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早起的魔法時間(Morning Magic Time)
代表人物:Robin Sharma(《5AM Club》)
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用「20-20-20」原則:
🚀20 分鐘運動🚀20 分鐘反思(寫日記、冥想)
🚀20 分鐘學習(閱讀、聽 podcast)
---
🧠 02. 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代表人物:Francesco Cirillo
每 25 分鐘專注工作 + 5 分鐘休息,一個循環稱為一個番茄鐘。完成四個番茄鐘後,休息 15~30 分鐘。
---
📅 03. Eisenhower 矩陣法(要事第一)
代表人物:美國總統 Dwight D. Eisenhower
將工作分為四象限,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與「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刪除「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
🔥 04. 單一目標法(One Thing)
代表人物:Gary Keller(《The ONE Thing》)
每天只專注完成一個「最有影響力」的任務,確保產出最大成果。
---
🗓 05. 時間區塊(Time Blocking)
代表人物:Elon Musk、Cal Newport
將整天分成不同區塊,為不同任務(會議、寫作、運動)劃定時間,不讓事情隨意侵入。
---
✍️ 06. MIT 原則(Most Important Task)
代表人物:Leo Babauta(Zen Habits)
每天只設定 1~3 個「今天完成就夠了」的關鍵任務。
---
📉 07. 記錄時間,找出黑洞
代表人物:Laura Vanderkam(《168 小時》)
記錄每 15 分鐘的活動,分析哪些時間花費在低價值行為(如滑手機、碎片社交)。
---
🧹 08. 拒絕三小時會議(Meeting Hygiene)
代表人物:Jeff Bezos、Jason Fried(Basecamp)
🚀不該用會議解決的事,就用文件、Slack 溝通
🚀開會前要有明確議程與決策目的
🚀會議控制在 30 分鐘內
---
⏳ 09. Deadline 倒逼法
代表人物:Parkinson’s Law
工作會延長到你賦予它的時間。提早設定壓縮時間,會提高專注效率。
---
🔁 10. 固定儀式節奏(Routine Rituals)
代表人物:Tim Ferriss(《4 小時工作週》)
每天用固定流程開啟與結束工作,例如:早上 check email、下午進深度工作、晚上回顧。
---
📵 11. 數位排毒時段(Digital Detox)
代表人物:Cal Newport(《Deep Work》)
每天劃定不碰手機、社群的「深度專注時段」,養成腦袋的耐力與注意力。
---
🛑 12. 刪除非必要任務(Not-To-Do List)
代表人物:Warren Buffett
列出你堅決不做的事情,比 To-Do List 更重要。
---
🧳 13. 隔週工作制(Alternating Week)
代表人物:Basecamp 公司
一週安排會議與協作,一週專注個人深度工作,不讓兩者互相干擾。
---
✈️ 14. 每日安排 5 分鐘反省會議(Daily Review)
代表人物:Tony Robbins、黃仁勳
每天結束前檢討:
🚀今天哪裡做得好?
🚀明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
⏰ 15. 運用 90 分鐘自然節律(Ultradian Rhythm)
心理學理論:身體 90 分鐘自然專注與疲勞周期
每段專注期後,應安排短暫休息或伸展,提升長時段表現。
---
🌊 16. 能量優化而非時間最大化
代表人物:Tony Schwartz(The Energy Project)
管理時間不如管理能量:重視飲食、運動、睡眠與情緒的狀態。
---
🧩 17. GTD 方法(Getting Things Done)
代表人物:David Allen
將任務寫下、分類、整理、行動、回顧,解放腦袋的壓力與記憶負擔。
---
💬 18. 二分鐘原則(Two-Minute Rule)
GTD 衍生技巧:任何能兩分鐘內完成的事,立刻做,不要拖。
---
🎯 19. OKR 設定法(Objectives & Key Results)
代表人物:Google、Intel
不只管理時間,也管理目標,避免「忙但不重要」的任務充斥一天。
---
🌈 20. 彈性工作時間(Flexible Scheduling)
代表人物:37signals 團隊、Zapier
設計屬於自己的最佳工作時段,提倡「效率 > 工時」。
---
🏝 21. 週五預留無會議時段(Focus Friday)
很多企業會將週五下午列為無會議時段,用於創作、整理與反思。
---
🐸 22. 吞青蛙法則(Eat That Frog)
代表人物:Brian Tracy
把最討厭、最重要的任務當作第一件事完成,避免拖延。
---
🔒 23. Flow 工作空間設計
打造無干擾空間,如:
🚀關手機
🚀使用「Noisli」、「Brain.fm」等專注音樂工具
🚀替自己準備一杯水,關燈或戴耳機
---
📚 24. 將學習融入生活碎片時間
通勤、等待時聽 podcast、語音書(如 Blinkist),轉換碎片為輸入時間。
---
📦 25. 任務批次處理法(Batching)
將相同性質任務(如回 email、開會、寫文案)集中處理,降低轉換成本。
---
🔄 26. 自動化重複任務
如:設定報表自動寄送、用 Notion 模板處理例行工作、Zapier 串接工具。
---
✉️ 27. Email 時間定時處理法
限制一天只開信箱 2~3 次,避免 email 成為時間黑洞。
---
🗺 28. 每週規劃會議(Weekly Planning)
代表人物:Marie Forleo、Julie Zhuo(前 Facebook 高層)
每週日安排:
🚀本週三大目標
🚀哪些時間留白?
🚀哪些任務可委託?
---
🔍 29. 時間審計(月度回顧)
每月檢視時間花在哪、是否偏離核心價值,決定要調整、刪減、深化哪些習慣。
---
🔕 30. 通知總關閉法(Notification Cleanse)
所有 app 關閉通知,避免微分心。
---
🏃 31. 別當「即時回應型」員工
代表人物:Jason Fried(《Rework》)
不要把別人的緊急變成你的重要,每件事都即時處理,只會讓你分身乏術。
---
🧭 32. 先安排人生大事,再安排工作(Life First Planning)
代表人物:Michael Hyatt
先安排「家庭活動」、「運動」、「旅行」後,才安排工作,生活不再被工作壓縮。
---
💥 33. 90 天計畫(Quarterly Sprint)
代表人物:Google、亞馬遜團隊常見做法
每季訂定重點成果與時程,避免月計畫被日常瑣事沖淡。
---
🔄 34. 切換成本意識(Task Switching Cost)
心理學研究指出,每次任務切換平均浪費 23 分鐘。避免頻繁中斷,改採「深度專注區」。
---
📖 35. 閱讀過濾器法
每天不一定讀完一本書,先閱讀書評、導讀、章節重點,決定要不要深入。
---
📌 36. 用行事曆「排生活,而非只排會議」
吃飯、運動、陪小孩、放空也要進行事曆,提醒自己:人生不是只為工作存在。
---
🗂 37. 日計劃用 3-3-3 法則
每天排 3 件大事、3 件小事、3 件個人生活相關的任務(如買菜、健身、打給媽媽)。
---
🧠 38. 行為改變從「習慣堆疊」開始(Habit Stacking)
代表人物:James Clear(《原子習慣》)
將新任務與既有習慣串聯,如「泡咖啡時寫下今日三大任務」,輕鬆養成新行為。
---
💌 39. 一週一封「給自己的 CEO 信」
代表人物:Ali Abdaal(生產力 YouTuber)
用筆記或 email 給自己每週一次總結:
🚀做了什麼?
🚀學到了什麼?
🚀下週該改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