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部門,在台灣職場中似乎總有種「虛假繁榮」的味道。聽起來像是企業運作的關鍵角色,實際上卻常常淪為庶務性的存在。作為一名從業近十年的HR,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貶低這個職業,而是給那些考慮進入人資領域的新人一個提醒:三思而後行,因為這條職涯路可能比你想像中要窄、要緩慢。
在大多數台灣公司中,人資的主要工作多數圍繞在招募、績效管理、薪資核算等事務性工作上。這些工作看起來很重要,但在當今的科技與AI快速發展下,其實並不難被取代。招聘平台、薪資自動化系統、數據分析工具,已經讓人資的日常工作變得更加流程化與標準化。
更諷刺的是,人資自己也常說:「找人不只是我們的責任,部門主管也應該負起一部分責任。」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合作,實際上卻在無形中弱化了自身的價值。當企業發現主管能自行完成部分人資功能時,人資的存在就顯得更加邊緣化。
必須承認,相較於企業中的其他部門,人資從業者的學歷普遍較高,這也使得他們在起薪方面表現不錯(至少比較有規模的公司是這樣),甚至可以達到公司內的中上水準。然而,問題在於人資的職涯成長幅度極低,薪資提升速度遠遜於其他專業性較強的職位。
原因很簡單:多數人資的核心工作偏向管理和執行,對企業的直接營收貢獻有限。當你的價值無法體現在營收數據上時,無論學歷多高,最終都會面臨職涯的「天花板」。
理想中的人資,應該是組織的「策略夥伴」——塑造企業文化、推動組織變革、提升人員競爭力。然而,現實中多數人資的角色,卻停留在「庶務型執行者」的階段,讓整個部門顯得像是一個「假裝工作」的存在。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資從業者本身的思維往往過於僵化,缺乏靈活應對與創新能力。當我們過於依賴既有的管理工具和流程,而不是專注於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時,人資的角色就容易被邊緣化。
如果你正考慮進入人資領域,請認真思考以下現實:
對於有志於長期從事人資的人來說,建議你從一開始就做好「突破舒適圈」的準備,並尋找能讓自己真正成長的切入點。
雖然挑戰重重,但人資的價值並非無法重塑。以下是幾個建議:
如果人資部門不改變現狀,只會在組織中越來越邊緣化,最終淪為企業「可有可無」的存在。對於想從事人資工作的新人,更需要認清這份職業的現實,做好心理準備。別讓自己的職涯陷入緩慢成長的困境,更不要活成一個無法突破的「備胎」。
最後,無論你是否選擇人資作為職涯方向,都要記住:職業選擇是一場馬拉松,選擇一條能真正發揮價值的路,才能讓你在這場競賽中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