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進修筆記>以Winnicott觀點談愛1:從出生之後,我們如何學會愛與被愛?

不曉得各位是否知道,身為諮商心理師,每年都會不斷接受繼續教育這件事?對於像我這麼熱愛學習、當學生的人來說,在出社會後還有那麼多課程可以上、可以不斷進修,當然是很開心的事情。只是,一大半賺的錢都花在進修上,有時荷包緊縮到很乾癟的狀況,還是會讓我有點感嘆:學海無涯,也只能更努力賺錢,來滿足我的求知慾了(苦笑)!

      上面只是題外話啦!接下來言歸正傳,接下來幾週的文章,會想要跟大家分享我今年二月份到四月份進修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的筆記。簡介一下,Winnicott是動力取向中的客體關係理論的大師之一。而這期課程的講師是周仁宇老師,是我覺得講話風趣幽默,又常舉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可以把晦澀難懂的客體關係或動力取向相關理論講到我聽得懂的大師級人物。

      既然是筆記,各位讀者就要有心理準備,很可能我的筆記你不一定看得懂,如果你覺得看不太懂,那也很正常,畢竟你又不一定長年接受精神分析或動力取向的訓練。即便你看懂了,但還想要進一步「體會」你的理解有沒有正確的人,歡迎你自行報名吾境私塾的課程,自己聽看看客體關係、精神分析或動力取向這些專業理論課程的內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理學的體會常都是透過個人的進修與生命的經驗互相映照,才有辦法真實地感受到或體會到。透過真實地感受與體驗,這些知識才會真的化為你生命中的養分與力量。鼓勵大家跟我一起學習,來看我接下來這系列一直寫到四月份的文章,一起探索「愛」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這系列文章分享的筆記都會以列點的形式,以斜體字列出我上課的筆記,每篇文章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精神與心理空間去消化、思索這些筆記到底在說什麼。如果真的是Winncott本人講的理論論述內容,我會特別標註;如果沒特別標註,就代表是我抄寫下周仁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話語。每一點筆記下方,都會以正楷字呈現我個人對這段筆記內容的反思。



 

1.「媽媽創造一個機會,讓嬰兒用吃奶的力氣去參與。」

上述講的是母嬰關係,也就是主要照顧者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能夠用的最棒的愛小孩的方式。以上的道理延伸到「如何愛人?」我們在給予愛的時候,要用對方可以接受,並且對方「有參與在其中」的方式,這樣的愛,才是最踏實、最有意義的愛,也是最自在的愛的互動;延伸來談「什麼才是成熟的性愛?」要同時牽涉到欲望的滿足、兩人各自的自我有參與以及彼此都貢獻其中,這才是完整而成熟的性愛。所以,總歸來說,健康的愛人的方式,必定是我們能夠給予對方空間,讓對方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努力參與在這段關係當中的。

2.「媽媽對孩子說:創造世界吧!只有你創造的事物才會對你有意義。」

(源於Winncott於1968年的理論)

我對上述這段話的理解有兩個層次:其一,當媽媽可以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的生活時,孩子才能真正成長,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會有動力去享受人生;其二,當孩子開始自己使出吃奶的力氣努力地花費時間、心力甚至金錢(不管是照顧者付的錢還是自己賺的錢)去學習與成長,並投入社會,建立自己的人際交友圈,努力用各種資源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這個過程就是創造,這樣的創造過程,才讓這個人的生活過得有意義。

3.「安全感要從假的開始建立,才有辦法變成真的安全感。」

結合EFT取向的依附理論,我認為上述這段話在說的是,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期的時候,如果沒有辦法從自己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是父或母,或者有些隔代教養會是阿公阿嬤)那一段被照顧的關係中得到安全感,那未來長大,也無法有內在真實感受到的安全感。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變成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不安。換言之,嬰兒不會一生下來就能從自我的內在發展出穩定的安全感,主要照顧者要想辦法建立一個有安全感的「假性空間」,在這樣的養育過程中,嬰兒才能感受到穩定的安全感,並發展出內在「真實的」、穩定的安全感。那沒有安全感的人要怎麼辦呢?去接受心理治療吧!心理治療的過程,本身就是透過諮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先塑造出看似「假的」的安全感。透過諮商師的真誠、關懷、無條件接納、包容、同理個案的過程,慢慢讓個案從這種「假的」有安全感的關係中,漸漸感到安全,久而久之,個案才能漸漸長出真實的、由內而生的安全感,帶到治療室外,才能有能力與人建立有安全感的關係互動。

4.「『做自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順應自己的天性;

另一種是:被逼到牆角,為了反抗才說要『做自己』。」

在上課的過程中,有聽到老師是說第一種「做自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注意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就順性發揮;第二種「做自己」,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時時刻刻在意著別人會怎麼看我,因為覺得別人的想法、看法跟自己太不同甚至衝突,覺得別人會壓迫到自己,所以才要想辦法做自己。我自己會覺得很多人常常會把「做自己」掛嘴上,但常常都是在想辦法去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去凸顯「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也沒關係」,有點反抗的味道,這的確是因為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做出的行為,如此,就沒有真心地接納自己,是屬於第二種類型的做自己。

期許我們都能朝第一種「做自己」的方向努力,真正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也順性發揮自己的個性,把注意力放在關注自己的內在狀態上,順性發揮。

5. 「『愛』有兩種,一種就像台語在說「愛」時,指的是「要」,我要怎麼樣、我要你做什麼,只是跟對方索取東西;另一種是真的「愛」,就是兩個人的自我都可以參與在這個過程中。」

我自己的體會是,通常我們一般人(包括我自己)在談戀愛或經營婚姻時,常常都會擁有以上兩種狀態,很難一下子就發展到全然成熟的都是第二種「愛」。雖然第一種愛,只是在跟對方索取東西,就像還沒長大的嬰兒一樣,要對方給予自己資源(不管是實質奶水,還是象徵性的奶水,也就是金錢,或要對方幫自己做什麼或送自己什麼禮物,對對方有諸多要求),但如果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我們也很難活下去,或者很難感受到自己被對方愛著。

當然,不諱言的是,第二種愛是更成熟的愛,是對方自然地給予我們什麼,我們也自然地給予對方什麼,而不用用索取的方式跟對方要求,兩人透過溝通或相處的過程中,就能彼此關照對方的需要,適時地給予對方想要的東西,且順著兩人的天性去發展這段關係。此外,就算對方沒有辦法給予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可以了解對方的限制,仍舊參與在感情中,仍舊感覺得到對方對自己的愛。不過,要讓自己發展到大部分比例都是第二種愛的境界,真的是很不容易啊!




          以上是我最近聽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聽到第二堂課的重點摘錄與心得。歡迎繼續追蹤閱覽這系列「以Winnicott觀點談愛」的文章,我們下週見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