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相處,你能要求的只有你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人際相處,你能要求的只有你自己〉2024-09-02

 

  人們常說「人與人相處是互相的」。在此基礎上,一種好的提醒自己的方式是負面表述,譬如說「你自己對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要求別人做到」或者「你不希望別人怎麼對自己,就不要怎麼對別人」。雖然老生常談,但這些都是有實踐意義的提醒,幫助自己在閱讀他人行為時,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然而,正面表述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可能引發無形的相處壓力。「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就要先怎麼對別人」的想法固然不算錯,可是當我們自己用我們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待別人時,別人不見得就會回過來用一樣的方式對你。

 

  一方面,你覺得好的方式別人不見得覺得好,譬如某些自認為「癡情」的行為,可能對對方而言是令人害怕的騷擾。即便是雙方有共識或社會有共識的好的行為,那也可能只是「其中一種做事方式」,而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要按照那樣的價值觀行事。

 

  另一方面,如果在做「好的行為」時心中隱約想著對方要用相同的方式「回報」你,那個相處就會變質。也許你做的當下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但每當對方用和你的期待不同的方式對你時,你可能就會感到不悅。尤其,很多人會希望對方「自發地」做那些你希望他做的事情,但這往往只是讓所有人更不愉快而已。

 

 

  你會覺得不平衡,覺得「為什麼只有我那麼努力」、「為什麼你不能一樣尊重我」。情況也許就像前面說的,每個人心目中的「好」不一樣;但也有可能對另一個人而言,做那些「好」的事情太費力,她不想那麼費力,而且她也從來沒有要求你那麼費力。你不能平常都說自己是不求回報的,但在某一刻把所有的帳翻出來,這可能會看起來像是一種卑鄙的情緒勒索,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地想要這麼做。

 

  我不認為這種思考方式有可能完全被克服,因為我們永遠會想要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待自己覺得值得的人,且永遠會對他人的回應有所期待。但他人永遠不可能完全符合你心目中最適合的方式,永遠存在著一絲超越你想像,讓你詫異於人與人思考方式之落差的時候。在那些時候你就是只能自己去面對,自己去克服。自己去找到與人共處的平衡點,以便留在社會之中。

 

  「照顧到他人的感受」這一點尤其需要極高的平衡能力,因為最好的「照顧到他人感受」包含了不讓他人感受到你正在照顧他的感受。也因此,它是更加隱密且不求回報的。懂得「照顧他人感受」的人使得他人能夠感受到陪伴,自己卻往往陷入孤獨。

 

  「為什麼別人沒有像我考慮別人感受那樣考慮我的感受呢?」有時我們會這樣想。在這些最敏感於他人感受的人身上,這種念頭的確有一部分客觀基礎,但其實也不完全公允。因為當我們思考「我考慮別人感受」時,我們有能力計算自己每一次考慮別人感受、有所退讓或隱忍的情況。但別人在退讓、別人在隱忍、別人認真考慮你的感受好讓你不覺得他在特別顧慮你的感受時,你也不會知道。

 

 

  所以,稍微停止那種不平衡的心情一下吧。如果有溝通的機會,等大家心情都平復下來後,說一說你當時難過的感受;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試著去理解「那一刻」世界的模樣,沒有人有辦法在已經被固定下來的「那一刻」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個你認為沒有考慮你的人已經做了她在那一刻所能做的最大程度考慮,即便那個「最大」對你而言還是太少,但在此之外的一切要求都超越了當時的實際狀況。

 

  也許你會認為,若在那裡的人是你,你可以做得更好,但那終究不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只有現在的你,你可以放下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放下對他人行為不切實際的期待,用更平和和舒適的情緒填補你自己。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那個比我們都認識自己情緒的孩子〉

