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延續性」與「陪伴感」:從營隊,到更廣泛的人類活動

〈「延續性」與「陪伴感」:從營隊,到更廣泛的人類活動〉2024-07-30

 

  暑假是許多大學營隊的旺季,但我對這類營隊的感覺其實有點複雜。一方面裡面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諸如大量(對我來說)無聊的團康遊戲、各式莫名其妙的傳統(譬如我完全無法理解的拜火舞),以及那些明顯是為了吃豆腐的要求肢體接觸的活動。在我看來它們顯然都是糟糕的扣分項目,應該要從各大學營隊的核心架構中盡快淘汰才對。

 

  但另一方面,籌辦營隊是大學生在與人合作、承擔事情成敗等方向上的一項有用練習。過程中的那種共患難,和一起達成目標的成就感,也會是所謂「青春的回憶」。參與者也確實能在一個好的營隊中得到樂趣,練習與不熟悉的人團隊合作,並且或多或少激發一些對相關科系領域的初步興趣。

 

  對我自己來說,大學參與營隊籌辦的回憶大方向上還是不錯的(或許與科系有關,那些我討厭的環節有較其他科系的營隊略少一些)。並且,那段經歷以及後續對「什麼是好的營隊(或更廣義的活動)」的思考,也讓我有不少延用至今的收穫。從結論開始說的話,我會說那段經歷與思考提煉出來的是兩種--我認為在考慮絕大多數人類活動都適用的重要判準:「延續性」與「陪伴感」。

 

 

  我自己在高中的時候,曾被朋友拉去參加過一個大學企管系辦的營隊。因為對企管不怎麼有興趣(也完全不了解),本來其實興趣缺缺,但在朋友以「一起去玩」為主軸的說服之下,最後還是答應了。實際體驗下來的結果是,我完全多慮了,因為像這種給高中生辦的營隊,基本上就是去玩而已,跟企管基本沒有多少關係。

 

  對於那個時候的高中生來說,什麼舞會、夜教、大地遊戲都算是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所以過程中的確會有些新奇的感受,但要說這個營隊真的帶我們認識了什麼?其實微乎其微。它既沒有增加我對企管的認識,也沒讓我對那間學校更了解(除了多知道了它的地理位置)。整個營隊裡少數幾堂與企管相關的課程忘得一乾二淨,倒是兩個隊輔的名字我現在都還能清楚記得。

 

  硬要說有學到什麼東西的話,大概都是一些相對後設的事情,譬如說「原來營隊是這麼一回事」、「看起來一個營隊的分工有這些那些」、「原來營隊不是去學東西的」……。就像去看一場演出的收穫是初步認識到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哪些,體會到並記下來的都是這類因為演出不夠有趣所以才會出戲注意的事情。同時,那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我心目中好的活動應該要帶給參與者什麼、一個更好的營隊(或更廣義的活動)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自己成為大學生、實際參與這類營隊籌辦的時候才恍然理解到,在短短的幾天內,要去讓參與者認識到這些學科都是在做什麼實在是辦不到的事情。能做與應該做的是引發興趣,讓他們未來(無論是否就讀相關科系)有可能自己把心思投入在這些領域上面。

 

  而這件事情其實也不是能夠僅僅透過課程與活動來達成,課程是資訊、活動是營造熱鬧氣氛;真正能讓人喜歡上一個地方的,則是那個地方的人,尤其是在密集的數天中一直和自己待在一起的那些隊輔。

 

  於是在我大學時參加過的每一個營隊,自己擔任的也都是隊輔(或相同性質的類似角色)。在我的理解裡面,這種角色的核心是陪伴,是去與參與者待在一起,一邊照顧他們的狀態,一邊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整個營隊之中。

 

  雖然說相比於課程與活動的紮實緊密,隊輔提供的是某種「無形的東西」,但從體驗的層面來說,如果這段時間的感受是好的,參與者才更能接收到那些活動或課程想要帶出來的內容。就算沒有真的傳達到什麼,至少那段時間會是一段愉快且有溫度的回憶。

 

  褪下了營隊活動的那層外衣,我們便可以看到,前述的那個所謂「無形的東西」,其實能夠被放進所有種類的人際互動。無論你是否有什麼明確想要傳達的主題,考慮到對方感受的陪伴會成為整個互動的基礎;也唯有當互動中存在著這種考慮,這段關係與互動形式才有辦法一步又一步地向未來延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