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點亮心中那道光-生命這堂課

raw-image

書名|生命這堂課

作者|陳永儀

出版|三采文化

在醫院急診室,也許你聽過某位病人或家屬突然暴動,護理人員怎麼勸導都沒有用,如果有個人聆聽他們的需求情況是不是就會不一樣了呢?作者陳永儀是位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她擔任過紐約市緊急救護技術員、一級創傷醫院關懷師,並持有開鎖、調酒和進階潛水證照,也擔任過Uber駕駛員,從生活中觀察不同人的行為角度、聽見不同人的聲音與對話。
本書第一章描述在醫院擔任關懷師,第二章則是緊急救護員,在這兩個職業中,不論是家庭糾紛、身心失控、病痛、創傷、意外,讓作者看到生命真實的另一面。
作者說道:「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屬於自己要學的功課,也是只有你才能面對的挑戰,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或許,可以有不同的體驗。」本書內容全是真實故事,這些故事中你我不常接觸,但透過這些故事讓讀者們也深刻體會到生命珍貴。

很多困難決定的答案往往不須費心搜尋,我們需要的只是一些空間,「答案」就自然浮現了。

醫護人員為了照顧多位病患,不停地忙進忙出,除了身體健康,病患的心理健康也是同時需要照護。在醫院有位關懷師神職人員,他們的存在是幫助病人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從中獲得所需要的精神支柱,以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關懷師分布在不同的機構:在學校為校牧,在醫院為關懷師,也被稱為院牧,在軍中稱為軍牧,也來自各種宗教信仰。包括基督徒、天主教徒、猶太教,以及東方傳統信仰。他們和醫療人員不同之處在於不穿刷手服或白袍,但在緊急團隊中,是重要成員之一。病患帶到醫院做緊急治療,關懷師則需照顧緊急狀態中在場的家人,作者談到醫院內有個急救代碼,當病人沒有反應、沒有呼吸心跳,或是兩者都沒有的時候,就會啟動「藍色代碼」。藍色代碼團隊由一個隊長領隊,平時沒有特殊狀況,各成員分別在各部門工作。一旦呼叫器響起,他們就迅速組成一個團隊,共同恢復病人的生命功能;而「白色代碼」是針對小兒科的緊急狀態,包括嬰兒、兒童,以及青少年的病人。急救代碼無論白天黑夜隨時都會啟動。

眼看著親愛的家人被急救,對許多人來說都使很難受的經歷。關懷師的主要工作是照顧這些緊急狀態中在場的家人。

📓「我很好」背後的辛酸

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初次認識當對方某個行為不良,我們會立刻在心裡評斷他日常可能是怎樣的人,在批評一個人態度不佳之前,先暫停一下、想一下。我們態度與反應,都可能壓垮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單純地只是令人討厭,或是心情不好。或許,他們正背負著長期創傷;或許,他們有個艱辛、苦澀的人生,有著無法言喻的悲痛,無法對人啟齒的經歷。

📓現今社會,聽見對方聲音而不給意見,很難。

我們聽到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總會忍不住給對方建議,認為他應該怎麼做,本來是想勸對方的心態,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誤解、被扭曲。有時,對方聊他內心真實的缺口,也只是想發洩出來,而不是想聽更多的建議。試著角色對換,你對別人說出自己的心聲,你希望聽到的人會是怎樣的反應?
傾聽對方的心聲,讓對方知道你在他身邊、讓對方知道你有聽到他說的,當對方感受到你在的時候,或許就可以與對方一起承受、分擔這無法言喻的悲痛。正確運用它時,是一種積極而非被動的關懷方式。

生命中有許多意義深重的感受與訊息,最有效、有感的傳遞方式,是經由與對方共處,而不是使用言語。

📓結婚,也是一種授權

現在社會聽到許多交往已久的伴侶卻不結婚的例子,覺得住在一起有沒有那張結婚證書並不重要,但倘若一方發生意外,社會如何看待合法不合法婚姻?《結婚證書》講述溫斯頓刺傷自己帶到醫院做急救,茉莉也跟著到達,但在法律上他們並不是合法夫妻,只是住在一起,因此醫護人員並沒有對茉莉做任何說明,因為茉莉「不是他的妻子」,沒有得到一位妻子該得到的待遇。愛情,或許不需要法律上的公證,但在這社會上,並不是只有兩人世界中有彼此見證就行得通,無論我們對婚姻看法如何,它對我們生活實際上的影響,絲毫不會因為我們的看法而減少。

