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2023/12/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克里斯.貝利曾被TED 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是知名的生產力專家,著有《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等書。然而,有一日他卻在講臺上焦慮症發作,心跳比平常快,彷彿隨時會倒下。

回家後他反思良久,想探討自己為什麼會焦慮症,於是一頭栽入研究平靜為主題的文章,並親身實驗找回平靜的過程,寫下這本《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僅來自「工作」,妥當嗎?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壓力,如「超正常刺激」,這些刺激和壓力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獲得平靜。這些壓力的來源是因為「追求成就」,因處在現實社會的我們經常用學習成果和工作成效來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作為認為自己確實能用聰明的辦法處理自己的工作。例如木工應該知道如何製作家具,而研究生產力的人知道如何在一小時內完成這些家具。

然而,他忽視了自己的承受力,並來到了臨界點,差點在講台倒下去;最後反思:「如果這些工作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那麼若失去它們,不就會失去某部分的自己?」最後他明白,這些來自媒體和讀者的讚美,以及他對自己的自捧,只是誇大事實。

暫時放下「成就思維」,思考其他價值

於是,「成就思維」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價值。我們應該一直追求更多的特定成就嗎?如果我們沒有用最佳的方法運用我們的時間,我們就會有罪惡感。當我們到公園散步的時候,會有聲音說「該趕緊完成好幾集的PODCAST」。很多人都會這麼做。但也許也可以考慮其他的層面,例如:

  • 你能幫助其他人到什麼程度?(服務)
  • 你的待辦事項上完成了多少?(生產力)
  • 你能否好好品味自己的生活?(享受)
  • 你賺多少錢?(財務成就)
  • 你有多投入你的生活?(專注當下)
  • 你與他人共度多少深刻且真心的時刻?(連結)
  • 這一天是否讓你開心?(快樂)

焦慮的相反是平靜,試著停下來感受愉悅

當所有的事情變成待辦事項之後,作者完全感受不到愉悅,只有生產力和罪惡感在互相輪替。他總是邊吃東西,邊聽PODCAST,而無法享受美食。他不斷地選擇工作,於是產生了「高生產力的假象」。

於是他試著刻意的不去在意生產力,沒想到效果相當好。安排了工作時間和自由時間,工作時間讓自己專注的完成事情,而當自由時間來到的時候,確實地放下了工作,不在意做了哪些事情。

無法放下生產力的一個原因是「貪多」,我們追求成就,所以總想要追求更多更好。於是我們一邊做家事的時候,會一邊聽著PODCAST,一心二用。但屈服於更多的刺激,會讓我們看似忙碌,卻遠離平靜。

得到平靜的方式

得到平靜有一些方式,以下沒有按書中順序,大致摘錄:

第一,學會「投入」,而不是追求刺激。每件事做起來,都是全心神去做,做得好,而不是只追求做得多。

第二,學會品味,也就是「享受、讚嘆、感激」,若能用這三種心態品味生活,就比較能放慢腳步,享受生活中的步調。

第三,不要一早起來就開始投入生產力工作,先吃個早餐,享受一下,準備好了再開始進入工作。

第四,任何能幫助你享受的活動,都能讓你進入平靜。(例如,聽聽美妙的音樂。)

第五,選擇類比世界,也就是實體世界,這會讓你更容易獲得平靜。數位世界具有刺激性,會讓你的多巴胺大量分泌,而破壞大腦的內部神經傳導物質。

上面的最後一點,數位世界的確可以幫助我們達成我們想要的成就,但也會讓我們受到大量的刺激。

很有幫助的類比活動(實體活動)包含:寫作、建立待辦事項清單、與朋友相處、實體書籍、遊戲(例如桌遊),都很建議嘗試。

 

 

 

 

 

36會員
43內容數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人人都有資格講教育,人人也都能講得好,但是否都能貫徹始終、達成目的?我認為教育是讓下一代的心中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反對。」(加拉太5章22-23節)。為達目標,我們學習、刻苦、忍耐、溫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