年各國推動的新興教改中,從以「學習者為中心」所延伸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當時我也好奇過:這樣的教學新趨勢,是否就是不再分辨「課內」與「課外」的一種解方?
PBL的教學方式是藉由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界定出他們學習的需求,也就是說是否屬於「課外」是由學生自己去定義,PBL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有的可能是已經被解決過的問題,也有可能是發散型的問題,給學生天馬行空的發揮空間,一般來說,語言學習的PBL也以後者的問題型態居多。
但至於PBL是否就是不再分別「課內」與「課外」的解方,我其實也還不知道,PBL也確實是滿新的一個教學方式,採取PBL的教師們是否就真的不考慮「課內」與「課外」?或者在PBL的教學下,是由學生自己來定義「課內」與「課外」?
這樣的教學方式,又是否更適合語言教學的教學現場呢?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