📓緊急救護員

從救護車到達現場那一刻起,救護員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熟悉環境,評估安全性,在大量又混亂的資訊中,辨別最緊急事件性質。救護員不僅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更要詢問病患、家屬、目擊者。這過程沒有客套寒暄,甚至沒有隱私可言,常常是面對患者最不為人知的一面。任何前因後果都是線索。

📓放下,不表示不再關心

小時候對很多事情不熟悉,需要倚賴在爸媽的身邊;當年紀越大,思想越成熟,覺得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掌控,想去哪就去哪;想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但還是有些父母不管小孩幾歲,無法放下對小孩的關心,父母管太多,心裡就越是想著:「都幾歲了,還要被管緊緊」。孩子的教養,是一門又深又廣的學問,孩子成人後,父母應當對自己的教導成果有信心,相信孩子已經可以獨立自主,尊重他人的選擇、默默支持的他,而孩子也要學習為自己的決定及行為負責。留下牽掛,放下管教,或許對彼此都有益處的一項挑戰。

📓婚姻越重視自我價值,衝突越多

假如一位陌生人做了一件我們不苟同的事情,頂多就皺個眉頭看個兩眼,而當面前是親密的伴侶,情況就會有所不同了,我們一定會把不滿的事情直接跟對方說,希望對方改進,表現越在意,越容易引發激烈的反應,甚至內心會引發想殺死對方的動機。
作者說道,在她參與偵查的謀殺案件中,最讓她印象深刻是夫妻間的謀殺和夫妻關係惡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怨恨,許多是源自變心、背叛、三角關係、欺騙等等。

多數人想法是,合不來就分開不就好了?
當事人他們心態是不甘心就這樣放手,恨到想要致對方於死地。

夫妻之間並不只有生活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學習磨合、溝通,適當的表達情緒;了解對方、改變自己都是一個過程。雙方因相愛才成為夫妻,倘若把憤怒情緒隱藏在心中,覺得說什麼都沒用,原本的小情緒最終也會慢慢擴大,婚姻關係也由愛轉成仇恨。

把婚姻看成一個發覺自己另一面的機會,或許可以成為讓我們改變、成長與更認識自己的催化劑。

📓吵架,也是一種溝通

相信每個人都不喜歡與人發生爭執,尤其是與自己的伴侶跟家人,喜歡和親密愛人家人相處愉快,但總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引發爭吵,最後不歡而散。在家庭中,除了夫妻間爭吵,小孩到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出現叛逆期,和爸媽意見不合就會產生情緒不滿的反應。專家們將青少年慣用的爭執模式歸為四大類:攻擊、退縮、順從、解決問題。在吵架時,通常使用攻擊或退縮方式的孩子,日後憂鬱、焦慮或引起其他不良行為的機率較高;習慣順從面對的孩子,將來患情緒疾病的機率也很高。在家無法解決衝突的孩子,在人際關係方面也會有類似問題。
在爭吵過程,孩子需要練習能夠看見事情的兩面。讓孩子學習思考並去想別人可會有的觀點。讓他承認有其他觀點是第一步,但並不代表孩子需要同意這個觀點。父母可以先說:「雖然我的想法是...但我可以想像你的感覺可能是...」父母做良好示範,並鼓勵孩子練習,可以讓爭吵成為有建設性的衝突解決模式。

📓霸凌,是攻擊行為

不管是職場霸凌或是校園霸凌,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常見,長期被霸凌將自己心靈封閉,不再和外界做連結,也不再和家人討論。
霸凌這一詞約1970年開始被廣泛使用。早期研究是由挪威心理學家Dan Olweus教授主導,他最初對象是從13到15的小學孩童開始,而霸凌有分四種特性:主動性攻擊、加害者有意圖傷害對方、攻擊行為有重複性、霸凌者與加害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等。許多研究一致顯示,少年或青少年的霸凌加害人,成年後會犯罪以及被判有罪的機率與頻率,都比非霸凌的孩子們超出許多,而他們的環境通常父母較不關心或較不參與孩子生活、家庭不和諧、有喜歡霸凌別人的朋友、認為暴力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從小的學習是從父母的行為開始,父母如何對待小孩,會決定他們往後會如何對待別人。防止霸凌不只是學校或老師責任,更需要所有父母用心參與

