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激烈的碰撞之下,身上的汗水也隨之出現。在覺得身心舒暢的瞬間,請注意是否感到不適,或許身體在警告了,你卻不知。要怎麼執行又是一大考驗,不是有就好。本篇的主體就是...
人體補水( Body hydration )
含水量評估 ( hydration assessment )
這能夠顯示身體含水比例的實際數據,除了提供測量者或醫師對於水分缺乏對應處理之外, 亦可做來比較飲用不同飲料復水( re-hydration )的情況
流汗使得細胞外液流失,造成血漿量減少與血液滲透壓上升
- 休息時血液滲透壓約為 300 mOsm/L,而高強度運動會提升血液滲透壓
- 大於 300 mOsm/L : 代表血液因脫水而濃縮,可能有脫水高鈣,高血糖,甲醇中毒
- 低於 280 mOsm/L : 代表血液中水分過多而被稀釋,可能有多水,低鈉,抗利尿,賀爾蒙分泌異常
血液滲透壓升高會刺激下視丘的口渴中樞,將引起局部唾液分泌減少與口乾、口渴等症狀。另外,水分減少或脫水時動脈血壓的降低也會刺激下視丘的滲透壓接受器,促使腦下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腎小管對水的再吸收能力,使排尿量減少,尿液滲透壓增加
因此,長時間運動後常有口乾、口渴、排尿量減少,尿液顏色變深、疲勞以及頭暈等症狀
含水量評估的目的
含水量評估法應用在運動上,一般來說有兩個目的
- 估計水分流失
- 復水指標
這樣說好了,那麼多評估法一般來看會不知道要用哪一種,但各有各的優缺點,反而是看你的目的去使用適當的方法,這樣才能測到你所要的結果
人體含水量評估法
下列有不同的評估法可以運用,可以看看他們的理論及作法
- 稀釋法
- 中子活化分析法
- 生物電子分析法(BIA)
- 血比容與血紅素法
- 追蹤物顯像法
- 血漿與血清滲透壓法
- 體重差異法
- 含水狀態的尿液參數
- 含水狀態的唾液參數
其中我較推薦的是體重差異法,因為只要對比前後體重的差異能知道身體含水量的差別了,非常方便
脫水
Armstrong指出輕度脫水達體重 1% 或 2% 時便會降低運動表現、認知功能與敏捷性,他們也因此強調準確評估人體含水量的重要性
極端脫水
許多技擊類選手在比賽之前,會刻意減少身體的水分,以符合選擇的體重量級。此時其血液濃度上升程度,甚至被視為患病狀態
如果已經知道要比甚麼量級的話,應該要計劃好週期慢慢減重,不是使用臨時脫水的方式來達成。就算真的比到賽,身體素質很難會是最佳狀態
補水策略
人體腎臟每 20 分鐘平均只能吸收 200ml 的水量,所以一運動完直接猛灌並不會補更多水分,只會讓滲透壓變低,一直跑廁所而已。正確的策略 :
- 一天不超過 5000 cc
- 一小時不超過 1000 c.c
- 單次小口小口飲用
- 搭配電解質
- 每天總喝水量=每公斤體重 × 30~35 cc
- 運動後補充流失體重每公斤 × 1.5 公升
*補水超量會導致水腫、活力下降、體重增加、咳嗽…不適的症狀
我的看法
在了解到水的重要性之後你還敢不喝水嗎,當然啦,不是只是純補水而已,還有電解質、醣類及蛋白質。並且喝水的策略要正確,不然喝下去的只有一部份會被吸收而已,非常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