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傷人?又如何修復?我讀|當教育會傷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之所以閱讀了這本書,有幾個理由,其一是前一陣子聽著PODCAST「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的推薦,其二則是自己的孩子也曾待在體制與非體制教育間,而最後一個比較具目的性的理由,則是為了閱讀慈宜老師的文字,她會是我接下來要準備就讀系所的老師之一。


雖然在閱讀後一個多月要再回想其中的內容實在有困難,但我依然記得透過此書去看見整個社會、文化是如何地伸手到教育之中,讓每個孩子從期待上學的開始,漸漸走向痛苦、逃離的過程。一如當年,看著自己的孩子興高采烈地背起書包去學校的第一天,到後來漸漸討厭上學,那時,他才國小四年級。


後來,有個機會,讓孩子轉去了體制外教育,雖然時間上大約是短短的二年半,後來又因為種種原因與考量,轉回了體制內學校,在這堆考量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孩子未來想讀學校其條件之一則是各學科中,必須至少一科成績A以上。然而,在他體制外的機構,並沒有幫孩子們準備學科,再加上其他過程中的種種事件使然,最後,在七年級下學期,與孩子討論後,再次回到體制內。現在的他,依然不那麼喜歡體制內的學習方式,然而,卻又因為有了前面的經歷以及性格上的成熟,所以就算感到疲累,仍會自發地拿起書本來追趕之前落掉的那些知識。


從他的經驗中,我最直接感受到的是關於「留白」和「評分」這二件事。


在體制內的學習中,因為有學科進度、評量制度,以及108課綱的範疇與規定,因此,即便是運動(體獻課)這樣的事,也都免不了評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運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成績,而是要強身健骨,其他的科目也是類似的狀況,為了要有分數去對應,那要怎麼打成績?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考試。


至於「留白」這件事,更是明顯的落差。


雖然我並不曉得其他體制外的機構如何安排課表,但是,以孩子的狀況來說,從體制外一週三天到校變成體制內每天都要去學校的情況而言,就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落差。在他現行的課表中,也聽過孩子說,有時學校也還是會利用一些課來完成那些來不及做的事,例如:空白課時用來考試。


公立的學校就已經是如此的狀況下,更別提私校的情形,只會更嚴格。

體制教育是一座最大型,最受矚目,也最殘酷的競賽場,幾乎每個人都被逼著進場比試高下,然後再各憑本事在這個肉搏場存活下來,或者設法逃逸出去。對於「優勝者」而言,除了少數的幸運兒之外,大多數人都需要戰戰兢兢地努力,才能確保其領先的地位不會被超越。

而且由於賽制的關係,競賽的難度越來越高,要獲勝的機率越來越渺茫。國中升高中,是第一輪全面大洗牌,雖然教改想要打破明星學校的光環,但學生本人、家長,以及社會大眾對於各家高中、職的「地位」及「身價」,率皆了然於胸。大多數學生也行禮如儀地進入與其成績相稱,而且等級劃分嚴明的學校與班級之中。三年後,同樣的篩選程序重新再運作一次。

一層又一層的篩選機制,國中小階段的優勝者,若要繼續保持其領先的地位,必須拚了命往前奔跑,很多人因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熬夜苦讀、繃緊神經分秒必爭,嚴重者乃至於身體不堪負荷。盯緊自己和競爭夥伴的成績,為了成績患得患失,極端者乃至於焦慮、恐慌,失眠,必須去身心科就醫吃藥。」


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場賽制中或多或少地受了傷,不論以成績來看是否是很會考試的那一群。在書中,作者也為我們爬梳了在這場賽事中,贏家、中途落敗者及輸家各自的痛苦有些什麼:


  • 贏家的痛苦一:墜落到「失敗者」的無間地獄
  • 贏家的痛苦二:「不能輸」的身心折磨
  • 中途落敗者的痛苦:這裡不是我該來的地方
  • 輸家的痛苦:命裡的一根刺
  • 輸家的痛苦:深陷於尊嚴保衛戰之中


