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歲那年,我愉快地拎起行李踏入某大學校園,進入設計相關科系就讀。跟我一起搬行李的父母則是憂心忡忡。
家姐是真真正正設計學系科班畢業,然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她追求設計之路,為她在父母「唯有公務員高」的信仰中,殺出一條「我命由我」的道路。對那時的我來說,「學設計」等於自由。然而,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愛不愛設計,我只知道,我總是從敲鍵盤中獲得療癒。
從設計師職位中找到溝通之樂
大四時我憑藉手腳快又耐操的工夫,將原本維持二個月的暑期實習設計師,順利延長到大四一整年的半工半讀,最後一畢業就在廣告公司就業,當別人還在找工作時我已經在領薪水。可我的設計天賦不高,重點是對設計沒有愛。然而一年半的實習生涯裡,我卻發現自己非常喜歡跟人討論「你想要什麼」,並且在每次做稿的過程中,我忍不住想,「如果文案這樣改會不會比較好?」「這個稿該怎麼賣給客戶,比較好賣?」「客戶的 TA 既然是 OO 的話,那應該用什麼切角來規劃?」當我思考的越多,我就越明白,設計師不是我想要的職涯。同樣的,當我越主動幫 AE 前輩們寫企劃想文案,他們也成為我轉職的推手,更是我一生的好友。
後來我向公司毛遂自薦,在當時主管以及所有合作過的前輩力挺下,轉換跑道成為業務執行(AE),一路向上從 AE 做到 AD,現就任軟體公司執行副總。
社群活動觸發外文熱情
當我還在廣告業界時,幾間獨立公司很喜歡舉辦國際化工作坊,類似軟體界的「Hackthon」。略有外文基礎的我也數次參加,從一開始是學員,後來開始擔任活動義工。在某次聽大師的演講中,我拜見了專業口譯如何流暢地轉譯大師們的話語,到所有會眾都能理解的表述。我不只拜服專業口譯的技巧上,更為口譯能成為交流橋樑的價值而感到嚮往。
於是,我開始了自我口譯訓練生涯。
2年內拿到 N1 證照。
花了 10 年時間訓練自己,成為國際研討會口譯,也參加了不少展會,不斷磨練自己臨場應變和外文表達、瞬間腦內轉譯的能力。
語言x行銷中的消費者洞察力,跨界產品管理
擁有了語言、翻譯、行銷、溝通、創意發想能力,某次我的 Linkedin 跳出了來自東京某大型集團的面試邀約。在幾次面試後,我順利加入,成為該集團台灣分公司產品部門的負責人。
我一進公司就負責部門重整、人力招聘、產品策略定向、產品優化,這次產品目標還是全新的業界。陪業務出國調查客戶使用心得、因為沒有足夠宣傳預算,所以不斷開始學習異業宣傳...等等。我開始不設限地對每個機會 say yes,接住每個跨界的機會,拓展新的視野。
看似無關的每一步,帶我走向人生志業
乍看我的職涯經驗,看似每一步都無關,但是每一步都推我走向人生中幾個重要的節點。
- 在工作坊中認識了啟發我職涯的大師:原野守弘老師。
因為我嚮往口譯而開始自我訓練的翻譯技能,讓老師對我青眼,得以獲得翻譯他第一本著作《創意入門:用喜歡改變世界》。我永遠記得我跟原野老師討論中文書名時,我一個一個用日文解釋「喜歡」和「喜愛」微妙的語感差異,最後我們一起定下這本書名。
- 因為轉職當 AE 獲得的策略思考能力和企劃撰寫技能,加上自己因為興趣而進修的文字天賦,使我能夠順利推動各種計畫進行。
- 在陪伴業務深入國外客戶辦公室調查產品體驗的時候,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業務開發的正確心態。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將興趣更近一步發展,開始將每年的出國旅遊轉換成創作取材,順利開發到島根與奈良的觀光交流單位,協助我與神社寺廟合作取材,出了第一本自己的電子書:《旅型書:跟著古神話遊島根》。
- 今天我發現,曾幾何時,在這裡的專欄訂閱已經滿 400 人。雖然付費者雙手數得出來,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還想看,我會繼續寫下去。而回顧我過去的作品,我也在這二三年的筆耕中,慢慢磨出自己的風格。
雖然不敢說自己現在成績有多好,但到了這兩年,我終於確認自己的人生志向:「橋樑」。
我想成為台灣與國外的橋樑。
我想成為開發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樑。
我想成為理性與感性間的橋樑。 而我過去所做過的一切,不論是專案經理、商務開發、行銷、翻譯,從來都不脫「橋樑」這個角色。 所以說,如果我被問,總覺得自己不務正業怎麼辦?
我想我會回答,只有不務正業才有辦法做正業。
一起走下去吧,不務正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