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憤怒和怨恨?

更新於 2024/04/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家有沒有因為曾經被人傷害而一直不能釋懷,心裏對此人長期感到憤怒和憎惡呢?


憤恨是易請難走的情緒


朋友數年前發現丈夫不忠,立即與他分居及辦理離婚。一年多之後她患上癌症,幸好是初期,經過治療之後痊愈。時至今天,每當談起前夫,她依然很憤怒及充滿恨意。


我們可能已經用了不同的途徑去處理了與那些令我們不快的關係,成功終止了他們傷害我們的行為。但就算用到最決絕的方法令這些人不再出現在自己生活中:離開小時候打罵自己的父母、與出軌的伴侶分手/離婚、轉工擺脫那個霸道上司、與負面朋友不再聯絡,又或者不用做什麼,事情是自然的完結了,例如在街上遇到不講理的路人甲與他那幾秒鐘的衝突⋯⋯,這些人卻仍然留在我們腦海內,繼續牽動着我們的情緒。


raw-image


憤恨是越轉越大的漩渦


還記得當時我們見面,朋友會描述她對前夫的憎恨,那是很猛烈的情緒,她就是重複地想着對方的錯並在心裏罵他。工作時她會忙着,可是一旦閒着她便會想起對方,跟着一連串指責他的聲音就在她心裏響起。


我想,痛恨傷害我們的人,牢牢地記着自己的傷口,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法,提醒我們以免將來再受傷害。在心裏大罵做了錯事的對方,也有助我們抒發不快。這些是我們為自己療傷的方法,朋友有這樣的一個階段是很自然的。


我後來才明白,厭惡或憎恨一個人,是一種迴圈的情緒,它不會隨着我們發洩了而減退。相反,它會繼續留在我們心裏,是令人自焚難以控制的情緒


這不是說我們要壓抑自己對他人的恨意和憤怒,而是要明白這是經歷負面遭遇後的其中一個階段,別讓自己就是停在那兒。


長期懷着憤怒和憎恨,受損的是我們的健康


我不敢說朋友心裏那股怨恨令她患癌,但揮不去的恨意使身心長期在負壓環境,不多不少會倒過來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健康*。


其實在心裏咒罵對方,受傷的不會是他,而是自己。對方根本不知道我們在罵他,但我們卻是自己的聽眾,聽着自己憤怒的說話。試問時常聽到這些,心又怎會平靜,人又怎會快樂?


一個我們未必願意採用但可能有效的方法:原諒對方


「錯的明明是對方,他不值得我原諒!」


我明白朋友這個想法,也知道她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走出這個憤怒的階段。


但如果有一天她不想再被憤怒和恨意霸佔着她的思想及情緒,我覺得「原諒」可能就是最後和最有效的方法。


靜觀、做運動等等可以為我們帶來一時的平靜,但未久那份對那些人的負面情緒便會回來,繼續操控着我們。


原諒,卻有能力把怨恨連根拔起。


要原諒做得對,就先要調教對原諒的期望


最近讀了美國醫院排名榜首的梅奥醫學中心 (Mayo Clinic)^ 有關原諒的資訊,裏面的一些觀點讓我對原諒有重新的認識。


他們指出原諒不等於要與對方和好


「原諒」與「修補關係」是分開的。有些關係是修補不了,如果我們不想便不要強逼自己去與對方重新建立關係。我們只要做到原諒對方便行了。


梅奥醫學中心提議若不能一次便完全原諒對方,可以每次一小步的去原諒,把感覺/啟悟寫在日記裏或與可信任的朋友傾訴,幫助梳理自己的情緒。


該中心亦指出原諒不是要獲得對方的道歉也不是要對方改變以後的行為。別去期待這些不受我們控制的東西,而是去專注於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自己。例如,想想把自己從恨意釋放之後,要怎樣重塑自己,讓自己活得開心。


原諒沒有特定的模式,可以是在心中,我們不一定要告知對方。如果我們不想或情況不容許,那就別去告訴對方我們原諒了他,因為首要是我們向自己交代,告訴自己,「我原諒了他,可以把我的恨放下了。」


「原諒」的目標不是對方,而是關愛自己


以上的資訊令我有很大的啟悟。


我以為「寬恕」是去放過令自己不開心的人,但原來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把自己從憤恨等無限迴圈情緒的牢籠裏釋放出來


原諒對方不代表我們認為對方沒有做錯。


我們不是要為對方找開脫的藉口,也不是要改變自己的立場去認為對方是對的。


不,對方做得不好就是做得不好,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原諒不是要去改變這些。我們可以認為對方是錯的,但同時,我們原諒他


就算我們沒法拿出佛祖的慈悲基督的憐憫去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依然可以原諒他。


因為原諒他人是我們愛惜自己的表現,就是這個意義,成為我們能夠原諒別人的動力。


原諒是出自我們對自己的祈願,我們是在為自己帶來平安和情緒上的治癒。是我們選擇去原諒,選擇去放下憤怒和恨意。


誠心希望朋友有一天能夠為自己踏出原諒這一步,來釋放自己,別再把自己與令自己不快的人綑綁在心頭



參考:

* “New Study Show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arm Of Holding Workplace Grudges.” Forbes. 5 Feb 2022.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yanrobinson/2022/02/05/new-study-shows-the-mental-and-physical-harm-of-holding-workplace-grudges/?sh=4a56ed4045f8


^ “Forgiveness: Letting go of grudges and bitternes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adult-health/in-depth/forgiveness/art-20047692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與我聯絡,謝謝!
文字©黃璧怡(stargazzze113@gmail.com)
圖片© — 見圖片說明


avatar-img
9.7K會員
131內容數
歡迎你到來!希望你喜歡這裏的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璧怡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描述作者對樂壇巨匠坂本龍一的感覺,透過他多年來演繹為人熟識的作品展示坂本龍一的轉變,用年青時的激情與生命後期恬淡的詮釋作出對比。
本文以輕鬆手法談及吃宵夜對健康的影響,探討宵夜的誘惑和心癮,並提出用早睡來避免吃宵夜。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以歷史角度指出著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繪畫畫中次要的部份,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
本文介紹由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傳 Steve Jobs》。特別提及賈伯斯的性格:事事都要掌握在手、固執、要求高,如何令他人生大起大跌。文章亦回顧了賈伯斯及蘋果產品怎樣徹底地影響和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賈伯斯傳 Steve Jobs》是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唯一授權的自傳,由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本文介紹艾薩克森如何被說服為賈伯斯寫傳記,和分享賈伯斯打破被父母棄養的宿命,看似悲劇的出生卻遇上盡力栽培他的養父,後來成功打創蘋果產品。文中也感概賈伯斯與親生父親戲劇性的重遇。
本文描述大眾文化以至文學對下雨的負面標籤,雨天經常與憂鬱的情緒扯上關係,大家自小便被教導下雨是威脅,要躲避。作者鼓勵大家實際地認識下雨是否真的會傷害自己,從而改變對下雨天的偏見。
本文描述作者對樂壇巨匠坂本龍一的感覺,透過他多年來演繹為人熟識的作品展示坂本龍一的轉變,用年青時的激情與生命後期恬淡的詮釋作出對比。
本文以輕鬆手法談及吃宵夜對健康的影響,探討宵夜的誘惑和心癮,並提出用早睡來避免吃宵夜。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以歷史角度指出著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繪畫畫中次要的部份,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
本文介紹由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傳 Steve Jobs》。特別提及賈伯斯的性格:事事都要掌握在手、固執、要求高,如何令他人生大起大跌。文章亦回顧了賈伯斯及蘋果產品怎樣徹底地影響和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賈伯斯傳 Steve Jobs》是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唯一授權的自傳,由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本文介紹艾薩克森如何被說服為賈伯斯寫傳記,和分享賈伯斯打破被父母棄養的宿命,看似悲劇的出生卻遇上盡力栽培他的養父,後來成功打創蘋果產品。文中也感概賈伯斯與親生父親戲劇性的重遇。
本文描述大眾文化以至文學對下雨的負面標籤,雨天經常與憂鬱的情緒扯上關係,大家自小便被教導下雨是威脅,要躲避。作者鼓勵大家實際地認識下雨是否真的會傷害自己,從而改變對下雨天的偏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在感情中脫離不適合的關係並不容易。持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對生活造成更大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放下怨恨,專注於當下,並學會不愛、不在乎,從而重建自我並迎接新的生活。只有勇敢面對現實,我們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愉快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讓我們感到痛苦和憤怒,甚至長時間難以釋懷。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原諒他人,不僅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還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更容易忘記那些不愉快的細節。當我們決定原諒時,大腦會啟動一種遺忘機制,讓痛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傷痛和無奈,我們多希望時光能快轉,再次跳到某個溫暖、充實、篤定的感覺中。尤其在婚姻關係不得不告終時,真不知道這樣傷痛又未知的日子何時才能轉晴?人們總會詢問快速的療癒與復原方式,我聽了常感到不捨與不忍,因為那代表痛苦大到令人急於逃脫、一刻也不願停留。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別人的言行讓我們陷入黑暗,即使對方道歉,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刻原諒。不原諒並不代表心胸狹窄,有時候先放過自己,適當隔絕、丟棄不舒適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在感情中脫離不適合的關係並不容易。持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對生活造成更大影響。本文探討如何放下怨恨,專注於當下,並學會不愛、不在乎,從而重建自我並迎接新的生活。只有勇敢面對現實,我們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愉快的經歷。這些經歷可能讓我們感到痛苦和憤怒,甚至長時間難以釋懷。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原諒他人,不僅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還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更容易忘記那些不愉快的細節。當我們決定原諒時,大腦會啟動一種遺忘機制,讓痛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傷痛和無奈,我們多希望時光能快轉,再次跳到某個溫暖、充實、篤定的感覺中。尤其在婚姻關係不得不告終時,真不知道這樣傷痛又未知的日子何時才能轉晴?人們總會詢問快速的療癒與復原方式,我聽了常感到不捨與不忍,因為那代表痛苦大到令人急於逃脫、一刻也不願停留。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別人的言行讓我們陷入黑暗,即使對方道歉,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刻原諒。不原諒並不代表心胸狹窄,有時候先放過自己,適當隔絕、丟棄不舒適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