不僅如此,書中也提及「家庭」又是其中如何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在我兒時記憶和書寫裡,我也經常不斷要求自己要讀好書、考上好學校,不只因為要讓父母感到光榮,更是期待著,如果我比妹妹更優秀了,你們(父母)是否會多愛我一些?再多肯定我一點? 而當年聯考失利時,教務主任看著我的眼神和表情,也都讓人記憶至今,及至後來,才明白了,原來,在那樣的眼神中,我感覺自己是失敗者,讓人失望了⋯⋯。


「這樣很病態耶!」記得當年老公曾經說過類似的話,然而,相對於他的成長過程,我們畢竟是截然不同的情況。他是獨子,加上父親是老來得子,因此,不管怎樣,都會是家中的寶貝,他的母親也不曾逼著他要好好用功讀書;至於我,則是背著「望女成鳳」、「長姐要做示範」等期待下而活著,所以,小小的年紀中,日記裡寫下的,從來不是哪一個科目我考到全班最高分,好開心,而是戰戰競競地期待著其他科目也希望有好結果之類的文字。也因此,看著這本書各種整理著究竟社會和文化是如何促成了這些悲劇時,心中特別有感。


當然,因為此書作者群也包含「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因此,在書的後段,則是聚焦分享了做為體制外的教育,他們又是如何引導著這些受傷的孩子,他們又是如何復原的過程,其中我摘出了很小的一段話:


我們踏出的第一步是協助個體發展出一種「務實的、足夠的理解」,去看自己是如何被層層疊疊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和社會位置結構起來的?自己是如何被社會化?什麼是自己的難題?如果為了適應社會讓自己只能不停渴求安全感,最終只會不斷地經驗失落感、斷裂感與分離感,那麼自己的困難確實就會不斷出現。在行動中培養出「務實的、足夠的理解」,才能不斷反思與重新認知。

人如果只是不斷經歷傷害,只會更害怕受傷;如果能在進入與他人共處的生活中,藉由支持的協作關係,自然療癒,創傷康復了,成熟的人格自然形成。


現行的體制教育,如果整體環境依然,那麼,應該也很難以撼動和改變。但是,如果因為閱讀了此書,而能漸漸看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是由哪些東西構築起來的,那麼,我們就也會長出能力來應對、調整和改變。甚至,有意識地不把這些再複製到下一代。




