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適時的放過自己吧!一本療癒自我與人際關係自救指南|讀《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

最近不管是工作後、滑完社群後,能讓我睡前心情平靜下來的,就是這本《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

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是英國心理治療師菲莉帕・派瑞,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詢問人際煩惱的往復對談集,她開宗明義即講出:「相信世上有所謂完全的獨立,是錯誤的觀念。」

西方社會向來強調個體獨立,也會去讚頌「現代獨立女性」等刻板印象(亞洲社會又何嘗不是呢?)然而我們每一個生活面向,往往都是由他人構築起來的,不管是商品或是服務,然而最大的煩惱,往往也是這些由「人」所構築的社會。

為什麼她不聽我的?為什麼我會對憤怒的自己感到愧疚?為什麼是我要去考慮別人的感受?而這些信件,幾乎同步了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所有人際難題,原以為只是一本輕薄的療癒小書,卻在裡頭找到很多應對關係的方法與箴言,非常受用。


人際關係解決的關鍵在於「如何」

在人際關係上,詢問「為什麼」或許更深陷泥沼,菲莉帕將這些問題導向「如何」。

如何去愛?如何爭執甚至如何改變?
「如何」導向了一條條開創新局、由自我決定的道路,也讓許多把選擇權交出去,卻自以為完全沒得選擇而感到人生卡關的人,思考內在渴望的機會。



做自己意味著不當自己期望中的好人


💌關於「如何拒絕」的一封信我非常有共鳴:已經漸行漸遠的朋友要舉辦婚禮,幾乎沒交集的來信者為此糾結要不要當個完美伴娘而苦惱許久,菲莉帕在回覆信裡寫得不傷人卻相當果決。末尾箴言提到:「有時候,做自己意味著不當自己期望中的好人。如果這麼作讓你有罪惡感,請記住,感到罪惡總比怨恨來得好。」

確實,過去因為自身個性很不會拒絕他人,卻也在答應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後導致自己相當內耗,而當頭都洗一半了,甚至會怨恨自己當初的決定,也對答應要做的事情含著怨氣,一邊說著自己沒有選擇。雖然現在已經懂得拒絕,但菲莉帕的這句箴言仍大大提醒現在的我可擁有的心態。

拒絕不見得是傷害對方,好好拒絕也是不浪費彼此未來時間的方法。有時反而會因為你的勉為其難答應,而搞得兩敗俱傷。




不要想著如何『解決』悲傷,而是要去『感受』悲傷


💌而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一位在母親過世數十年後仍走不出悲痛的來信者。

即便已經五十歲,有美滿的家庭,也能接受父親後來病故,卻無法釋懷年輕時母親的驟然離世,她不斷的詢問菲莉帕,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
原以為菲莉帕會提出各種理論與應對方法,她卻很溫柔地說道:

「許多人可能都希望好好『解決』悲傷。如果你跟他一樣感到沮喪,我希望你不要想著如何『解決』悲傷,而是要去『感受』悲傷。感受無法獲得解決,它們不是這樣運作的。」


很多人說哭不能解決問題,但哭本來就不是為了要解決什麼而存在。或許部分的自我會因為時間,而讓生活繼續正常過下去,但悲傷仍可能會在某一時間點觸發。希望有此感受的人不要刻意推開,畢竟接受還會悲傷的自己,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更是那離世之人對你如此重要的證明。

菲莉帕後續的回覆,我已經含淚看了好幾次,好希望當年有一個這樣的人能對我說出這樣的話,但很感謝在此時此刻讓我看見這本書,她療癒了心裡那個同樣因太小、太突然就面臨喪母之痛的我。

「如果我們長大成人後不認真看待悲傷,或者對此感到羞恥,就會更難在成年後學習如何與悲傷共處。」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

有時菲莉帕會化作很溫柔的老奶奶般,張開雙手擁抱你的傷痛;有時也會提出犀利見解,直接戳破來信者(很可能也是我們自己)在文字下的偽裝與逞強;更有時候直言不諱的提出建言(她回覆某個在交友軟體上受挫的異男,請他放下老是評斷他人的慾望,講出你「這種愛品頭論足的氣質數公里外就嗅得到。」讓我笑出來XD)

最近也因為人際關係而感到內耗嗎?適時的放過自己吧。「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取決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想看更多書評請來畫說IG一起參與互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