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如何透過情緒覺察和行為調整,來處理憤怒情緒。
透過親身經歷,探討如何從憤怒的循環中找到出口,學習與情緒共處,並建立健康的情緒管理方式。
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更能改善人際關係,創造更和諧的生活。
你曾經這樣嗎?
有沒有某個時候,憤怒佔據了內心的所有角落,失去理智的自己,選擇說出了傷害人的言語,卻在事後開始後悔道歉?
儘管道歉了,當下一次憤怒來臨時,仍舊進入相同的循環?
我就是這樣的人,也為此苦惱很久,甚至嘗試壓抑自己的憤怒,為此我委屈過、麻木過。
直到我意識到——
情緒是拿來了解自己的,行為是用來調整溝通的。
【一】情緒覺察與命名
看到被移動的物品,內心的情緒出現了。
這時的我按下了暫停鍵,我問我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答案是:憤怒
【二】觀察情境:我產生這些情緒是基於什麼樣的情境?
我開始搜尋被移動物品中,真正讓我憤怒的原因。
是我的物品未經同意就被移動嗎?
是移動過物品後沒有回復原狀嗎?
還是我新買的電腦被壓在所有物品的最底下?(Bingo!)
【三】解讀意涵:我內心的想法是什麼?我是怎麼解讀的?
為什麼我的電腦被壓在物品下面會讓我這麼生氣?
因為他是我新買的電腦,我非常珍惜,就算電腦很堅固我也不希望他被其他物品壓住。
我希望我的電腦能夠避開所有可能導致損壞的風險。
【四】反思內在信念:這些想法合理嗎?需要調整嗎?
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調整信念,但是從這件事情我可以找到我對於重視的東西,會產生的既有模式。
1、針對我珍惜的物品,我自己的處理態度: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2、針對我珍惜的物品,我要求他人的處理態度:用安全的思維去對待我的物品。
在第一點的部分,是非常合理的也不需要調整,珍惜物品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第二點是對他人的要求,在他人不知情的狀態下,我能夠期待對方用同樣的安全思維去對待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認為的常識在他人眼中不一定是常識。
【五】顛覆與轉化:我要怎麼既能夠表達我自己的憤怒,也不傷害我的家人呢?
最常見的方式是從主觀視角拉到客觀視角。
📎 練習一: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
- 我會怎麼分析這件事?
💡
這件事出現衝突的落差在於,對方不知道電腦對朋友的珍貴性,以及對於珍貴物品的對待方式。所以它不是一個是非題,來說誰對誰錯,而是認知差異造成的衝突。
- 我會怎麼建議朋友?表達想法與訴求
💡
你的憤怒是合理的,但是對方的不知情也是合理。可以做的事是,告知對方你有多重視這台電腦,希望他在未來發生類似的事情,可以用更慎重的態度去處理它,並且不要堆疊重物在電腦上。同時告知,這一次物品如果有明確損傷,希望他負起責任。
📎 練習二:離開現場
- 如果雙方都在現場時,離開現場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在覺察到情緒的瞬間,馬上練習理性告知對方,我針對這件事有一定的情緒在,再繼續討論下去可能會引發雙方不愉快,請先容許我離開現場,釐清自己的狀態。
【六】結語:憤怒讓我了解自己的界線,行為讓我成為自己與他人的橋樑
每一次的反思與自我拆解,都是在告訴自己:
🕊️「我願意花時間,聽見自己的聲音」
當學會了覺察情緒、為情緒命名,就能更深入地去分析事件中哪些因子是觸發、哪些信念是根源、哪些語句其實從來不該內化。
每一次的調整與挑戰,都是在靠近「那個被了解的自己」。
隨著越認識自己的情緒,越了解自己的界線在哪裡,越了解自己的界線,越能夠成為自己和他人溝通的橋梁。
🧠 心理安全提醒:不是所有情緒,都適合獨自處理
這篇文章適合用在日常生活中焦慮、委屈、生氣、低潮、嫉妒等情緒時,幫助釐清情境、理解自己、調整觀點。
但如果你的情緒來自重大事件或創傷(童年創傷、關係暴力、性侵、霸凌),這些情緒並不是靠理性拆解就能釋放的。
請記得:
- 情緒是認識自己的契機。
- 壓抑與獨撐,會讓人更痛。
💬 若你發現:
- 寫反思日記時,感到呼吸困難、頭暈、想逃、想哭,請停下。
- 情緒來自很久以前的記憶、你不想再想的過去,請不要強迫自己「解開它」。
你值得被陪伴。
不管是透過書寫、朋友傾聽,還是心理師的專業支持。
情緒從來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