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求職對手真的是你的對手嗎?或是你才是自己的對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前到某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將想要停留在想像,錯過累積時間點

舉例來說,有來談學生想要從事跟導遊、領隊相關的工作,但是起心動念比較來自於自己對於相關工作的初淺概念,尚未進入到搜尋資訊、諮詢相關業界人士甚至弄清楚考試需要的科目與資格等步驟,也尚不理解華語導遊、領隊與外語導遊、領隊等不同工作內容與服務對象的差別。這樣的知識落差,或許更多來自於習慣被動接收資訊,而非主動蒐集資訊的習慣,傾向被動等待到需要做決定的時間點,才在時間或是身邊家長或同儕壓力下,匆促做了當下看來最好的決定。


但是,若將對相關產業感興趣的時間點倒推,或許這樣的興趣早就在大一、大二時就萌芽,當時若能老老實實地搜尋、探索相關資訊,或許會更早就發現高中畢業的自己,已經有應考資格,而在先前的幾個寒暑假,或許也就可以到相關產業工讀,可以透過實際浸淫在目標產業中,了解產業的上下游與實務知識,也幫自己連結實務的人脈。


將重點放在缺乏,錯過展現自己優勢的機會

另外,也有來談學生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擔心自己的私立大學學歷無法與國立大學學生競爭,或是自己的英文不夠好,詢問大概多益要到幾分才能符合用人單位門檻?其實這樣的提問,仍未跳脫被動等待篩選或淘汰的思維,只將自己的籌碼限定在普遍條件式的門檻,無論是學歷、語言證照、程式語言等外顯資格。


然而,這樣的思維卻往往排除了個人在不同生命經驗積累下,每個人所具備不同性格、經驗、技能之間的差異。舉例來說,與其比較多益考試分數是500分還是600分,如果有接待國外學生的親善大使或是語言交換資歷,或許更能證明自己對於外語的自學動機,以及運用外語與人溝通、實際用於專案的能力。


企業挑人不是食品工廠挑水果,而是挑讓團隊更好的人

其實,每個企業在找的人,並不是某個符合標準的人,而是適合特定工作需求與特定團隊的人。企業選人的原則,並不是像是食品工廠進行品管篩選,超過某些重量或是尺寸的水果就會被篩掉。求職更像網路交友或配對,除了履歷的外在條件過了第一關,更看重求職者在過往經歷、面試中展現出自己所累積的經驗、技能,以及求職者如何輔助或補充既有團隊的能力。


記得自己有次的公關工作面試,總共面試了五關到了最後一關,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的提問或是一起討論的實務案例都可以應答如流,但最後我沒有拿到那個工作機會。後來,基於好奇問了負責招募的人資夥伴,後來得到的答案是團隊最後決定要招募的人,可以讓既有團隊的有「更好的團隊組成」。


後來知道是哪位候選人拿到工作後,我了解了該位候選人的背景,更了解人資夥伴所說的「更好的團隊組成」是什麼意思,包括該候選人的企業年資、專業年資或是跨國的工作經驗等,要帶領既有團隊的資深成員的能力,都會是更合適既有團隊的人選。但這樣的選人邏輯,通常不會是求職者一開始知道,或是之後有辦法問得到的。


如果將這樣的邏輯換到投遞履歷與求職上,求職者與其去揣想與自己競爭同一工作競爭者的狀態,資歷有多優秀,或許求職者更可以做的功課是,將專注力拉回自己的身上,試著仔細梳理自己的經歷、能力與可能可以貢獻既有團隊的部分,無論是特殊的學習/產業相關經歷、專案、還是曾經歷過目標求職產業上下游公司的歷練,都是可以補足團隊,讓團隊更好的加分項。


有了你之後,你未來的團隊會更好嗎?

