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有效率的人不會做的 11 件事

這篇文章列舉了 11 個有效率的人不會做的事情。包括不要延長工作時間、小心那些要花很長時間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事情、不重要的小事、不要一心多用、不追求完美、小心管理時間及設定目標,以及學會說不等等。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人,這些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沒有壓力和煩惱,你是否還會努力工作呢 ? 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忙碌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疲憊。但有些人卻越忙越快樂,為什麼 ?
最近我讀了《瘋狂忙碌拯救法》,書上說想要擺脫忙碌的人是對現狀不滿的人,他們忙著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沒有時間思考目標。
看起來,我們認為自己很忙,並不是因為時間用完了,而是因為我們對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不滿意。
如果你想要找回工作的主導權,那麼你應該避免以下這 11 個行為 :

1 . 不要延長工作時間

提高生產力的重點並不在於延長工作時間,而在於選擇最具影響力的任務。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分辨哪些工作最重要,然後就會瞎忙一整天,只能加班繼續做下去。這樣只會讓我們陷入忙碌的惡性循環中。
不要認為你可以加班完成更多的事情,這並不是負責任的表現。相反,別人會認為你在拖延。
堅守正常的下班時間,適當地休息。高效的生產力並不是將這個工作和那個工作安排好,而是在工作、娛樂和休息之間找到平衡。
《原子時間》一書就提到了,不要只是一味地想把行事曆塞滿,而是要建立有效率的工作節奏。

2 . 小心那些要花很長時間的事情

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不一定就很重要。
人們喜歡忙碌帶來的安全感,認為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就能獲得更多的價值感,別人也會認為我們很努力。
然而,這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可能只是因為一直使用老方法,而沒有人想要去優化它。或者,你可能只是陷入了處理事情的狀態中,以為完成這些事情能夠帶來成就感,但實際上它們對個人或組織的目標並不重要。
在一件事情上花很多時間,並不能使它變得更加重要。如果你花了太多時間在處理那些不那麼重要的事,老闆只會覺得你能力不行,而不會認為你工作能力很強。

3 . 不要做那些你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只喜歡做那些看似重要卻又容易的事情,而不是真正重要卻困難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檢查電子郵件、傳訊息或是打工作報告,而忽略了對工作內容進行深度的規劃。這會讓我們感覺很好,因為我們很忙,但其實我們沒有取得進展。
事實上,最浪費時間的方式,就是高效地做一些根本不必做的事情。
正如《時間管理:先吃掉那隻青蛙》所說 :「最糟糕的時間利用方式,就是將根本不必做的事做得非常好!」

4 . 不重要的小事

很多小事佔據了我們的時間。
心理學家發現一種現象叫做柴嘉尼效應 (Zeigarnik Effect),這指的是我們對未完成的事情總是念念不忘,我們會為這些小事感到心慌。
那些不那麼緊急的小事,不用馬上去做,只需要做個計劃,想好何時要做即可。
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眼前沒那麼緊急,但比較重要的任務上。

5 . 不要一心多用

許多人都覺得多工處理很厲害,可以提升效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當你分心做多項任務時,注意力和精力都會被分散,整體效率反而更低。壓力也會跟著增加,容易出現疏忽和錯誤。
有效率的人一次只會專注在一件事上面,並將任務依優先順序分段處理,而不是同時做很多事情。
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约翰.洛克菲勒曾說 :「從我第一天上班開始直到今天,我都秉持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原則。專注能給人一種力量,讓自己得到類似無上智慧的超能力,能用來面對各種人生挑戰。」

6 . 不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會讓人害怕開始,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開始了也會害怕結束,因為那是檢驗自己真的做得不夠好的時候。
完美主義者容易拖延,但這與他們的工作能力無關,而是心理問題。
想要突破這個心理障礙也很簡單,高生產力不是要求完美,而是要完成工作。老闆需要的是一個可供討論和修改的版本,而不是 deadline 到了,再也沒有機會修改的版本。

