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的諮商輔導,主要還是「生態系統」的工作,
因為學生未臻成熟,自我覺察程度較低、表達力不夠完整;
比起個別晤談,學校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和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工作,例如:導師、家長等。
實務經驗中,一個學生的生活適應出狀況,
通常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問題是卡在哪個環節,
有時候,問題來自於導師、同儕(適配度與接納度等):有時來自於學校行政(處理方法與居中協調等);
有時是來自於家長(教養態度與期許等);但更多時候,問題是來自於學生本身(認知功能、人格特質、情緒發展等)。
當然,一個生態系統非常複雜,各種因素環環相扣、相互影響,不過我們大抵還是能評估問題的根源以及對應解法。而即便有少數環節卡住,整體系統仍舊是有功能。
然而,在極少數的狀況裡,各個環節同時失靈時,就會造就一個「失功能」的系統。
原本能作為「保護因子」的重要他人,全部轉變為「危險因子」,讓問題更加嚴重。
如:
學生本身的不利因素(負向認知、情緒過激、消極人格等);
家長教養態度的不配合、不合作;
導師與同儕的不接納與排斥;
學校行政未妥善溝通協調、依法行政。
以上種種原因,造就惡性的向下循環,系統裡誰都脫離不了關係,無法全身而退。
到了這個層次,問題已經盤根錯節,難以處理,
學生問題,最後變成「問題學生」。
其實行政做久了,會習慣用左腦/理性腦來處理日常工作,以邏輯思考來解決問題,
常會忘記我們照顧的對象也是「人」,更需要用右腦/感性腦來陪伴與支持。
不過,理性與感性是有極限的;當出現兩者都無法處理的問題時,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仍沒有得到答案。
直到最近偶然間,讀到了美國神學家Niebuhr的一段祝禱文,我才豁然開朗。
這段「寧靜祈禱文」是這麼寫的:
「主啊,請賜給我平靜,讓我去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主啊,請賜給我勇敢,讓我可以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
主啊,最後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可以去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智慧」可以超脫一切,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
複雜的問題,永遠無法簡單的解決;
輔導不是萬能,只是一種「可能」;
所以,把我們該做的、能做的都做完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