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晤談中卡住,感到無法傾聽、回應,甚至生出煩躁感嗎?
你不是唯一一個,這種狀態,每個助人者都會遇到。
新手、老手都不例外——
差別在於,老手知道如何讓自己「回來」
如果你曾在晤談中,感覺到自己:
那麼,你可能正在經歷「阻礙性的自我覺察」,即在晤談過程感到自己是被批評的、無能的、焦慮的、卡住的、無法傾聽和同理的,或者是你發現自己正在玩弄一枝筆、身體過於僵硬或屏住呼吸等等 (Clare E.Hill, 2021)
那該怎麼像老手一樣,能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慌亂呢 ?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阻礙性的自我覺察」是怎麼發生的?
阻礙性的自我覺察(Interfering Self-Awareness) 是指助人者在與來談者互動時,過度專注於自己的內在狀態,導致無法順暢地陪伴對方,甚至影響專業判斷與回應能力。這種現象不論新手老手都會發生,差別在於新手助人者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而感到更加慌亂,而身陷其中。當助人者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自己」身上,便可能會出現:
🔹 過度批判自己:「我這樣回應對嗎?」、「我應該更有幫助才行!」
🔹 情緒干擾:助人者因來談者的故事觸發個人經驗,而感到焦慮、不安、憤怒或無聊
🔹 思緒飄移:開始想著下一句該說什麼,而無法真正聆聽來談者的話語與情緒。
🔹 行為變得僵硬或不自然:例如過於照本宣科、急於提供建議,或過度專注於自己的表現,而忽略來談者的真實需求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最直覺的反應可能是:「不行,我不能這樣!」
但越是抗拒,內在的聲音就越大,
最後變成一種無形的「內在拉扯」,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專心陪伴來談者
事實是,我們需要先覺察這些阻礙性因素從何而來
這種阻礙性的自我覺察,通常來自於內在壓力或未處理的個人議題,例如:
這些都是讓我們在晤談中無法專注的因素,也是為什麼所謂的助人者都需要「督導、和自己的治療師」幫助自己走過在晤談中被勾起的塵封記憶、或看見未覺察的自己。但是這些都是後話了,究竟在晤談的當下,要怎麼回到現場,好好與來談者同在呢?
其實,真正突破點在於 —— 先溫柔地接住自己。
只有當我們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我們才有空間也幫助來談者接納他自己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卡住,試著 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
讓自己回到當下,而不是困在「我應該怎樣」的焦慮裡
-
身體的緊繃,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在壓力。試著掃描一下自己——你的肩膀是不是聳起來了?你的下巴是不是緊咬著?放鬆它,讓自己回到更開放的狀態
-
你不是機器,助人者也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試著在心裡對自己說:
「我現在卡住了,沒關係,這是正常的。」
「我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真實。」
允許自己的當下狀態,才能真正釋放壓力
-
如果你真的需要喘口氣,可以對來談者說:
「嗯嗯,我想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這不代表你不專業,反而能讓對話更真誠、更有深度。
來訪者或許也會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知道「原來我的問題,心理師也需要想一下」、「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很困擾」等等,覺得你真誠的反應讓他感到被理解。
-
如果你發現自己腦中開始跑各種雜念,
試著把注意力放回來談者的話語,可以問:
「剛剛說到這裡,你的感受是?」
「聽起來,這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
讓來談者的敘述,幫助你重新進入對話流
卡關的時刻,並不代表你不適合當助人者,
反而是一次次的機會,讓你練習如何「與自己共處」
記住:你越能溫柔地接住自己,你的陪伴就會越有力量。
所謂的諮商關係,終究會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無法真實地接納自己的無能、焦慮、或憤怒;
我們就無法教會我們的來談者也溫柔接住連自己也不喜歡的那一面!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在晤談中找回流動感!
關注 MeetYourself_陪你癒見你自己,獲取更多有關心理健康的資訊喔!
我是曉曦,陪你走過黑暗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