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發展|Z世代親身揭露,三個最不喜歡的職場氛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年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1.上司不願透明資訊

有些上司不知是否是能力不夠,怕被下屬看穿其三腳貓功夫,喜歡搞「信息差」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知道只要下屬沒有足夠的資訊,自然沒辦法做出更貼合實際情況的方案,以此來「打壓你」,讓你懷疑自己的能力,但又不喜歡即時共享資訊。實際上只要你擁有更多資訊,你不一定做的比他差,但他就少了審批的「權威感」。

他們不知道,要成為新世代景仰的Leader,靠的不是你高高在上威嚴的表象,而是你願意放下身段,不藏私與大家分享資訊,一起帶領大家共同解決問題,成為大家「自願」跟隨的leader,而不是透過手段。

2.習慣用老規矩辦事情

我過去修讀創業系,上過一些「團隊領導力」的課程,了解如何在團隊合作一開始了解彼此的溝通偏好、工作模式,才不會在後期產生「預期的落差」,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過去在學校的團體合作中,我也一直實施這樣的做法。

然而,有些上司每天忙於工作,沒有為自己持續進修管理能力、注入新思維。

我曾遇過一個上司,質問我為什麼不能「熬夜」把一個方案做出來,我說我是個習慣早睡的人,一次熬夜會毀壞之後幾天的生產力,對公司也是損失,但我是個「早起的鳥兒」,我可以比一般人早起,用更清晰的腦袋、更高的效率,完成任務。上司彷彿第一次聽到這種回覆一般,為我「沒被他嚇到」的淡定態度感到驚訝,只得以啞口無言說「好,那你就早起」

每個人適合的工作方式不同,管理方式應當保留彈性。

3.說話不明不白,讓人猜

在關鍵時刻,需要上司拍案做決策時,卻講解的不明不白,但又著急趕往「下一個會議」,留下一臉錯愕的下屬們。

下屬們只好圍在一起討論,猜測主管「到底想要什麼?」,生出一個「我們覺得是主管的想要的方案」,結果被打槍時才做完整解釋,只得以砍掉重練再做一版,原先投入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又回到了原點。

我認為這不是人力資源最「高效」的運用方式。「讓人猜」和「忙碌」也反應了上司高高在上的形象,「解釋的不明不白」既代表上司無法妥善利用時間,精準表達,也隱含著「這件事情可能沒有這麼著急」,先拿一些任務搪塞你時間。不如利用這些時間讓下屬做一些「自我提升」的訓練,等到真的需要人力的時候全力以赴,難道不是更有效率的辦法嗎?


因此不受傳統職場規訓的我,選擇用「底氣」撐起自己的任性,去尋找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P.S: 一直都習慣發表「啟發性」及「前瞻性」的文章的我,忽然靈機一動想將職場中的黑暗面揭露出來,沒想到此文在Threads上吸引20萬人瀏覽,看來大家積怨已久、深感共鳴。

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ve的社群提供職涯發展、創業思維、數位遊牧等內容,並提供免費30分鐘cofffee chat及有價的職涯諮詢服務。社群內提供直播、互動及解答問題的機會,旨在創造雙向互動的創作平臺。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在職場逐漸適應80/20法則的心得。過去強迫自己親力親為,追求完美的做事方式與管理顧問業的快節奏格格不入。透過80/20法則,他學會如何挑選最關鍵的20%的任務,並花費80%的時間與資源去處理,同時學會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最終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Eve的社群提供職涯發展、創業思維、數位遊牧等內容,並提供免費30分鐘cofffee chat及有價的職涯諮詢服務。社群內提供直播、互動及解答問題的機會,旨在創造雙向互動的創作平臺。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在職場逐漸適應80/20法則的心得。過去強迫自己親力親為,追求完美的做事方式與管理顧問業的快節奏格格不入。透過80/20法則,他學會如何挑選最關鍵的20%的任務,並花費80%的時間與資源去處理,同時學會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最終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面對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不同,管理者需要更具彈性及創新的管理策略。提供學習機會、鼓勵創新,設立明確目標幫助員工實現自我成長;同時,通過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健康福利等措施,幫助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公司的工作文化和環境,幫助自己理解將要進入的世界。
Thumbnail
然而,當他進入40歲以後,卻發現自己難以重新融入職場。這可能與年齡歧視有關,儘管他依然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面對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競爭者時,他感到了一種被邊緣化的壓力。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Z世代 (Gen Z)」(1997-2015 出生) 的年輕人正逐漸進入勞動市場,並且開始在職場中產生影響力。和其他世代一樣,Z 世代也享有某些價值觀與特質,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了解這族群的行為模式與影響力,將有助於建立更成功的工作關係。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和態度。現今我們的工作場所有四種不同的世代。到 2024 年 1/4 的美國勞工的年齡在 55 歲以上。因此建立多重世代的工作團隊需要精心策劃,以避免年齡偏見與歧視。每個世代在職場上有不同的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綜合世代團隊可以大幅提高人才投資回報率。
Thumbnail
最近朋友訴苦, 覺得他這種35-45 歲的主管, 可以算是公司裡最倒楣的一代。 他們在職涯開始遇到的上司, 都是傳統的權威性領導風格, 要求員工乖乖服從, 不需要多問問題或者參與討論, 最重要是跟隨上級的指示做事。 其實35-45歲這一代的主管, 心裡不一定喜歡這種領導風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面對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不同,管理者需要更具彈性及創新的管理策略。提供學習機會、鼓勵創新,設立明確目標幫助員工實現自我成長;同時,通過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健康福利等措施,幫助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公司的工作文化和環境,幫助自己理解將要進入的世界。
Thumbnail
然而,當他進入40歲以後,卻發現自己難以重新融入職場。這可能與年齡歧視有關,儘管他依然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面對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競爭者時,他感到了一種被邊緣化的壓力。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Z世代 (Gen Z)」(1997-2015 出生) 的年輕人正逐漸進入勞動市場,並且開始在職場中產生影響力。和其他世代一樣,Z 世代也享有某些價值觀與特質,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了解這族群的行為模式與影響力,將有助於建立更成功的工作關係。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一些相似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和態度。現今我們的工作場所有四種不同的世代。到 2024 年 1/4 的美國勞工的年齡在 55 歲以上。因此建立多重世代的工作團隊需要精心策劃,以避免年齡偏見與歧視。每個世代在職場上有不同的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綜合世代團隊可以大幅提高人才投資回報率。
Thumbnail
最近朋友訴苦, 覺得他這種35-45 歲的主管, 可以算是公司裡最倒楣的一代。 他們在職涯開始遇到的上司, 都是傳統的權威性領導風格, 要求員工乖乖服從, 不需要多問問題或者參與討論, 最重要是跟隨上級的指示做事。 其實35-45歲這一代的主管, 心裡不一定喜歡這種領導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