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比起時間管理,你更需要的是管理自己──《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重點

1.唯有在管理好自己的專注力與精力,時間管理才會有意義。

2.練習一次只做一件事,鍛鍊專注力肌肉,才能在處理事情時更加沉著與有條理。

3.如果現在不養成運動與睡眠的習慣,我們所犧牲掉的時間,會在未來不斷反嗜我們的生產力。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與充斥在身邊的誘惑,我們疲於將更多的待辦事項放入一天的行程中,卻常常一個也做不好。另外,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上班與下班的界線日漸模糊。於是,我們期待有掌控時間的能力,將每分每秒好好運用,在學業或工作上獲得成就。時間管理儼然成為「很會利用時間做事情」的代名詞。
然而,在幾個月前,我想到一個有點哲學的問題: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很幸運地,當我翻開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Accomplishing More by Managing Your Time, Attention and Energy),算是解答了我一部份的疑惑。書中指出,
唯有在你了解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並且決定你想要完成的任務之後,時間管理才會變得重要。(頁119)
另外,我們沒有辦法「管理時間」,因為時間滴答地走,完全不受我們控制;但我們可以管理自己工作的時間,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去創造價值。
這就是本書有趣的地方。要做好時間管理,不是要學管理時間的技巧,而是將專注力與精力放在對的地方,創造最大效益
換言之,唯有在管理好自己的專注力與精力,時間管理才會有意義。
作者Chris Bailey花了一整年身體力行、研讀各種文獻,只為了研究如何提升生產力,他甚至被TED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不會覺得他是一位成功勵志大師,反而用親近、幽默的口吻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並邀請我們去挑戰可以提升生產力的行動。
書中的每章最後,都附上一個挑戰,讀者可以挑自己需要或有興趣的來執行。我就本書整理了三個很棒的觀念,分享給大家。

一、生產力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多少

首先,生產力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多少。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個經驗,你一整天下來做了很多事情,但到頭來卻很空虛。我們常用「忙碌程度」來定義自己的生產力,以至於產生一個「很有效率」的錯覺。畢竟,如果不說服自己真的有做些什麼事,那我花的這些時間的意義是什麼?然而,你可能忙了一整天,真正重要的事情卻沒做完。
倘若忙碌沒帶給你任何成就,它就不等於效率。(頁124)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縮減工作時數,規定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如果要花兩個小時準備一個簡報,就限制自己只能做一個小時。時間的有限,可以有效發揮投入的專注力與精力。這項技巧要搭配的是,在自己的「生理黃金時段」做重要的事。將你白天精神最好的時段「分別為聖」,去執行最需要耗腦力的工作,才有辦法事半功倍。
說到底,你能夠完成更多的工作,不是因為你的時間很多,而是你有辦法管理好自己的狀態。

二、培養專注力肌肉: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二,培養專注力肌肉。根據研究,多數人在工作,只有53%的時間是處在專注狀態。另外,我們在工作時平均每11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但恢復專注需再花25分鐘。除此之外,長期被外界刺激干擾,會造成大腦的記憶力受損,進而使工作效能變差。
在24小時不斷掛在線上、訊息不斷跳出的時代,我們該怎麼培養專注力呢?
與其鍛鍊意志力(沒有用,你知道的),不如試著遠離影響源。例如,關掉手機所有APP的通知,或直接把它放到你看不見的地方,尤其在「生理黃金時段」更需要如此。畢竟,25分鐘的時間非常寶貴。
另外,練習一次只做一件事。不只是工作,甚至是吃飯、聊天、滑手機、看書、追劇,都試著讓自己在那段時間只做那件事(無論時間多長)。這樣的訓練看似微小,但卻無形在鍛鍊專注力肌肉,在處理事情時得以更加沉著與有條理。

三、增強精力:改變運動與睡眠的習慣

第三,增強精力。人的身體就像電池,除了要好好充電外,更要成為有續航力的電池。很多時候,不是自己的能力差、專注力不足,而是沒有足夠的體力與精神去完成認知需求高的任務。
作者指出,我們要學習好好運動跟好好睡覺。我們都知道,運動的好處非常多,包括緩解壓力、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提振心情;我們也知道,睡眠不足造成的後果是多麼可怕:更常犯錯、心情更不好。
我們會習慣犧牲睡眠與運動的時間,來完成還沒完成的事情,但這只會造成明天效率更差的惡性循環。短期來看,你可以多做三十分鐘而完成更多的工作,犧牲的卻是隔天的體力;但長期來看,若將這三十分鐘投資在運動或睡眠上,你所獲得的生產力卻遠遠超過三十分鐘
當然,知易行難,我們都需要建立習慣,從微小的事情來累積(延伸閱讀:你就是你的習慣──從《原子習慣》談身分認同與行為改變)。例如,從每天走路10分鐘,或執行一個小小的睡前儀式開始。
關鍵是,如果現在不累積,我們所犧牲掉的時間,會在未來不斷反嗜我們的生產力。

結語:比起時間管理,你更需要的是管理好自己

若要我用一句話總結本書,那就是:比起時間管理,你更需要的是管理好自己。時間終究無法被管理,但我們可以決定怎麼生活,有紀律地去培養專注力與精力。或許,我們都該捫心自問,是否常被時間追著跑,而「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熱情與理想?
我們都習慣把「太忙」當成藉口,或是把問題外部化成工作性質或主管的問題。然而,在抱怨之前,我們可以試著往後退一步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模式,並思考如何突破被時間綁住的痛苦。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不是最終解答,但它給了我們一個看待時間管理的新觀點,值得我們去閱讀。

Previous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