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分享過一些,繼續分享囉
大學期間會有些嘗試和探索,但是有時候看一些過往嘗試,可能放棄或覺得失敗,但也不要太過於自責,因為即使放棄或失敗,也都是更加理解自己的機會,以及也多少能從中學習到事情
當然對於這些經驗,可以反思自己從中學習到什麼,或者更加了解自己哪部分,也可以考慮把這些經歷寫下來,或者是在這次經驗中有什麼肯定自己的部分
例如我自己以前大一有參加某些服務型社團,後來覺得自己真的不太適合,那首先我就會知道我不太適合這類型方式的服務,以及後來興趣真的也有改變,那時候是轉移到課外書,那了解自己興趣改變而放手,是可以肯定自我的部份
培養興趣也是如此,例如有些主題文章可能到最暫時不寫了,那也從中知道自己適合這主題與否,以及如果還想繼續寫這主題,可以如何調整? 例如有時候幾天內都寫同主題作業感太重,那或許能間隔不同主題來寫
或是有些文章,本來是要寫人物介紹,但後來覺得資料太多且作業感重,後來暫時先沒有寫了,那就可以考慮看看如何調整,例如幾天內寫完可能作業感重,但間隔一段時間就比較不會作業感那麼重
有時候生活中可能會有滿滿的事情,然而當很多事情塞滿的時候,常常沒有時間去思考哪些事情重要和不重要,每天都被事情追著跑
然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同等重要,定期反思和評估我們所做的事情,確保我們的精力和時間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就以準備課程報告為例子,比起上課任何筆記都抄寫,但如果先了解課程報告要求,會比較知道自己需要哪些資訊,這時就不用任何都聽和抄(當然如果對於課程有深入興趣則例外)
以我自己為例子,之前有幾次有看文章和書去獲得一些方法,但是生活卻沒有實際改變,好像入陷入只有吸收資訊卻沒有實際運用的循環,這時反思一下,缺乏的就是實踐
有時候會聽到他人說要從經驗中學習,當然是可以從中學習,但有些經驗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忘了,所以可以記錄一些提供下次參考,看看哪些部分可供下次參考的病紀錄
例如課業方面上台報告,報告內容每次不同,但報告方式是重複率大,所以報告的過程方面就可以紀錄一下,例如上次報告時候設
興趣也是,例如有時候我會記錄一下寫文章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去看看會那些主題可以多以及少寫一些
課外學習跟課內的方式不一樣
先以課內學習來說,如果是要考試,會比較注重記住重點;如果是做報告,就會偏向整理和應用資訊
課外學習也是,有些東西不是記住,重點是會應用就好,有個印象就行了,這時候就可以用筆記軟體把資訊記下來,方便之後規劃和應用。
上課時間可以評估一下要不要聽
如果聽老師上課能帶來更多價值,就聽課;如果否,就利用這個時間做看教材、做題目,打報告等,當然這個價值不限於成績,例如如果課程內容很有思考和啟發性或感興趣,也是可以聽聽看。
如果不會看點名那種大堂課,可以考慮出席與否,如果是會點名或看出席/課程參與度那種,就上課時間評估一下,總之就是看看這段時間內哪件事情比較有價值
在大學就可以認識到很多不同的人,大家的目標興趣真的都滿多差異的
像在選通識課時,有些人會選輕鬆一點的課,但有些人偏好內容比較紮實的課,能看出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課外的活動和興趣更是多樣,各有不同選擇
每個人的興趣和目標其實都不相同,所以當別人在上課時做什麼,真的不應該過度干涉。畢竟,我們每個人都獨一無二,A眼中覺得不太重要的事情,對B來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別人上課時做什麼,真的不需要過於在意或干涉。不妨專注於自己,不要過度關注別人在上課時的舉動
少部分時候才比較關注,例如分組報告而且是當天下課截止,大家才會比較關注彼此的進度,或是課堂討論等情況,這時交流和互動才是合理,但多數時候,別人做什麼其實都不要過度干涉或關注
定期檢視一下各類型的大小事,生活不同階段的重要的事情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就去檢視看看,決定要在哪些事情上面投入更多精力,哪些上面投入較少
例如看看有哪些活動是效益減少的,既沒有樂趣又無法幫助自己完成目的的,就可以減少在這方面上面的時間,以及多分配時間和精力在目標性或樂趣性事情上
舉例,假如有些聚會,起初大家很熱絡分享,但後來幾次之後發現便無趣或沒收穫,這時就要考慮是否選擇退出
投入新嘗試,先從小規模的開始,之後再來考慮是否要投入更多
例如
社團參加服務性的,可先選擇參加那種服務時數總數上比較少的的,測試自己喜不喜歡服務,之後再來考慮是否要持續投入還是選擇其他
想先練習烹飪,先買一點食材且好處理的測試
寫文章,可先從短文開始,避免一次太多心力卻效果差,而導致挫折感很重(當然,如果本來就愛那主題就可以另當別論),之後再考慮是否要將這類主題創作數量提高和篇幅加長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