〈我們必然無知,所以需要溝通再溝通〉

〈「魔族是不可溝通的」〉

〈古老的合作主義王國〉

〈「好好說話」與對更好社會的想像力:關於苗博雅與統神的對談〉

avatar-img
84會員
736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確不能排除有些人多才多藝,既會教數學又會教美術和健康護理。但根據該校學生的說法,在開學日第一天的「美術課」,數學老師就已經拿著數學教材走進教師,開始上數學課了。這倒是為老師們省下了未來「借課」的麻煩,我授權給我自己使用這堂課,而且還不需要400萬元授權金。
  店長貝蒂購買了大量五顏六色的鬥魚,並想出了一個把鬥魚擺放變成遊戲的辦法。作為「貝蒂寵物店」的新店員,你必須把鬥魚排列成3x3的展示架,並且用相同顏色的鬥魚擺放出顧客喜歡的特定圖案來吸引他們的目光。此外,顧客也喜歡看到展示中有大量相同顏色的魚。同一展示架中相同顏色的魚越多,鬥魚的銷量就越好!
  史瓦茲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7月份時做出了「平台編輯全受憲法保障」的裁決,該裁決認為平台的演算法可以反映「編輯判斷」,讓平台以他們自己想要的方式編輯第三方的言論,而這是政府不得任意干預的。按照這個裁決的邏輯,當TikTok推薦那些危險的挑戰給用戶時,他們已經在發表他們的第一方言論了。
  極少發生的特殊案例,往往會在新聞媒體的渲染下被過度放大,使得人們對身心障礙者(尤其是智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有更多偏頗的負面刻板印象。即便服務對象的狀況在慢慢改善,只要負面新聞一出現,往往就會有鄰居提出建議,「詢問」能不能將障礙者轉移到機構,來避免他們繼續出現在自己每天生活的社區之中。
  如果你只是要做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飲食控制,那或許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撐過去」。但如果你是希望「從今以後」活得更健康,是希望能夠長期維持一項健康計畫,那「一個月裡面只有一天能得到『獎勵』,其他29天都只能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長遠的做法。
  然而,只要有機會蹭一下網紅的流量,就會有無數媒體蜂擁去寫。他們並不關心「撲克產業」是死是活,也不在乎「撲克競技」為了推動合法化經歷了哪些努力、未來能否繼續走下去。反正桌上有牌、有籌碼,看起來就是賭博,只要加個「疑似」,就可以盡情搧風點火。對於那些不在乎真相和新聞道德的媒體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確不能排除有些人多才多藝,既會教數學又會教美術和健康護理。但根據該校學生的說法,在開學日第一天的「美術課」,數學老師就已經拿著數學教材走進教師,開始上數學課了。這倒是為老師們省下了未來「借課」的麻煩,我授權給我自己使用這堂課,而且還不需要400萬元授權金。
  店長貝蒂購買了大量五顏六色的鬥魚,並想出了一個把鬥魚擺放變成遊戲的辦法。作為「貝蒂寵物店」的新店員,你必須把鬥魚排列成3x3的展示架,並且用相同顏色的鬥魚擺放出顧客喜歡的特定圖案來吸引他們的目光。此外,顧客也喜歡看到展示中有大量相同顏色的魚。同一展示架中相同顏色的魚越多,鬥魚的銷量就越好!
  史瓦茲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7月份時做出了「平台編輯全受憲法保障」的裁決,該裁決認為平台的演算法可以反映「編輯判斷」,讓平台以他們自己想要的方式編輯第三方的言論,而這是政府不得任意干預的。按照這個裁決的邏輯,當TikTok推薦那些危險的挑戰給用戶時,他們已經在發表他們的第一方言論了。
  極少發生的特殊案例,往往會在新聞媒體的渲染下被過度放大,使得人們對身心障礙者(尤其是智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有更多偏頗的負面刻板印象。即便服務對象的狀況在慢慢改善,只要負面新聞一出現,往往就會有鄰居提出建議,「詢問」能不能將障礙者轉移到機構,來避免他們繼續出現在自己每天生活的社區之中。
  如果你只是要做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飲食控制,那或許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撐過去」。但如果你是希望「從今以後」活得更健康,是希望能夠長期維持一項健康計畫,那「一個月裡面只有一天能得到『獎勵』,其他29天都只能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長遠的做法。
  然而,只要有機會蹭一下網紅的流量,就會有無數媒體蜂擁去寫。他們並不關心「撲克產業」是死是活,也不在乎「撲克競技」為了推動合法化經歷了哪些努力、未來能否繼續走下去。反正桌上有牌、有籌碼,看起來就是賭博,只要加個「疑似」,就可以盡情搧風點火。對於那些不在乎真相和新聞道德的媒體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暑假住在宿舍,剛好也有朋友J暑假留在學校,約好住在同一間,我想大概是距離帶來的濾鏡破碎,很多問題接踵而來。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早已出現過,我們並不是暑假才成為室友,在上一個學期才在朋友的身分上又加了一層室友的身分。真正住在一起之後才更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有些人只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室友。對於我而言
