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越平靜越有生產力》:刺激和關注、飲食面、內容反思

raw-image

本書作者是克里斯.貝利 ,書中提到幾個有關於應對焦慮和壓力的觀念和方法,正好可以為自己充充電和補充元氣,不過也有些內容須反思,以下挑選幾個和我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刺激和關注

網路的推薦內容愈是個人化,我們就愈容易上鉤和重複造訪,這些內容也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導致我們遠離平靜,讓你感到刺激的事物,不一定會讓你快樂

建議列出日常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思考這些活動有多新奇和顯著,並描繪出刺激程度圖,對各類活動有更清楚認知

接著:找出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活動,以及讓你分心的事物,然後徹底戒斷;寫下有助於你活在當下的有趣活動,包括那些因為沒有時間而很久沒有從事的活動,選擇一段期間進行實驗,留意有什麼改變

如果發生的事件與你的生活無關,或是不會影響你在乎的人或是服務的社群,通常就不值得關注,特別是在你掌控範圍之外的事件

這點讓我想到在寫文章或試打報告,要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吸引人刺激的新聞標題,例如一些戰爭、車禍、恐攻、奇案的內容,但點進去之後真的有讓我更加快樂嗎?

很多在點進去後,反而會引起害怕、噁心、焦慮。然後旁邊又推薦更多內容,讓人持續點下去,結果花很多時間。另外這些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嗎?是我能夠服務的對象嗎?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這本書中提到看新聞不會使得實際災害的情況變好,不論有沒有看新聞,世界上的苦難都不會減少,建議如果真的要幫助受苦難的人,可以捐錢給慈善組織,而新聞所呈現的多半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建議專注在生活中自己得以掌控的事物上

而「真確」這本書,談到恐懼性直覺偏誤,裡面提到:天災(占總死亡人數的0.1%)、空難(0.001%)、命案(0.7%)、核外洩(0%)與恐攻(0.05%)沒有任何一項占每年總死亡人數的1%以上,卻備受媒體關注

所以媒體上所呈現的世界,以及真實的世界可能是有所不同的,接收這些資訊的時候也可以多一些警覺心,而非將資訊照單全收


我覺得每個人能貢獻的程度有限,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很難去阻止控制很多事情,我認為目前以大學階段來說,首先有種貢獻方式就是學習(包含課內和課外),在未來會有更多能力可以貢獻,而當前做出貢獻的話,則可以選擇創作和興趣社群

例如我現在會寫一些閱讀或生活心得的文章,然後也會參加一些喜歡的線上興趣社群,可以在裡面參與活動、討論、創作等等,也可以從中訓練自身能力和感受到自己的一種貢獻感

所以我覺得可以界定一下貢獻的範圍,然後在其中做出貢獻吧,例如我目前大學就是以同學、興趣圈好友、社群讀者為主,如此也可以比較知道要關注那些資訊

⬛飲食

有關於飲食方面作者提到以下:

咖啡因會刺激多巴胺分泌,促使我們投入其他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行為,可能會增加焦慮感,因此如果感到焦慮時,就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

建議使用綠茶來取代咖啡,綠茶有茶胺酸,可以大幅減少身體為了回應咖啡因增加而分泌的腎上腺素濃度。所以比較不會產生壓力反應。綠茶是非常好的咖啡替代品:依舊能得到攝取咖啡因帶來的好處,卻又不會引發極端的壓力反應。

糖與精緻澱粉除了會促使皮質醇分泌,增加壓力程度。建議攝取全穀類、蔬果、堅果、種籽、豆類等,可以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濃度,促使更多快樂分子血清素分泌

關咖啡因的部分,其實我覺得就看個人情況,可以紀錄一下自己攝取咖啡因之後的感受,考慮是否要繼續攝取,例如我自己就真的屬於那種喝咖啡後會感到壓力變大的人,以及下午喝咖啡也常常晚上睡不著,所以後來就很少喝咖啡


⬛有關書中社交內容的反思

作者在書中提到幾點關於社交的部分,但這幾個部份我看了之後,並無法認同

例如作者認為:數位連結只是仿造實體連結,如果你沒有伸出手實際觸碰某個人,就不能算是社交時間,以及提到他嘗試各種方式參與音樂性和表演性社團,然後鼓勵讀者嘗試

但這跟我的自身經驗其實有些不符合,例如我自己以前有參加過些社團,可是總覺得這樣子事情好像就過去了,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

而我後來開始在網路寫些東西後,能感到更大的滿足感,這些內容不僅有機會對他人有益,而且也可以為自己累積作品,日後可以回顧和重複使用,過程中能力也能持續提升,而且很多時候都能進行創作,具有較大的彈性

有些實體社團參與久了後,會有種作業感,可能已經覺得去了沒有新意,卻還是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可能就應該要評估一下是否持續下去了,而線上的自由度比較高,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更能夠依據自己空閒和忙碌的情況來決定要投入多少時間,在不同時間進行調整

而我自己以前有玩些遊戲,例如摩爾莊園,有時會跟一些玩家一起在場景逛逛和聊天,彼此之間交流經歷和想法等等,有時也會交換物資,給予對方想要的遊戲禮物,一起度過這充滿樂趣和意義的幾個小時,也有加好友,後續還可以再持續互動,這不就算是一種意義又有樂趣的社交活動嗎?

或者是有時候線上平台會有人提問,這時候可能是在生活中無法獲得幫助,這時有許多熱心網友可以留言提供協助,這其中就包含善意和溫暖,而分享資訊的時候,在網路上發布,也有助於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資訊,能擴大這份價值,使更多人能從中獲得啟發、知識、方法等等

而我目前也有參與一些線上的興趣社群,在生活周遭中可能沒有共同興趣者,但藉由網路很容易能找到很多好友,我們之間也會彼此交流、討論、互助,以及可以參與活動和進行創作等,我們也都豐富自己和他人生命,這些也都是有樂趣又有意義的社交活動

目前我是覺得可以參與以線上為主體,再輔以部分實體活動的興趣社群,這或許會是比較好的方式,然後對於實體活動也可以多留些紀錄和寫寫心得

不論虛擬或實體,我們之間的那份情感都是真的,過程中的樂趣、成就感、滿足感、意義感、溫暖、助人、鼓勵、扶持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

所以看書時候,也應該要思考其中的內容,依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符合自身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