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吃肉丸類,有各種不同口感,包餡不包餡的都喜歡,本來最喜歡的是長大地方的新竹貢丸,滿滿的豬肉香甜跟脆口彈牙的口感,是跟其它縣市貢丸有極大不同之處。但這次過年時,試著做了清燉獅子頭,用比較麻煩的做法,但完成後超級好吃的!從此晉升為個人心裡的第一名。
過年做的清燉獅子頭,從此晉升自己心中第一名的肉丸。
獅子頭大家應該都很常聽到也很常吃到,我常常在吃稱為「獅子頭」的料理時,疑惑這顆肉丸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被叫獅子頭?要說口感,有的軟糊有的紮實跟其它的丸子類差異不大;大小平均比較大但也沒大得獨一無二;要說做法的確是較少肉丸會用紅燒來處理,但這就叫獅子頭嗎?
查了資料後才發現,獅子頭是中國江浙名菜,又稱為葵花斬肉。相傳隋煬帝在江南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景為題,命廚師融景入菜,創作出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而其中的葵花斬肉又稱為「大斬肉」,即為後來俗稱的「獅子頭」。而後乾隆下江南喜歡這道料理,便將此菜帶回北京,而廣為流傳。
至於為什麼會叫獅子頭呢,有一說法是肉丸在中間,呈現出葵花般的模樣,也像威武的雄獅,因此被稱為獅子頭。也有一說是唐朝官員韋陟一日在外頭飯店吃了這道「葵花斬肉」覺得很好吃,但覺得名字不好。這時旁邊的人為了承奉他,說了「官爺戎馬半生,戰功彪炳,不如將此菜改叫「獅子頭」」因此得名。
第一次試做的獅子頭,顆粒比較大,口感也不一樣。
還有關於獅子頭別名「四喜丸子」的說法,一個說法是只用四顆獅子頭成菜的菜餚會另稱為四喜丸子;另一個說法是四喜丸子是魯菜,肉丸本身的做法跟獅子頭不太一樣,只是大小跟形狀相近,因此也會被混用。
網路上找到的四喜丸子圖片。
無論如何,從上面可以看出獅子頭的幾個特色:比較大、有葵花狀,其中有葵花狀引出的是肉丸本身應該顆粒比較大,可能並沒有打成肉泥並攪拌到起絨,也因此口感應該會在久煮後非常酥爛鬆軟。
葵花,其實就是向日葵,可以看出中間處並非是平滑的,而是有許多起伏。
這跟中國菜針對獅子頭提出的做法也相合:挑選豬五花,七分肥三分瘦,肥瘦切開後,再切成小丁,此為細切;然後再混合剁過,此為粗斬,「細切粗斬」後,略為攪出黏性,即可下鍋油炸至定型。到這步獅子頭的原型就完成了,後續要用清燉或是紅燒,就各有處理的方式。
最麻煩的部份是「細切粗斬」的步驟,像我基本刀工不夠的,一條豬五花大概要處理一小時,要是在餐廳裡大概就被趕走了。然後為了增加口感,會加上荸薺(馬蹄),一種口感脆甜的植物球莖,烹煮後仍然保持脆口,很常被用在增加口感的菜餚中。家裡附近的市場不知道為何不好找,我特別跑一趟環南市場才買到荸薺。
另外雖然不是本來的做法,但為了增加獅子頭的酥爛感,並有保水度,我加了捏碎的豆腐跟粗麵包粉。這是以前做漢堡排時試過的方式,煮過後肉裡的水份會比較多,肉排本身也會比較鬆軟。
紅燒跟清燉的選擇就是個人喜好了,家裡不時會熬高湯,剛好過年這段時間之前熬的是豬跟雞的清高湯,便想著要做清湯獅子頭。寒冷的年節喝碗熱湯,很舒服。
獅子頭本人