回到求職與長期的職涯探索,在向外探索可能感興趣的產業與職缺時,身為求職者,或許更應該回到自己現有的座標,整理自己過往一路走來,具體幫助他人與團隊的成就,與可資證明的經歷,讓用人單位主管與既有團隊,可以具體想像,有了你的加入,我們的團隊可以獲得什麼技能與經驗的補充,你是能讓我們團隊更好的人嗎?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每天的工作與他人互動都是交換信任的考驗,而每一次工作的成果是否可以經過第三方檢核,則是對於誠信的檢視。在以前的工作經歷中,中大型公司都會有法遵、稽核等相關人員,負責控管企業對外交易的風險與程序是否得當。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 (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這句話不但是關於如何篩選身邊的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股票市場的熱度,其實也跟產業的更迭連動,除了反應市場的預期,也映照出個人職涯經營和選擇的挑戰與機遇。 在無法完全將目標量化的職涯經營中,如同投資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不斷被挑戰與踩坑的誤區,這包括: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我們每天的工作與他人互動都是交換信任的考驗,而每一次工作的成果是否可以經過第三方檢核,則是對於誠信的檢視。在以前的工作經歷中,中大型公司都會有法遵、稽核等相關人員,負責控管企業對外交易的風險與程序是否得當。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 (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這句話不但是關於如何篩選身邊的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股票市場的熱度,其實也跟產業的更迭連動,除了反應市場的預期,也映照出個人職涯經營和選擇的挑戰與機遇。 在無法完全將目標量化的職涯經營中,如同投資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不斷被挑戰與踩坑的誤區,這包括: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以考量個人所學,關於我的熱愛、以及擅長,我想拿什麼回饋給這個世界,還有工作報酬是否可以滿足現階段的人生規劃。 短期而言,正職工作往往比打工佔據更多的個人時間,而且相對比較沒有調整工作日的彈性;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及帶來更多的壓力,同時也有可能需要在上班時間之外處理工作中的事情。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找工作就是自我推銷。若想成功,你必須呈現出一個符合資格、條件亮眼的自己,向對方表明你是誰、你能帶來什麼,以及你和其他應徵者有何不同。在面試時,「做初階工作的話條件太超標、做高階工作又不夠資格」的觀念,可能會是你遭遇的最大挑戰。這把雙面刃深深威脅著大多數脫離學界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自我認同和職涯規劃的相關概念,作者藉由自己的工作內容、校內資源圖和校外/企業資源連結等面向來分享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心得。文中也提及了各個學校內部單位在生職涯領域的合作分工方式和辦活動時的心得體會。以及作者以自身經驗提供了在實踐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Thumbnail
這學期有一份職業專題訪談的報告,教授沒有限定要找哪一個產業、哪一個職業,就只要求找一位有兩年工作經驗的人進行訪談,詢問有關工作內容、薪資、人格特質適不適合等等的問題。我就剛好想到,去年某堂課上,有一位學姊回來演講,她的職業是我感興趣的,所以我當時有向她取得聯絡方式,前幾天就透過這份報告和她聯
Thumbnail
對於準備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準備踏入職場一定感到很緊張,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通常就是「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履歷應該怎麼寫?」。
Thumbnail
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上班族,不同職涯階段都可能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惑。除了尋求他人幫助之外,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上課或尋求職涯諮詢。對現職感到不滿意或沒有前景?想設定職涯目標?職涯諮詢可以幫助你釐清方向、解決問題,制定行動計畫。
研究所畢業後、參加了一場大型的校園徵才活動 那時都是科技產業相關的公司到場徵才,依稀記得自己看了一堆職缺能與自己科系沾上莫名的邊就是人資。 後來被一家正在創辦TA制度的公司錄用,從這家公司開始、接觸到招募這個工作,很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喜歡招募、也熱愛這個工作,除了可以與不同的人交流外,若能適切的幫主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Thumbnail
可以考量個人所學,關於我的熱愛、以及擅長,我想拿什麼回饋給這個世界,還有工作報酬是否可以滿足現階段的人生規劃。 短期而言,正職工作往往比打工佔據更多的個人時間,而且相對比較沒有調整工作日的彈性;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及帶來更多的壓力,同時也有可能需要在上班時間之外處理工作中的事情。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找工作就是自我推銷。若想成功,你必須呈現出一個符合資格、條件亮眼的自己,向對方表明你是誰、你能帶來什麼,以及你和其他應徵者有何不同。在面試時,「做初階工作的話條件太超標、做高階工作又不夠資格」的觀念,可能會是你遭遇的最大挑戰。這把雙面刃深深威脅著大多數脫離學界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自我認同和職涯規劃的相關概念,作者藉由自己的工作內容、校內資源圖和校外/企業資源連結等面向來分享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心得。文中也提及了各個學校內部單位在生職涯領域的合作分工方式和辦活動時的心得體會。以及作者以自身經驗提供了在實踐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Thumbnail
這學期有一份職業專題訪談的報告,教授沒有限定要找哪一個產業、哪一個職業,就只要求找一位有兩年工作經驗的人進行訪談,詢問有關工作內容、薪資、人格特質適不適合等等的問題。我就剛好想到,去年某堂課上,有一位學姊回來演講,她的職業是我感興趣的,所以我當時有向她取得聯絡方式,前幾天就透過這份報告和她聯
Thumbnail
對於準備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準備踏入職場一定感到很緊張,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通常就是「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履歷應該怎麼寫?」。
Thumbnail
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上班族,不同職涯階段都可能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惑。除了尋求他人幫助之外,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上課或尋求職涯諮詢。對現職感到不滿意或沒有前景?想設定職涯目標?職涯諮詢可以幫助你釐清方向、解決問題,制定行動計畫。
研究所畢業後、參加了一場大型的校園徵才活動 那時都是科技產業相關的公司到場徵才,依稀記得自己看了一堆職缺能與自己科系沾上莫名的邊就是人資。 後來被一家正在創辦TA制度的公司錄用,從這家公司開始、接觸到招募這個工作,很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喜歡招募、也熱愛這個工作,除了可以與不同的人交流外,若能適切的幫主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