沙龍分二部分,一個專以「心理」、「陪伴」、「藝術」、「生命故事」等為主軸的專題,另一部分則在上述專題以外的書籍或日常分享。期待透過這些用心書寫的文句,與不同時空的 你/妳 相遇,也因為書寫,帶來連結、感動或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這本書談過度努力的故事,作者周慕姿以八個主角說故事,並講述了他們各自的困境和諮商過程中發生的轉變。文章談到人們在追求自我價值感時可能會被困在過度努力、迎合別人的迷宮內,提倡放下過度努力,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和溫柔,並引導了自我接納和對自己的理解,並且帶著這份理解和溫柔面對人生的種種困難,創造新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春節期間為了參加閱讀馬拉鬆活動,特別挑選出來的書。 本書討論了選擇和人生,並提供幾個有趣的觀點,我從中節錄三個個人特別有感的,包含如何選擇、改寫是非問題,以及如何拆解障礙等,也在文末分享了作者對於選擇十大原則的看法。此外,本文也提及了一些有關稻盛和夫的思想和影片的內容,是其中最有感的內容。
今年春節看了幾本書,有的文字對我來說讀起來生硬,就花長一點時間分章閱讀,有的則容易入口,不出一天就可以讀完。因為期待自己讀的書可以用在生活上,即便是一個、二個觀念或方法都好,所以趁著剛讀完,最是有感時,給自己做點書寫,寫下關於此書的學習點。今天先分享這本書:
4/5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
《葬送的芙莉蓮》故事以不同視角啟航,主角芙莉蓮的冒險開始於勇者們的榮耀,卻在五十年後揭示隱藏在歲月中的種種變故。一段精靈生命的1%,對比千年的歲月,成為她命運的關鍵。故事中矮人艾冉的告白勾勒出生命中舉足輕重的時刻,呼應我們日常中那些微小的選擇,也引發我想探討生命轉捩點與微小選擇的深遠影響。
《戒不掉的癮世代》一書透過多樣的案例探討毒品在台灣社會中的多重面向。書中指出,毒品不僅是一種成癮物質,更扮演著社交工具、身分象徵甚至貨幣的角色。透過作者剖析不同族群使用毒品的背後動機,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提供了對成癮現象更深入的理解。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這本書談過度努力的故事,作者周慕姿以八個主角說故事,並講述了他們各自的困境和諮商過程中發生的轉變。文章談到人們在追求自我價值感時可能會被困在過度努力、迎合別人的迷宮內,提倡放下過度努力,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和溫柔,並引導了自我接納和對自己的理解,並且帶著這份理解和溫柔面對人生的種種困難,創造新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春節期間為了參加閱讀馬拉鬆活動,特別挑選出來的書。 本書討論了選擇和人生,並提供幾個有趣的觀點,我從中節錄三個個人特別有感的,包含如何選擇、改寫是非問題,以及如何拆解障礙等,也在文末分享了作者對於選擇十大原則的看法。此外,本文也提及了一些有關稻盛和夫的思想和影片的內容,是其中最有感的內容。
今年春節看了幾本書,有的文字對我來說讀起來生硬,就花長一點時間分章閱讀,有的則容易入口,不出一天就可以讀完。因為期待自己讀的書可以用在生活上,即便是一個、二個觀念或方法都好,所以趁著剛讀完,最是有感時,給自己做點書寫,寫下關於此書的學習點。今天先分享這本書:
4/5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
《葬送的芙莉蓮》故事以不同視角啟航,主角芙莉蓮的冒險開始於勇者們的榮耀,卻在五十年後揭示隱藏在歲月中的種種變故。一段精靈生命的1%,對比千年的歲月,成為她命運的關鍵。故事中矮人艾冉的告白勾勒出生命中舉足輕重的時刻,呼應我們日常中那些微小的選擇,也引發我想探討生命轉捩點與微小選擇的深遠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教養失能】一定會導致許多負面狀況,更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聽著家教學生最近的煩惱,我滿是心疼,在充滿恐懼與壓力的環境下,孩子升上高中後已失去動力讀書,孩子身邊不缺少「你老是逃避讀書。」的勸說,缺少的是一個願意理解他的大人。很幸運地,教育界在這個世代有了《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這樣相見恨晚的書,這本書幫助許多老師放下背負已久的重擔,是讓我重拾教學熱情的寶典。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尤其「愛」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石,它包括情感支持、理解、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教養失能】一定會導致許多負面狀況,更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可預期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聽著家教學生最近的煩惱,我滿是心疼,在充滿恐懼與壓力的環境下,孩子升上高中後已失去動力讀書,孩子身邊不缺少「你老是逃避讀書。」的勸說,缺少的是一個願意理解他的大人。很幸運地,教育界在這個世代有了《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這樣相見恨晚的書,這本書幫助許多老師放下背負已久的重擔,是讓我重拾教學熱情的寶典。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你有教育專業嗎?】 「我們是充滿愛的教育,但不是愛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有原則和界線,而非無止境的包容。原來在缺乏專業之下,愛的教育會變成以愛為名的教育,我回想起過往總會過度討好、過度同理學生,因此當學生不如我所預期時,我會陷入對自己的極度失望。其實,靠著熱情與直覺去對待孩子是危險的。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尤其「愛」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石,它包括情感支持、理解、尊重和關懷…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