豬五花肉 一條約400克,可選肥一點,重點是肥瘦分明
板豆腐 半塊
粗麵包粉 約板豆腐的一半量
荸薺 約3~4顆
料酒加蔥薑水 約一大匙,米酒或黃酒都可
糖 一小匙
鹽 約兩小匙
五香粉 約半小匙
白胡椒
炸油 適量
玉米粉 適量,炸獅子頭時用,太白粉或糯米粉應該也行吧…
清燉用湯
高湯 適量,可以蓋過獅子頭即可,水也行
薑 一指節小小塊即可
蔥 一株
蒜 2~3顆,中型
蒜苗 一株
月桂葉 1片
舖底蔬菜 適量,可用白菜、青江菜等
蔥花 少許
1、五花肉肥瘦切開,各自切成小丁(13個字花了我一個小時…),再混合粗略剁均,但要保留顆粒感,備用。
首先是肥瘦切開,這時肉如果本身被凍得比較硬,會比較好操作。
然後再切成小丁,這是第一次切的,之後有再切更細一點,但花好久時間…
2、荸薺切跟五花差不多的小丁;薑拍開、蔥揉一揉,讓他們在水裡泡一下好出味;蒜苗白綠分開,蒜白處斜切成片。
3、肉丁中加入料酒及蔥薑水,少量分次下,每次下後都略為攪拌肉丁,會發現水份都被吸進去後再下液體,注意下太多的話,肉本身會很難成型。
4、肉丁中加入捏碎的豆腐、麵包粉、荸薺丁拌勻,加入糖鹽五香粉拌勻,同一方向攪打到稍出黏性即可,不要打太久會起絨,起絨的話口感就會變得比較紮實了。
加入豆腐跟麵包粉。
拌均勻後是這樣,市場一片五花肉,加上豆腐跟麵包粉增量後,其實份量滿大的。
5、將肉丁略為整成團,大概半個拳頭大小,外面均勻沾上一層玉米粉,靜置一會兒讓粉反潮(就是原本白白的粉吸收肉的水份後會有點變成跟肉相近的顏色)。
第一次試做,做了一個拳頭大,比壘球還大的肉丸,哈哈哈。這是已經有點反潮的樣子。
6、起油鍋,燒至中油溫後,肉球下鍋,炸到表面金黃定型即可,不用炸熟,炸完後放涼備用。
雖然是過年,還是不想用太大量的油,所以油量只放到約一半,過程中不斷用淋油的方式儘量讓整體有被炸勻。剛開始底下會有點黏底,炸到金黃色後,就會比較好脫離了。
第一次炸完後的模樣,顆粒感還是很明顯。
第二次做,炸完後的顆粒感跟第一次很不同。
7、起湯鍋,高湯裡加入蔥薑(就是之前揉做蔥薑水的即可,連水一起下)、蒜頭(不用去皮但要洗乾淨、蒜綠及月桂葉。如果沒有高湯,可以在這時放一塊火腿或培根、高麗菜梗/玉米/洋蔥之類。不過這鍋湯最後會把裡頭的料都瀝掉,所以建議要做為配菜的青菜另外燙,不然最後分開會很麻煩。
8、湯裡加入獅子頭,大火煮滾後轉最小火,蓋上蓋子燉1小時,中間可補水。
第一次試煮,用的是高湯,而且沒有蓋上蓋子。
9、撈起獅子頭,濾掉湯中的料留下清湯,放入蒜白。如果用白菜可以這時下去煮到喜歡的口感,若是會出顏色的綠色蔬菜,我會選擇另外用一鍋湯,免得湯色變綠。
10、燙好的蔬菜舖底,放上燉好的獅子頭,淋上湯汁帶點蒜白,喜歡的人可以再灑一點白胡椒及蔥花即成。若想勾芡,可以將湯另倒入別鍋勾芡後再淋上,因為湯應該會滿多的。
第一次試做的成品,再給大家看一次。
這個做法的獅子頭我做了兩次,第一次做的時候切的肉丁太大顆,吃起來很有口感,甚至咬得出是肥肉還是瘦肉,是一種沒吃過的肉丸口感,很有趣,但好像不太對。第二次才加上荸薺,並切得更細一點,這次就是既吃得出肉的咬感,整體又酥爛又鬆軟,肉裡帶有滿滿的高湯香氣,湯裡也有肉味,吃得非常開心。
做法實在太費工,不能常做,但很好吃,想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