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的上半年參與了「企業內部講師基礎訓練班」的課程,非常幸運能夠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課程結束後,同學主動發起了一個名為「講師班練功團」的活動,希望打造一個平台,讓同學可以擔任講師進行教學、其他同學則可以給予回饋,不但延續上課時的熱忱,也能實踐所學,在實際授課中成長。
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平台,增加實戰經驗,並嘗試不同類型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因此這次以「從姓名窺探十年大運」為主題,希望能夠讓同學初步認識姓名學中的「十長生」方法,並且達到能夠實作、為自己周邊的親朋好友試算十年大運的程度。也很感謝同學們非常積極地參與我的分享,給予我大量的回饋和建議。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教案設計以及所收到優、缺點建議,並忠實記錄這些回饋對我的啟發,希望能夠督促自己成為一個分享所學與所愛的講師。
因為是利用旅遊行程的空檔規劃的,手邊只有筆記本和紙,因此以「便利貼」方式自由聯想,並把便利貼的發想成果套進5W1H的框架中,確認是否有所遺漏後再拆分為3大部份:
比較特別的是,我當時在規劃時,並沒有把十長生的具體內容,也就是十年大運中每一年的詳細解釋,放在what裡面,而是放進how裡面去做解釋,也為後續教學造成一些隱患。
而關於課程的收尾,考量到可能會有些同學實作之後,算出來是相對不好的結果,因此再加上「知命、改命、造命」以及《也許你該跟未來學家談談:一堂前所未見的人生規畫課,所有問題你都可以問 》中「鑄造未來」的概念,希望能夠鼓勵大家,讓大家可以開開心心的來、快快樂樂的回家。
最後預留課後1個小時的時間,為有算出相對較低潮的同學進行更詳細的個算。事後也有收到一些同學的回饋,很慶幸自己有多安排這一段時間。
總整同學們寫給我的回饋單,我在「重點提示與師生互動」獲得同學們較高的評價,稱讚我以一種「超級會鼓勵人」的方式關照學員狀況、即時解決大家的問題並能用正向的角度詮釋結果。其次,是「臺風和口語表達」,被提到的關鍵字有:熱情、笑容和清晰的聲音。最後則是「教案和簡報設計」,這方面較偏重在設計上的顏色搭配、重點標示與美感都有一定的程度。
在「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同學提到了可以調整課程架構,先介紹10年大運是什麼讓同學產生好奇之後再來實際操作,而且特定步驟的理解較困難,需要更多的範例與更詳盡的說明。另外也有同學建議,可以在一開始介紹自己的背景與分享主題的關聯性。
在「教案與簡報設計」方面,可以增加更多讓大家更容易實際操作的圖表說明,或製作講義,方便直接填空與計算。另外由於現在簡報的顏色較淡,不太適合長時間閱讀,可以再增加簡報的色調豐富度。最後則是在「臨機應變和時間掌握」方面需要更精準,要能夠確保課程在預定的時間範圍內進行,也要讓每位學員都能充分參與,而不會感到受到時間的限制。
一開始,我對於自己是否有資格講授這個主題抱有疑慮。儘管我已經學習了姓名學三年並持續服務,但我總感到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還不夠充分。這種不確定感讓我在是否要自我介紹時感到疑慮,很害怕自己沒有資格站在這個講台上。也因此我對於同學要不要實作也是採取相對消極的態度,甚至非常不負責任的說出「要不要做隨便」這樣的很負面話語。很謝謝同學們直接提出了這個議題,讓我能夠直面這樣的自我懷疑。我也意識到,激勵學員去實作是我的責任,不應該轉嫁給學員是否本身就對主題有興趣,而由我點燃學員的熱情,讓他們明白這個主題對自己的幫助。
在簡報的設計和結構方面,我使用了5W1H的方法來結構簡報,卻把十長生的內容,也就是本次分享的重點,放在最後的「how」。這導致簡報結構頭重腳輕,學員們在精神最好的時候卻被我講完了「what」和「why」,卻還不知道實質內容。此外,我沒有將十長生的完整解釋放在簡報中,而是消化過後的四階段版本,因為我擔心同學的吸收狀況不好,但這可能讓一些求知慾旺盛的同學感到失望。
雖然我以前已經有一些演講還有內部分享的經驗,但這確實是我第1次講課時需要同學同步實作。透過這次的實戰,很明顯發現我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
在課程設計和執行方面,我將步驟解析、案例分享和練習實作三者混合在一起,導致同學在執行時感到困惑,而操作步驟未更仔細的劃分也加劇了同學們的疑惑,同學們可能會在手忙腳亂操作時,就聽到下一段的內容解釋,不但使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效果,也衍生出超時問題。
同時,如果是以收費課程的標準來看的話,應該要有講義輔助同學快速上手,學習效果會更好,也可以讓學員在課後更好複習與實作。
這一次的授課經驗讓我反思,我在準備課程時,並沒有意識到要去激發學員的熱情、讓學員在專注力最好的時候就激發出學習的渴望。下一次,我會更注重引導學員理解我想分享的價值、對於他們個人的幫助,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實作與應用後再開始實作。同時,我也發現我還不適應現場同步實作課程的步調,因此希望在未來能夠持續挑戰更多需要實際操作的課程,擴充我教學的方式。
隨著大大小小的教學經驗積累,每一次同學們的回饋讓我深深感到幫助他人的滿足感,儘管我有時對自己的能力還有所疑慮,但這種助人的快樂驅使我繼續挑戰。我也希望能夠將我將本次的教學內容開發為付費課程,除了幫助更多人之外,也能挑戰自己的能力和面對市場需求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