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卡關時,該怎麼辦?5 個技巧幫助你找回晤談的流動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曾在晤談中卡住,感到無法傾聽、回應,甚至生出煩躁感嗎?
你不是唯一一個,這種狀態,每個助人者都會遇到

新手、老手都不例外——
差別在於,老手知道如何讓自己「回來」

如果你曾在晤談中,感覺到自己:

  1. 突然覺得無話可說
  2. 無法對來談者產生共鳴
  3. 開始對自己的專業產生懷疑
  4. 感到無聊、焦慮,甚至有點生氣

那麼,你可能正在經歷「阻礙性的自我覺察」,即在晤談過程感到自己是被批評的、無能的、焦慮的、卡住的、無法傾聽和同理的,或者是你發現自己正在玩弄一枝筆、身體過於僵硬或屏住呼吸等等 (Clare E.Hill, 2021)

那該怎麼像老手一樣,能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慌亂呢 ?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阻礙性的自我覺察」是怎麼發生的?


阻礙性的自我覺察如何影響晤談?


阻礙性的自我覺察(Interfering Self-Awareness) 是指助人者在與來談者互動時,過度專注於自己的內在狀態,導致無法順暢地陪伴對方,甚至影響專業判斷與回應能力。這種現象不論新手老手都會發生,差別在於新手助人者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而感到更加慌亂,而身陷其中。當助人者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自己」身上,便可能會出現:


🔹 過度批判自己:「我這樣回應對嗎?」、「我應該更有幫助才行!」

🔹 情緒干擾:助人者因來談者的故事觸發個人經驗,而感到焦慮、不安、憤怒或無聊

🔹 思緒飄移:開始想著下一句該說什麼,而無法真正聆聽來談者的話語與情緒。

🔹 行為變得僵硬或不自然:例如過於照本宣科、急於提供建議,或過度專注於自己的表現,而忽略來談者的真實需求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最直覺的反應可能是:「不行,我不能這樣!」
但越是抗拒,內在的聲音就越大,
最後變成一種無形的「內在拉扯」,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專心陪伴來談者

事實是,我們需要先覺察這些阻礙性因素從何而來

是什麼讓我們產生阻礙性的自我覺察?

這種阻礙性的自我覺察,通常來自於內在壓力或未處理的個人議題,例如:

  • 對自己的高標準與完美主義:害怕自己不夠好,擔心無法勝任助人的角色
  • 個人議題被觸發:來談者的敘述勾起未解決的創傷或情緒,使助人者產生內在拉扯
  • 焦慮與不安全感: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擔心被來談者質疑
  • 疲憊或心理耗竭:長期處於壓力或過度負荷的狀態,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倦怠

這些都是讓我們在晤談中無法專注的因素,也是為什麼所謂的助人者都需要「督導、和自己的治療師」幫助自己走過在晤談中被勾起的塵封記憶、或看見未覺察的自己。但是這些都是後話了,究竟在晤談的當下,要怎麼回到現場,好好與來談者同在呢?

其實,真正突破點在於 —— 先溫柔地接住自己

只有當我們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我們才有空間也幫助來談者接納他自己

5 個實用技巧,幫助你找回晤談流動感


❶ 停下來,專注呼吸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卡住,試著 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
讓自己回到當下,而不是困在「我應該怎樣」的焦慮裡

-

❷ 覺察身體,釋放緊繃

身體的緊繃,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在壓力。試著掃描一下自己——你的肩膀是不是聳起來了?你的下巴是不是緊咬著?放鬆它,讓自己回到更開放的狀態

-

❸ 溫和的自我對話

你不是機器,助人者也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試著在心裡對自己說:

「我現在卡住了,沒關係,這是正常的。」
「我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真實。」

允許自己的當下狀態,才能真正釋放壓力

-

❹ 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

如果你真的需要喘口氣,可以對來談者說:

「嗯嗯,我想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這不代表你不專業,反而能讓對話更真誠、更有深度。
來訪者或許也會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知道「原來我的問題,心理師也需要想一下」、「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很困擾」等等,覺得你真誠的反應讓他感到被理解。
-

❺ 將焦點帶回來談者身上


如果你發現自己腦中開始跑各種雜念,
試著把注意力放回來談者的話語,可以問:

「剛剛說到這裡,你的感受是?」
「聽起來,這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

讓來談者的敘述,幫助你重新進入對話流


總結:助人者的「完美」,是能夠與自己同在


卡關的時刻,並不代表你不適合當助人者,
反而是一次次的機會,讓你練習如何「與自己共處」

記住:你越能溫柔地接住自己,你的陪伴就會越有力量。
所謂的諮商關係,終究會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無法真實地接納自己的無能、焦慮、或憤怒;
我們就無法教會我們的來談者也溫柔接住連自己也不喜歡的那一面!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在晤談中找回流動感!