7 . 不要做時間管理

如果你沒有真正搞懂時間管理是在管理什麼,只會拖慢你的效率。
雖然現代科技提供了許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新技術和新工具,但卻未必適用於所有人。畢竟,我們的大腦沒有跟上現代化的工作方式。
現代生活太複雜了,問題是會自己分岔出不同問題的,已經不能再照時間順序安排,線性思維已經不管用了。輕重緩急的四象限、蕃茄鐘工作法,讓我們像個犯人。
時間管理不是在管理時間,而是在管理你的行動。如果你只想把工作塞滿在一個個時間區塊中,最後只會發現很多項目都做不到。
時間管理的關鍵是想清楚你想要的生活,並從那裡開始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你需要從目標倒推行動路徑,並將其分解成小步驟,然後才是安排時間。

8 . 不要只會設定目標

上面說了,要先設定好個人目標了,之後才去安排時間,但是不要掉進另外一個陷阱了。
你常常在設定目標,對吧 ?
像是在一個星期之內完成老闆交待的案子,或者每個月要讀完一本書,或者學會一種新樂器。
你做到了嗎 ?
為什麼設定目標沒有用,因為它讓你充滿積極的感覺,你幻想它會成功,這叫做「積極的幻想」。但是實際去做的時候,又因為過程很痛苦,等不到想要的結果,最終還是放棄了。
只盯著目標太辛苦了,換一個方式就不一樣了。
不要只盯著目標,把你想做的事情拆成小步驟,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每完成一個小步驟,你就會感到很有成就感,這樣就會讓你有動力繼續下去。
把目標拆成小步驟,就是在設計一個系統。這個系統需要你輸入一些什麼,才能產生輸出,輸出的品質會再回去影響輸入,系統就會運轉起來。
所以,不要只會設定目標,要學會建構系統。

9 . 不要什麼都說好

不要覺得說「不」就是自私或不合作,這是你學會了設定自己的界限,並優先考慮符合自己目標和價值觀的事情。
當你真正分辨事情的重要與不重要後,你的注意力、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都會提高,同時壓力和疲勞也會減少。
學會設定自己的界限並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也能對自己的能力和決策更有信心。
不要什麼都答應,要學會說不。

10 . 不要說「我沒時間」

當你說「我沒有時間」時,實際上你說的是「這件事不重要」。但不管怎麼樣,你總能抽出時間吃飯和睡覺,還有做你關心和喜歡的事情,你掙扎的地方在於必須花時間去做你不喜歡的事情。
還有一些人以為告訴別人自己很忙時,別人會認為他們很重要。
當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有多忙時,我們的大腦會找到各種理由來證明我們真的沒有足夠的時間,最後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 你完成不了任何事情。

11 . 不要讓下屬忙不過來

若你一味地催促,凡事都趕的話,只會讓下屬覺得做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已,他們只想要交差了事,不會想要進步,也不會喜歡工作內容有所變化。
如果你的組織只能加速但不能改變方向,那它就像一輛可以加速但不能轉向的汽車。短期來看,它可以在選擇的方向上取得進展 ; 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是又一次交通事故。
在《放鬆管理》一書中,作者提到,企業長期發展必定伴隨著變革。一旦展開變革,員工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上的餘裕。放鬆管理就是推動變革的潤滑劑,員工需要有時間和空間自己決定如何做某件事,也需要有時間進行反思。
請善待你的下屬,不要讓他們忙碌過度。
當談到「有效率」時,常常意味著必須做的更快、更多或更好。實際上,追求效率不是要求更多,而是知道什麼不要做。
為什麼我們會去做那些我們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事情呢 ?
根據《The Power of Habit》的作者查爾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的說法,每天我們約有 40% 到 45% 的行為看似是個人的決定,但實際上是由習慣所主導。
在快速的思考環境中,習慣開始掌控著我們的行為。當我們想改掉一個壞習慣時,就是在試圖改變已經深植在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大腦當然不願意。
但其實,你不需要擔心要如何去改掉這些壞習慣,只需要通過培養新習慣來取代舊的壞習慣就可以了。
不妨從上面 11 條新的習慣開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閱讀的價值在於形塑自己的觀點,打造知識框架,擁有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讓我們能更精確地理解問題,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