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無法讓孩子擁有好老師 網羅人才、留住人才進入教職才能

綠園嬿語-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又看到有報導以「年資是原罪」為主題,希望我國的教育體制可以加強師資汰換。(註1)

綜觀整篇文章發現,該文作者對於「如何讓孩子擁有好老師」這個議題,明顯開錯藥方。為何?建立更嚴苛的淘汰機制,意味著學校需要更多的資源處理不適任教師,學生原本可以獲得的資源就很自然地被剝奪。

另外,以淘汰和懲罰為主的教育職場文化,對人才缺乏吸引力。當人才不願意進入教育職場,孩子的學習又不能停的時候,就會變成有老師就好,根本無從挑選,在交通不便利的偏鄉更難招到好老師。

換言之,如果希望孩子有好的老師,其政策重點應放在如何網羅並留住人才在教育職場。當學校老師都是優質老師,自然沒有不適任教師可以淘汰,孩子也可以有好老師的指導,獲得良好的教育品質。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現在師資如此難考,難道不是人才嗎。

讓我把時空拉到當年的師專時代。

在當年我國以師專培育師資時,由於其是公費,吸引相當多一等一的人才進入教職。在那個時候,幾乎可以進入師專的學生,同時也是可以進入第一志願高中的人。

當時,公費培育師資制度真的不錯,的確吸引了許多人才進入師範體系;唯,它也存在一個盲點,就是吸收了貧困家庭的好人才,而非性向對教育感興趣的人才。因此,當初透過師專體系進入教職的老師,轉換跑道的著實不少。這意味著,也許師專能吸引人才進入,但是教育職場留不住人才。

也許有人想說,對,也許當時進入師專的人確實是人才,但是,會考試不見得會教書啊!

講到這裡,我們來思考兩個問題:

1、為何同樣的智商,會有不同的學習成就?

2、為何當時師專畢業生,能有那麼多人成功轉換跑道?

針對問題1,其解答為學習態度決定學習成就的高下。也就是說,當年能就讀師專的學生,不僅資質好,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更好。他們卓越的學習成就源於紮實的學習態度,在進入職場之後,這樣的學習態度會轉換為工作態度,出現不敬業、不適任的機率自然大幅降低。

至於問題2的解答則是,由於這些人都是人才,死板僵化的教育職場會很快讓他們失去興趣。那麼,失去興趣之後該怎麼辦呢?這類人通常不會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浪費青春,於是,發展其他專長並轉換跑道就會成為選項。

由於他們本身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要發展其他專長並不困難,所以,在以前公費生的時代,才會有人選擇賠公費並離開教育職場。

既然如此,該如何延攬人才並留住人才呢?也許我們可以看看芬蘭和新加坡怎麼做。

芬蘭吸引人才進入教育職場的重要誘因之一,是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當然,其篩選和教育準老師的專業模式,也讓教師成為社會中的高聲望人士。因此,許多嚮往高聲望並對教育感興趣的人才便對教職趨之若鶩,進而讓孩子得到好老師的教導。

很可惜,芬蘭教師待遇吸引力不足,造成不少老師轉進高收入的工作。不過,由於老師的高社會地位,芬蘭的老師要轉業是容易的。

新加坡在延攬人才進入教職也十分用心,政府教育單位會到學校去招生,延攬對教育感興趣的優秀學生進入教職,也重視老師進入職場後的待遇。不僅讓同等學歷的教師待遇不輸業界,也建立不同管道,讓老師可以依自己的興趣發展,選擇教學、教育研究和教育行政。

這樣的用心經營,才能留住人才的心,讓人才願意為教育打拼。

總之,我國對於「如何讓學生擁有好老師」的議題,若其解方總是糾結在如何踐踏並淘汰老師,整個師資政策就會集中火力於不適任教師。

若我國在處理此議題上,著重於延攬並留住好老師,不僅學生能擁有更多優質老師,學校也不用為處理不適任教師而鬧得雞飛狗跳,這樣才是造福學生、造福教育、造福社會的做法。

期許關心教育的人,能提出更專業的教育解方,不然只會害了孩子、害了教育,最後讓社會受重傷。

註1:年資優先的校園,何時能有積極「汰弱換新」機制?(親子天下)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avatar-img
95會員
173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園嬿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古人說:「各人造業個人擔。」主要是告訴我們,我們要為自己生命所發生的一切負100%的責任。但「業」究竟是什麼?它又如何體現在生命、職場、國家之中?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在少子化的今天,偏鄉小校的存廢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當生源消失,現有的學校該如何規劃,讓其發揮更好的功能,是執政者要面對的議題。
在我國,許多家長和學生常將上課與學習劃上等號,於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及能力,好像沒有上課就無法學習,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孩子要有競爭力,就要學會自主學習,才能面對未來多變的全球環境
在少子化的今天,越來越多家長由於過度愛孩子而成為恐龍家長。問題是,恐龍家長造成老師的職業危機感,會反噬孩子的學習權益,造成越來越多老師為了自保,選擇防禦性教學或離開教育職場,這狀況若惡化下去,孩子將越來越難遇到好老師。
不少家長面對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會以「教育愛」為由,希望孩子不會因為行為偏差而受到懲處。殊不知,當家長將放縱曲解為「大愛」時,也在剝奪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
隨著兒童性平事件越來越被重視的狀況下,「有罪推定」也成為不少性平調查員的調查準則。由於性平事件不易得到直接證據,因此,疑似受害者的記憶往往成為關鍵的調查證據。問題是,由於人類的記憶不只不穩定,且易於透過問答植入。因此,不管是性平案件的調查者和被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都要十分謹慎,以免造成𥦱獄。
古人說:「各人造業個人擔。」主要是告訴我們,我們要為自己生命所發生的一切負100%的責任。但「業」究竟是什麼?它又如何體現在生命、職場、國家之中?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在少子化的今天,偏鄉小校的存廢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當生源消失,現有的學校該如何規劃,讓其發揮更好的功能,是執政者要面對的議題。
在我國,許多家長和學生常將上課與學習劃上等號,於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及能力,好像沒有上課就無法學習,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孩子要有競爭力,就要學會自主學習,才能面對未來多變的全球環境
在少子化的今天,越來越多家長由於過度愛孩子而成為恐龍家長。問題是,恐龍家長造成老師的職業危機感,會反噬孩子的學習權益,造成越來越多老師為了自保,選擇防禦性教學或離開教育職場,這狀況若惡化下去,孩子將越來越難遇到好老師。
不少家長面對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會以「教育愛」為由,希望孩子不會因為行為偏差而受到懲處。殊不知,當家長將放縱曲解為「大愛」時,也在剝奪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
隨著兒童性平事件越來越被重視的狀況下,「有罪推定」也成為不少性平調查員的調查準則。由於性平事件不易得到直接證據,因此,疑似受害者的記憶往往成為關鍵的調查證據。問題是,由於人類的記憶不只不穩定,且易於透過問答植入。因此,不管是性平案件的調查者和被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都要十分謹慎,以免造成𥦱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上國小以後,通常放學後就會去安親班或補習班,因為大部分的爸媽需要上班。 我們總聽到安親班、補習班不好,因為孩子很可憐,他應該好好享受他的童年,但社會和父母又期望他能考個好成績,又,父母太忙沒時間,教育責任就全外包給安親補習班承擔。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上國小以後,通常放學後就會去安親班或補習班,因為大部分的爸媽需要上班。 我們總聽到安親班、補習班不好,因為孩子很可憐,他應該好好享受他的童年,但社會和父母又期望他能考個好成績,又,父母太忙沒時間,教育責任就全外包給安親補習班承擔。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