非指控制或是去阻止別人的言行之意。 我們無法去讓別人照我們的意願行使,能夠被尊重,是來自於對方本身的意願,不是感到不被尊重就要起情緒,是見事觀局看清楚對方言行整個一連串背後的脈絡。 我們都有權利表明我們想要怎麼樣被別人對待,但別人有無意願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我們做的是預告別人自己希望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有段時間都快要迷失自己,作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太久,壓力很大。 這個時期的我,是最在乎友情的時候。有段時間都會對自己感到生氣,為什麼總是希望自己重心放在家人身上,卻一直沒辦法。 因為好不容易交到朋友,那就像你落海好不容易抓到一根浮木,你不敢放手。你怕你放手就一無所有了。實際上朋友很重要,但不是一切。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一對感情深厚的16歲閨蜜好友堇與季代,相約一起從青森鄉下遠道前往京都,立志一同成為舞伎,不過領悟力較差的季代始終跟不上老師的教授進度,在即將被迫離開屋形(也就是藝伎們居住的「家」)之前,意外被大家發覺有料理的潛能,於是留下來,一同與姊妹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人類的感覺、直覺和價值觀是多樣且個體差異性很大的。以下是 一些常見的感覺、直覺和價值觀: 感覺(Sensing): 安全感:對於周遭環境和關係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舒適感:對於舒適的環境、身體感受和情緒感受的偏好。 直覺(Intuition): 直覺感知:對於隱含信息和可能性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 未來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人際關係我覺得挺像買股票的 有時候只是個衝勁 有時候已經...
Thumbnail
<p>今天的中國,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談論六四;問問年輕一代,有不少人連六四是怎麼回事都不清楚。27年了,中國官方不允許任何與六四有關的討論公開進行,更不允許與六四相關的真相出現在公眾場合;但重點是,也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公開為六四說話,再加上27年也確實是個漫長的時間──因此,說中國人已經淡忘六四,似乎順理成章。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仔細地分析一下。</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暑假住在宿舍,剛好也有朋友J暑假留在學校,約好住在同一間,我想大概是距離帶來的濾鏡破碎,很多問題接踵而來。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早已出現過,我們並不是暑假才成為室友,在上一個學期才在朋友的身分上又加了一層室友的身分。真正住在一起之後才更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有些人只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室友。對於我而言
非指控制或是去阻止別人的言行之意。 我們無法去讓別人照我們的意願行使,能夠被尊重,是來自於對方本身的意願,不是感到不被尊重就要起情緒,是見事觀局看清楚對方言行整個一連串背後的脈絡。 我們都有權利表明我們想要怎麼樣被別人對待,但別人有無意願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我們做的是預告別人自己希望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有段時間都快要迷失自己,作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太久,壓力很大。 這個時期的我,是最在乎友情的時候。有段時間都會對自己感到生氣,為什麼總是希望自己重心放在家人身上,卻一直沒辦法。 因為好不容易交到朋友,那就像你落海好不容易抓到一根浮木,你不敢放手。你怕你放手就一無所有了。實際上朋友很重要,但不是一切。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一對感情深厚的16歲閨蜜好友堇與季代,相約一起從青森鄉下遠道前往京都,立志一同成為舞伎,不過領悟力較差的季代始終跟不上老師的教授進度,在即將被迫離開屋形(也就是藝伎們居住的「家」)之前,意外被大家發覺有料理的潛能,於是留下來,一同與姊妹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人類的感覺、直覺和價值觀是多樣且個體差異性很大的。以下是 一些常見的感覺、直覺和價值觀: 感覺(Sensing): 安全感:對於周遭環境和關係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舒適感:對於舒適的環境、身體感受和情緒感受的偏好。 直覺(Intuition): 直覺感知:對於隱含信息和可能性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 未來
Thumbnail
親愛的,關於人際關係,我第一個建議反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穩定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當感覺到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時,整理自己與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先感覺到安全與穩定,反而是在人際關係上最需要的。 向內轉還包括探索自己,包括自己會因為什麼樣的語詞而生氣,會因為什麼樣的壓力而情緒飲食,探索自
Thumbnail
人際關係我覺得挺像買股票的 有時候只是個衝勁 有時候已經...
Thumbnail
<p>今天的中國,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談論六四;問問年輕一代,有不少人連六四是怎麼回事都不清楚。27年了,中國官方不允許任何與六四有關的討論公開進行,更不允許與六四相關的真相出現在公眾場合;但重點是,也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公開為六四說話,再加上27年也確實是個漫長的時間──因此,說中國人已經淡忘六四,似乎順理成章。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仔細地分析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