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藍色的,我喜歡粉紅色的。
每一個喜歡都對應著喜好。
孩子在面對長大的自己,
也是透過知道「我的」喜好、或這件事的感覺、那件事的結果,
而逐漸得知,我自己的樣貌,然後再繼續堆疊一些訊息,再繼續探索下去。
幼兒學齡前期,在認知自己時,也是經由外在世界的看見、知道、理解,
漸漸可以確定這是什麼,或那是什麼。
當然,這過程都是可以移動的。
不過,都得要經由自己的選擇和作出決定。
給孩子機會去選擇,盡量不去干涉,
就得仰賴大人對於各種事物的喜好脫離自己的執著,
而用著觀察,觀察,再觀察的支持與理解,去接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
在這個小小的活動中,可以了解孩子在他們內在的小小世界,
也有著跟大人一樣複雜的思緒在探索著。
不要以為孩子小,那複雜不過就是這一件小事,也沒什麼,
對他們來說,這可是跟大人一樣,需要傾盡全身腦細胞以及奮力一搏的做一個決定。
理解孩子就如同理解大人一樣,尊重他們,同時給予適度的意見,
並不去干擾和決定與選擇,呈現本質之後也學會接納自己,
這是同時間可以一起學習的東西。
看到孩子拿起一張表揚卡想要換顆藍色的,
在第二張考慮許久,最後仍拿了一顆一模一樣的藍色,
當下就知道他多麼愛這藍色勝過於這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干擾,
誰說孩子沒有專注力?這聚焦喜好的顏色說明了一切,
「凡是喜歡的就能專注」,這是多麼輕而易舉就能辨識的行動。
只是成為大人的我們,也比較容易看見自己想要專注的,
就是「你必須符合我的期待」。凡不是的就是「我的孩子總是不專心。」
後來,我輕輕的說了一句,有好多顏色耶,
「他把藍色放下去,再拿起一顆較淺的藍色」。
原來,這測試只是加深讓我知道他很專注且具焦在他的喜愛上。
我問他,你選擇到你要的。你開心嗎?
他微笑點頭,
我也微笑點頭給他一個讚許的眼神,「好個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