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5》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文章,想要分享《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社群媒體對女性的影響,其中點出在各項內化型障礙(包括焦慮、憂鬱等等)的數據,女性的比率都增加的更多,而作者也點出幾個在性別間可能的影響因素。
史班斯(12歲),在2015年4月(開設IG帳號的5個月後),繪製了插圖,插圖中筆記型電腦螢幕上寫著,「沒用、去死、醜陋、愚蠢、自殺」。她的手機上寫著「蠢、醜、肥」。

史班斯(12歲),在2015年4月(開設IG帳號的5個月後),繪製了插圖,插圖中筆記型電腦螢幕上寫著,「沒用、去死、醜陋、愚蠢、自殺」。她的手機上寫著「蠢、醜、肥」。


研究證實 : 社群媒體是造成焦慮與憂鬱的成因,不是相關


  • 書中提到 : 一項研究隨機分配一群大學生大幅減少使用社群媒體,三周後評估,結論是:「相較於對照組,限制使用社群媒體的實驗組,在三周內孤獨感和憂鬱症狀明顯下降」。
  • 另一項研究隨機分配一群青少女瀏覽IG上的自拍照,這些自拍這有些維持未修圖的原始狀態,有些經過研究員修圖,變的更有吸引力。「結果顯示,接觸處理過的IG照片,會直接造成對自己身體形象的滿意度下降。」
  • 最後作者下了這樣的結論 : 整體來看,特溫格、勞許和我收集的數十項實驗,證實並延伸了相關性研究所發現的模式:「使用社群媒體是造成焦慮症、憂鬱症和其他疾病的成因,不只是相關因素。」

隨然上述發現已經如此道出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但作者繼續提到說 : 以上所有的實驗都有一個明顯的侷限性:「只研究每一個個人在單獨的情況下(個人的心理影響)」;但在智慧型手機入侵青少年生活後,他們開始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滑手機、看微影片,更少一起聊天、大笑,更少跟他人有眼神接觸,也失去練習交談的機會,即便遠離社群媒體的學生,社交生活也受到了影響。(集體的社會層面影響)

為何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生 ?  


在論述原因前,作者先介紹了 : 「自主性與共融性」的概念。作者提到,心理上,女孩和男孩在大多數方面都是相似的,但有些性別差異是跨文化與時代的普遍現象,其中就是自主性與共融性的區別。長期以來,研究人員發現,男性比較追求自主性,而女性比較比較看重共融性。這也解釋了社群媒體這無限滿足虛假共融需求的平台,如何對女性造成更強烈的影響。接續,作者提出女性較容易被社群媒體影響的四個原因 :

原因一: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像化的社會比較和完美主義影響


相較於男孩,在社群媒體上,女孩的外貌和身材會受到更嚴厲、更沒完沒了的評價,他們面對的美貌標準也更難以企及。女孩也特別容易受到不停歇的社會比較之害,承受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要達到他人期待)的壓力較大。

自從有了廣告,年輕女性就被慫恿追求看似「更好」的自己。但社群媒體每天都有上千、上萬美的不像真的的圖像,過著完美的生活…

一位13歲的女孩形容他在社群媒體看到其他女孩的感受 :

「我無法停止和其他人比較。情況到了想自殺的地步,因為我不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不管我怎麼努力,我還是很醜/感覺自己很醜...」

原因二:女孩的攻擊行為以人際關係為主


一個研究系統性回顧1998-2017年的研究發現,男生之間面對面的霸凌行為減少,但女生之間(尤其是年紀較小的青春期女孩),霸凌行為則增加。換句話說,社交生活移動到網路後,霸凌和騷擾在女孩的日常生活中佔了更大的比例。

社群媒體加重了關係攻擊的覆蓋範圍和影響力,讓女孩承受巨大的壓力,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她們意識到,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迅速在網上蔓延,並留下永久的印記*。社群媒體出現後,關係性攻擊變得更容易,社會地位的競爭變得更普遍、更公開,以至於他們在青春期承受更多壓力。

*第一篇提到自由遊戲的特質即是犯錯代價不會太大,社群媒體則是相反

結論 :