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明



avatar-img
18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曉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是不是也總覺得「愛他很辛苦」?看完這篇,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們愛得這麼用力,為什麼卻還是頻頻爭吵?但,你知道嗎?關係中的衝突,其實未必來自於個性不合,而是「愛的表達方式不同」。針對關係中常見的「一追一逃」模式,本文提供三個方法,讓你們更理解彼此在衝突當下的想法,讓愛的路就不再那麼崎嶇難行
生活有時候很沉重,讓人感到疲憊、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但請相信,你並不孤單,你的感受是真實的,而你值得被理解與支持。 如果你正在經歷低潮,現在政府提供「免費三次心理諮商」,讓你安心尋求幫助。 這篇文章將用 3 個簡單步驟,帶你找到適合的心理服務,陪你走過這段路
這段時光不會負你,你這一路以來所積累的, 並不會隨推甄結束而消逝,相反會愈加渾厚深刻。 不論上榜否,這些失落、掙扎、迷惘與深深渴盼, 不都是身為一個助人者,如此真實去體驗生命的必經之路嗎?
有時人與人之間不去點破某一件事,甚至避免某一件事,卻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對方,甚至持續地愛著對方,讓愛能夠以彼此舒服的方式存在。其實就是因為愛存在,就是為了讓關係長久的發展,所以才有了拒絕。 每個人都是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對方,沒有用你所期望的方式,甚至是拒絕了你愛的表達,都只是因為他想好好愛你。
選課就像談戀愛,越了解自己適合什麼, 越能找到 only for you 的真命好課。
忽思那年,杏花微雨,皎月如鉤,伊人髮絲若舞,淚洗妝紅。朱門外,華服、粗衫;勛爵、布衣,何以堪情?未聞汝隻字片語,未見汝眸中含情,終是拂袖上綏安。 後成令使,方聞汝病逝閨中。 今朝明月依舊,笑問,其所不信,汝心?吾心? 餘一空嘆,響徹夜長 — 少年已白頭,佳人已入夢。
你是不是也總覺得「愛他很辛苦」?看完這篇,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們愛得這麼用力,為什麼卻還是頻頻爭吵?但,你知道嗎?關係中的衝突,其實未必來自於個性不合,而是「愛的表達方式不同」。針對關係中常見的「一追一逃」模式,本文提供三個方法,讓你們更理解彼此在衝突當下的想法,讓愛的路就不再那麼崎嶇難行
生活有時候很沉重,讓人感到疲憊、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但請相信,你並不孤單,你的感受是真實的,而你值得被理解與支持。 如果你正在經歷低潮,現在政府提供「免費三次心理諮商」,讓你安心尋求幫助。 這篇文章將用 3 個簡單步驟,帶你找到適合的心理服務,陪你走過這段路
這段時光不會負你,你這一路以來所積累的, 並不會隨推甄結束而消逝,相反會愈加渾厚深刻。 不論上榜否,這些失落、掙扎、迷惘與深深渴盼, 不都是身為一個助人者,如此真實去體驗生命的必經之路嗎?
有時人與人之間不去點破某一件事,甚至避免某一件事,卻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對方,甚至持續地愛著對方,讓愛能夠以彼此舒服的方式存在。其實就是因為愛存在,就是為了讓關係長久的發展,所以才有了拒絕。 每個人都是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對方,沒有用你所期望的方式,甚至是拒絕了你愛的表達,都只是因為他想好好愛你。
選課就像談戀愛,越了解自己適合什麼, 越能找到 only for you 的真命好課。
忽思那年,杏花微雨,皎月如鉤,伊人髮絲若舞,淚洗妝紅。朱門外,華服、粗衫;勛爵、布衣,何以堪情?未聞汝隻字片語,未見汝眸中含情,終是拂袖上綏安。 後成令使,方聞汝病逝閨中。 今朝明月依舊,笑問,其所不信,汝心?吾心? 餘一空嘆,響徹夜長 — 少年已白頭,佳人已入夢。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開始我看到帶著許多焦慮與挫折的你,說著各種無力版本的故事,擔心論文寫不好,學位拿不到,工作受影響。 當陪著你跟內心渴望活出的樣子好好連結,你發現了自己內在有好多資源與寶物,你開始說著新版本的故事,你做著喜歡的工作,用你的生命好好陪伴著孩子度過難關,所以你也有能力陪自己度過現在的難關。對我而言,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如何通過溝通、合作和求助來勝出。內容涉及自我認知、社會互動和麵對認同議題的挑戰。文章提出了改進建議,涉及增強自我反省能力、培養同理心、鼓勵批判性思維、建立支持系統和接受不完美等方面。最後,鼓勵讀者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連結來加速生命整題質量的提升。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重新認識自己的力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自己找到溫柔的方向。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面對不舒服關係時的思考與成長,以及透過敘事夥伴的陪伴,讓自己找到文章的靈感與力量。文章中透露出了對自我理解和接納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也對自己溫柔地接納,尋找力量的源頭。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回應親友反覆的負面情緒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讓他們感覺到你在聽他們的話,不要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也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Thumbnail
一開始我看到帶著許多焦慮與挫折的你,說著各種無力版本的故事,擔心論文寫不好,學位拿不到,工作受影響。 當陪著你跟內心渴望活出的樣子好好連結,你發現了自己內在有好多資源與寶物,你開始說著新版本的故事,你做著喜歡的工作,用你的生命好好陪伴著孩子度過難關,所以你也有能力陪自己度過現在的難關。對我而言,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分享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描述了在低谷期如何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外部力量對心理的重要性。透過朋友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作者重新找回活力和勇氣。這篇文章強調了人際關係對於個人成長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如何通過溝通、合作和求助來勝出。內容涉及自我認知、社會互動和麵對認同議題的挑戰。文章提出了改進建議,涉及增強自我反省能力、培養同理心、鼓勵批判性思維、建立支持系統和接受不完美等方面。最後,鼓勵讀者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連結來加速生命整題質量的提升。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重新認識自己的力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自己找到溫柔的方向。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面對不舒服關係時的思考與成長,以及透過敘事夥伴的陪伴,讓自己找到文章的靈感與力量。文章中透露出了對自我理解和接納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也對自己溫柔地接納,尋找力量的源頭。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回應親友反覆的負面情緒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讓他們感覺到你在聽他們的話,不要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並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也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