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凡事用資料說話,用數據背書,讓你的論點立足

凡事用資料說話,用數據背書,讓你的論點立足
凡事用資料說話,用數據背書,讓你的論點立足
在職場做事凡是出師要有名,任何的發言與提案更必須信而有征、有理有據,累積信任度與專業形象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只要一次的發言未經過求證被推翻,往後要再取得他人的信任,就非常的不容易。
道理大家都懂,但職場環境多的是數不清的信口雌黃,講話不經過大腦的工作者,不須負責的言論越是誇大其辭,就越能吸引人的注意。或許這樣的方式能在短時間獲取某些利益,但長時間下來,絕對討不到便宜。 回想一下,在工作的環境中,部門的討論、會議中,不時有人會以「我覺得」、「我認為」、「我觀察後」的觀點來論述某件事情,煞有其事的討論過後,卻沒有提出任何的資訊做為根據,反而大多是主觀的判斷與後續推斷。
不可否認的,有些人的直覺判斷的確具有一定準確性,但這個機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一次的錯誤就有可能讓之前的獲利轉變成損失。 或許當事人可以說,不過就一兩次不准而已,其他的事件與專案都很準確也符合預期目標,但以公司的立場來說,不一定經得起這樣一次的失敗或損失,誰都沒辦法預測這種錯誤造成的虧損有多大。
當然,提出數據與判斷基礎的資料,也不能保證可以達到目的,或是絕對的獲利目標值。但在具有足夠的資訊狀況下,可以分析事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未達預期的損失額度,在營運評估上是最重要的風險控管,在拓展市場的同時,也必須了解自身可以承擔的風險範圍。 成功,是在每一次的失敗都不被擊倒下創造出來的。
話不用多,但大家都會期待你的論點 信任度並非一朝一夕累積起來的個人資產,一但你具有這種形象,所有人都會期待你每一次的發言,因為你的可信度夠高、夠可靠。要如何判斷自己的發言是否達到水準,若在會議討論上常被安排在最後一個說話,基本上就已經是最高規格的待遇。
最後一個發言的意義,代表具有整合事件的能力,合理的邏輯判斷基礎,以及客觀的數據分析與推斷後續發展的走向。這樣特殊的待遇,來自過往的累積,每一次的提案、每一次的結果都符合提出的資訊,發言的結果就具有商業價值,也具有公司未來發展的價值。
若碰上有爭議性的討論議題,就時常會成為第一個被要求發言的對象,立即找到正確的討論方向,才是讓工作順利發展下去的重點。 每一項解讀數據背後的意義,每一個資訊求證過後的價值,都會成為你個人的專業基礎能力,同時也累積資訊的分析能力。
一旦習慣了這種工作模式,思考邏輯、專案結構、分析推論等非顯型能力都會大幅提升,成為你個人無法取代的特質,更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管理者,如果你目前不是,那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