本篇分享先分享兩個社群媒體對女孩有更大傷害的原因,下一篇接續分享剩下的兩個原因。


avatar-img
1會員
39內容數
我的沙龍內多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及日常對話、景色反思,希望能將我的體悟分享給更多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瑋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想針對這書中的兩大夾擊青少年跟孩童的勢力中的第二勢力,也就是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的議題來分享。 *本書提出的青少年與兒童心理健康下降的兩大主因包括:虛擬世界的過度放任以及現實世界中的過度保護。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若在現實世界中有極大程度的自主性,以及不受大人監督的玩耍,孩子大腦會長時間
一、虛擬世界與現實事件的差異 在說明孩童發展所需之前,先來介紹書中提到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四個主要差別,這四個差別,也可以呼應為何太早將孩子拉入虛擬世界,會使得孩童失去身心健全發展的演化需求,進而衍生出許多的問題。 實體世界特徵 : 1.  有身體參與 : 身體必須在現場。 2.  同步互動
明明身處史上最舒適的年代,但我們卻更加焦慮不安 ?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前面的章節,提出了十來分的圖表資料,清楚看出青少年2010年後心理健康急遽下降的趨勢,其中的資料包括:國高中青少年憂鬱症比率上升、青少年重鬱症上升、自殺率(有真的進到急診)上升,除此還訪談一些跟心理相關與交友的提問,也發現Z
作者 : 強納森.海德特 譯者 : 鍾玉玨 我們都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只不過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們擔心這些煙霧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當我們環顧四周,卻發現沒有人對此採取行動。 這是一本講述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慢慢開始普及,對成人、青少年與孩童影響的書籍。 「手機玩太多對孩子不
植物與土壤微生物早在歷史時期的黎明就已經跳著最奧妙的舞。我們不能一直當那個打斷舞蹈的蠢蛋,不斷把其中一個舞者撞開,還覺得我們能改善他們的舞步和舞姿。這樣的笨拙令我們吃盡苦頭。我們必須退後一步,注意這些舞者需要我們什麼樣的幫忙,然後滿懷敬意的提供幫助。 在《土壤的救贖》一書的最後一篇心得,想來談談本
 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這些事 ? 自然之母種起雜草,包護她寶貴的肌膚。科學家對於土壤的議題幾乎甚麼也沒做。農民和牧人在這方面遠遠超越科學家…札曼特 :「沒人贊助這類研究。肥料公司可不會做這種事。殺蟲器公司也不會。是錢決定研究方向,而不是研究方向決定了錢。」 科學一度解決了飢荒,但至啟蒙時代所承襲人
這篇文章想針對這書中的兩大夾擊青少年跟孩童的勢力中的第二勢力,也就是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的議題來分享。 *本書提出的青少年與兒童心理健康下降的兩大主因包括:虛擬世界的過度放任以及現實世界中的過度保護。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若在現實世界中有極大程度的自主性,以及不受大人監督的玩耍,孩子大腦會長時間
一、虛擬世界與現實事件的差異 在說明孩童發展所需之前,先來介紹書中提到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四個主要差別,這四個差別,也可以呼應為何太早將孩子拉入虛擬世界,會使得孩童失去身心健全發展的演化需求,進而衍生出許多的問題。 實體世界特徵 : 1.  有身體參與 : 身體必須在現場。 2.  同步互動
明明身處史上最舒適的年代,但我們卻更加焦慮不安 ?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前面的章節,提出了十來分的圖表資料,清楚看出青少年2010年後心理健康急遽下降的趨勢,其中的資料包括:國高中青少年憂鬱症比率上升、青少年重鬱症上升、自殺率(有真的進到急診)上升,除此還訪談一些跟心理相關與交友的提問,也發現Z
作者 : 強納森.海德特 譯者 : 鍾玉玨 我們都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正在發生,只不過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們擔心這些煙霧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當我們環顧四周,卻發現沒有人對此採取行動。 這是一本講述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慢慢開始普及,對成人、青少年與孩童影響的書籍。 「手機玩太多對孩子不
植物與土壤微生物早在歷史時期的黎明就已經跳著最奧妙的舞。我們不能一直當那個打斷舞蹈的蠢蛋,不斷把其中一個舞者撞開,還覺得我們能改善他們的舞步和舞姿。這樣的笨拙令我們吃盡苦頭。我們必須退後一步,注意這些舞者需要我們什麼樣的幫忙,然後滿懷敬意的提供幫助。 在《土壤的救贖》一書的最後一篇心得,想來談談本
 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這些事 ? 自然之母種起雜草,包護她寶貴的肌膚。科學家對於土壤的議題幾乎甚麼也沒做。農民和牧人在這方面遠遠超越科學家…札曼特 :「沒人贊助這類研究。肥料公司可不會做這種事。殺蟲器公司也不會。是錢決定研究方向,而不是研究方向決定了錢。」 科學一度解決了飢荒,但至啟蒙時代所承襲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曾經經歷排擠的人可能會面臨多種心理創傷或精神健康問題,具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而異。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現的創傷或精神疾患 …….社交焦慮症、失眠、低自尊 等等
Thumbnail
五十五、保護好自己 人生中接的第一個個案就是一個被霸凌的女孩。看到她時,除了比較安靜、體型略胖了一點外,其實我很難看出她有什麼不一樣。想著她的委屈,就會覺得那些加害者很可惡。有時候加害者不需要什麼原因,而被害者苦苦追尋原因。 同樣的,在生活中,我們的疾病也是如此。我們一直想知道「爲什麼是我⋯⋯」
Thumbnail
四十九、撕下標籤吧 一個人依附在他人身上久了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但一個人獨立久了會變得沒有人性。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可能會有有人埋怨是現實生活把我變成如此,但我還是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錯把別人的善意太當一回事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書討論諮商心理師對家庭、人際關係、失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對網路酸民和抑鬱患者的觀點。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提供一些良好的心理輔導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曾經經歷排擠的人可能會面臨多種心理創傷或精神健康問題,具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而異。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現的創傷或精神疾患 …….社交焦慮症、失眠、低自尊 等等
Thumbnail
五十五、保護好自己 人生中接的第一個個案就是一個被霸凌的女孩。看到她時,除了比較安靜、體型略胖了一點外,其實我很難看出她有什麼不一樣。想著她的委屈,就會覺得那些加害者很可惡。有時候加害者不需要什麼原因,而被害者苦苦追尋原因。 同樣的,在生活中,我們的疾病也是如此。我們一直想知道「爲什麼是我⋯⋯」
Thumbnail
四十九、撕下標籤吧 一個人依附在他人身上久了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但一個人獨立久了會變得沒有人性。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可能會有有人埋怨是現實生活把我變成如此,但我還是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錯把別人的善意太當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