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後見之明的偏誤:「最壞的結果」不等於「最差的決策」

〈後見之明的偏誤:「最壞的結果」不等於「最差的決策」〉2024-10-31

 

  曾經的傳奇職業牌手,之後成為企業間知名「決策課」講師的安妮.杜克(Annie Duke)在她的著作《Thinking in Bets》(台灣的譯本名為「高勝算決策」)中談及了我們「結果論」的直覺對決策評價造成的偏誤。

 

  她首先提出了一個練習,邀請讀者思考自己去年做過「最好的決策」與「最差的決策」分別是什麼。然後,她告訴我們,她敢打賭,我們想到的那個「最好的決策」帶來了正面的結果、「最差的決策」則帶來了負面的結果。

 

 

  作為這個段落的引子,安妮講述了2015美式足球超級盃冠軍戰的關鍵球作為例子。在距離比賽終場26秒前,略為落後的西雅圖海鷹隊教練下令四分衛向前傳球而非遞傳(handoff)給跑衛。結果傳球遭到攔截,新英格蘭愛國者一舉奪下了冠軍。

 

  比賽結果一出,隔天全美各大體育頭版都用斗大的字眼將之描繪為「有史以來最糟糕戰術指令」,彷彿這是根本不可能在決賽中出現的荒唐錯誤。然而,根據數據統計,在冠軍賽的這顆關鍵球之前,當年在對一碼線前做出的傳球進攻共有66次,一次都沒有遭到截斷;而且,放眼過去的十五個賽季,類似情形下的傳球,被攔截率大約只有2%。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這一次戰術執行的結果特別不好,發生了極低頻率能成功的截斷事件。這次決策非但不是一個糟糕的戰術指令,甚至是成功率相當高的打法。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如果這次傳球沒有被截斷,海鷹隊在最後時刻逆轉奪勝,人們對於這次戰術決策的評價將會完全不同。

 

  但從安妮的角度來說,這顯然是不理性的,會嚴重影響人們對於決策做出正確評價。

 

 

  在那些為企業高管開設的決策諮詢課程中,安妮有時也會以這個「最好決策/最壞決策」的練習作為開場。其中一名企業老闆指出,解雇公司總經理是他去年做過最糟糕的決策。當時公司的業績已經許久沒有成長,雖然嘗試過各種可能的調整方法,但效果始終很有限。在評估可以找到合適的替代人選後,公司解僱了原來的總經理。

 

  然而,業績的問題並沒有在後續找來的兩名總經理治理下得到提升,甚至持續下滑。這名老闆帶著沮喪的口吻表示,如果早知道沒辦法找到更好的人選,當初就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對安妮來說,這名老闆就像報導超級盃的那些體育記者一樣,其實是將「壞的結果」與「壞的決策」混為一談了。根據當時毫無起色的業績狀況,以及他們對於可替代人選的評估,決策會議上沒有人會認為那個決策是一個很糟糕的決策。事實上,如果相似的情況再次出現,理智上或許還是應該要做相同的決定。

 

  從反面來說,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酒醉開車時沒出意外,就認為酒駕是一個好的決策。我們知道這個結果只是偶然,如果總是酒駕的話,壞事發生的機率將會大到幾乎無法避免。而一個好的對決策的評價,就應該要避免這種「後見之明的偏誤」,去正確的認識到「沒有早知道」,每一個真正的決策之所以重要且困難,關鍵就在於我們無法提前知道結果。

 

  去調查、去探索、去研究,去盡可能地蒐集所有我們能夠得到的資訊與線索。以此估算出不同結果發生的機率,以及這些結果對應於自身目標的收益與風險,才能夠去做出最當前的自己而言最好的決策。至於結果如何?讓機率如其所是地落實就好了,只要我們已經做了一切我們能做的,就不存在什麼需要後悔的。





延伸閱讀:

〈用機率思維「重新定義錯誤」〉

〈「這就是結果」--撲克的魅力與頂尖牌手的認知〉

〈也能煮粥:市場與人生的「盈虧同源」〉

〈「擴展的風險理解」與人的整體生活〉

〈反事實遺憾最小化:一種AI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