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為凱莉.麥高尼格,為史丹佛的心理學家,下面選出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關懷他人時,會引起腦內生物化學的變化,而活化製造希望感和勇氣的大腦系統,積極幫助他人,甚至能保護我們不受慢性或創傷壓力的有害影響
研究發現,比起實際多獲得一段空閒時間,幫助他人更能減輕人們「時間不夠用」的感受,因此感到疲憊無力時,可以試著為別人做一件超出日常責任範圍的事
書中也提建議:第一,比起每天固定的習慣,嘗試新的或意料之外的舉動,會讓大腦的獎賞系統更為活躍;第二,小動作和大動作其實同樣有力,不妨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而不是等待某個完美時機來表達對人的心意
當感受到某些重要領域的壓力增大,可試著問問自己問問自己:「我的『大我』目標是什麼?」「眼前的壓力對我而言,是否為實現『大我』目標的機會呢?」
可從幾個方向思考:你想為身邊的人帶來什麼正面影響?什麼樣的人生或工作使命對你激勵最大?你想為世界做出什麼貢獻?你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了解每個人其實都有自身痛苦的人通常較為快樂、韌性較強,對生活也較為滿意,願意談論自己的困難,也容易受到他人的支持,比較能夠從逆境中發現意義,工作倦怠的情形也少得多。
正因為人們較不易看見別人的痛苦,因此當我們望向這個世界時,往往會認定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承受痛苦
若要減輕面對壓力時的孤獨感,可試著:
第一,讓自己更能覺察別人所承受的痛苦;第二,更願意與別人討論你自身的痛苦。
在痛苦中感到孤立或孤獨時,請試著連結「共同人性」的事實
首先,當你回想自己的處境時,請真切地感受心中浮現的各種想法和情緒,坦然面對任何潛藏的痛苦,如焦慮、疼痛、憤怒、失望、自我懷疑或悲傷。接著,請想像這些痛苦很可能是人類共同的經歷,有無數人和你一樣深知這些感受
有幾句提醒自己不是孤軍奮戰的話語可做為提醒自我,例如:「希望我們都能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力量」「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平靜」、「希望我們都能獲得支持、熬過痛苦」、「希望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是孤獨一人」
其實上面的內容,有讓我想到「後悔的力量」書中對於人際的一些內容:
人類普遍拙於推敲他人的想法與預測他人的行動,例如我們對於讚美他人過於拘謹,高估了被稱讚者對「受打擾、不自在、煩躁不悅」的感受度,並且低估對方的正面回應;人們怕自己拙於重建雙方關係,令對方更不自在,但這些擔憂經常是多餘的,更多的情況是,我們高估了自己會感覺到的尷尬,卻低估對方樂見我們主動示好的程度
也讓我想到一些生活經驗,在大學課程上,在寫報告的時候,覺得有份報告超級難,有次剛好在另一堂課聊天的時候談到那堂課的報告,大家才突然說出這份報告超難的,瞬間引起大家共鳴,才發現大家都覺得很難
就讓我感受到在同學之間可能會因為尷尬而不敢提出,但是實際上大家其實都會有些共同困難之處,就等到有個人率先提出時候,大家的感受就整個趴出來,後來是大家彼此互相交流一些解題方法,讓彼此完成報告過程能比較順利
而當面臨期末壓力時候,其實彼此之間交談也是種紓壓方式,雖然聊天難以時繼把作業量降低,但是能夠有個出發口,確實能減輕一些心理壓力
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關於孤獨時的技巧,畢竟面對壓力,可能還是有些心理話無法跟友人說,尤其時大家繁忙狀態下,也不是都有空進行深度交流
因此書中建議就能提供方向,光是想到他人有共同感受和用話語提醒自己,就能有效克服孤獨感的壓力
另外這裡也想要結合我的經驗,提供一些方式
1 心流活動或興趣活動,有很多活動是可以一人進行的,可以把這些事情列出清單,感到孤獨的時候做做看,可以從成長、快樂、貢獻、豐富等方面去思考
例如自己在一個人時候就可以創作,能夠持續培養能力,作品又能對他人有所影響;一人時候可以看看動漫,算是種豐富人生體驗,之後如果有所觸動又能寫心得;閱讀可得到一些方法等等,也算是一種與人交流方式
2 參與社群,可以去興趣出發,現在網路上有許多興趣社群可以參與,可以試著去根據已經有的興趣或是想要培養的興趣去找找看,有時候裡面除了聊到興趣外,還可能會聊到生活各方面
3 書寫&平台發聲,有時候可以把想法寫下,能更加理解當前情況,或者考慮一些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故事,例如方格子、巴哈姆特、Modii、Dcard等等
4 找專業者,例如諮商或學習規劃師,說出自己的煩惱和情況,因為是隱密空間更能夠放開更多去明確說出自己情況
5 助人,例如寫文章分享一些技巧就算是種助人方式,有時在社群裡面也可以解決他人問題或是給予鼓勵等等,感受到自己的貢獻感
6 改變詞語,把孤獨這個詞與換成單獨或一個人,寫下它的好處
上面方法都可以依照個人情況調整,可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