📓偏見

雖然現在講求平等,但還是有許多刻板印象烙印在許多的人的心中:身材必須纖細才好看、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該結婚等等,這些是偏見還是事實?問題就來自於「大部分」的認知。我們大腦每天要處理大量訊息,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得到正確的決定,「偏見」就能幫助我們做到這點,但用大部分的認知去評斷,也未必準確。作者提到,你對流浪漢是什麼樣的印象?是會酗酒、吸毒、有異味、骯髒、有攻擊性等等,但其實我們不知道這位流浪漢有著什麼樣的過去、經歷了些什麼,故事中,一位流浪漢抱起嬰兒從慌張的媽媽手中搶過來,任何人看到這個情況會覺得這位流浪漢要對嬰兒不利,但其實嬰兒的喉嚨被異物卡住,臉色開始泛藍沒有心跳,媽媽也是從外地來的,並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這位流浪漢知道公園裡哪裡有救護員駐站,不管自己的身分如何,緊急將嬰兒抱到救護員面前,這一刻,他是救了孩子一命的天使。

偏見是把雙面刃,它可以幫助我們即時做出最接近正確答案的判斷或選擇,但最接近事實的答案,還是可能有錯。

社會進步快速,科技發展越來越新益,唯有一項是從以前到現在沒有改變過,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陪伴。書中有兩個故事是作者在醫院當關懷師讓我印象深刻,《你聽得見嗎?》描述一位威爾遜先生因無法呼吸,必須插管,而那條管子插到喉嚨裡非常難受,當病人開始躁動不安,護理人員將他壓制在病床上,讓醫師使用鎮靜劑,避免作嘔,當作者看到這一幕,和威爾遜先生說你要盡量冷靜,護理師們會幫你將管子拿掉,雖然他很難受,但已不再抗拒,換做是我喉嚨被插管,我一定也是會痛苦掙扎著,也希望有人聽見我的請求;另一個章節《什麼是關懷師?》內的故事小女孩艾美因父親被帶到急診室,艾美失控在急診室大喊,沒人可以解決只好找關懷師,作者相處與聆聽,讓艾美放下心房,就和朋友一樣,慢慢細說過程,最後艾美問作者什麼是關懷師?作者回:「關懷師,就是你的朋友。」看到這段話,我的腦海裡幻想著當時的情境與畫面是多麼無奈。
傾聽,是我們每個人所需學習的一項技能,其實我有時也會不小心脫口而出地「建議」對方,但那不是對方想要的,我們出於想幫忙的心,也可能變成「越幫越忙」。事實上,沒有人能確切地了解另一個人真正的感受,不如,暫停思考一下,陪伴、簡單地做出回應或者握住對方的手讓對方感到溫暖,「原來你一直都在」。

無論你有一小時、一天或一週,將注意力放在與對方的共處上。高品質的相處時間,是每個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

現代生活人們迫於忙碌,忽略與親人的陪伴,在《胸口上的刺青》故事中,一位77歲男性心臟驟停,需即刻救援,當緊急救護人員正要實施電擊器時,赫然發現老先生胸口刺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一旁的妻子也是大喊不要急救。因老先生長期被病痛折磨,經過討論,才在胸口上刺上這些字,但必須簽屬DNR(不急救同意書)才有法律效應,兒子一聽不可置信,也氣急敗壞,但這位兒子長期沒有和父母親住在一起,也不知父親的身體狀況。兒女結婚後有各自的婚姻生活,有時心裡也會惦記著父母親的狀況,與其內心惦記著,不如將一天時間空下來,好好地陪伴家人吧。
當你誕生這在世界上,眼睛一睜開看到許多色彩繽紛的世界,我們會經歷友情、愛情、職場等等周遭事物,路途中總會在某一道路塞住動彈不得,比如遇到渣男感情不順、被最愛好的朋友欺騙、被同事統婁子,難免會感到心力交瘁,當我有這種感覺,就會試著想起:「媽媽懷胎十月辛苦把我生下來,是要讓我體會生命每個色彩、而不是單一黑白。」每一個經歷,都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當心中的那條道路因你的堅強而慢慢地修復好,將會繼續闢出更寬敞的道路。
看著這本書,讓我想起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說道:生命就像燭光,當燭光還很明亮時,能夠照亮的範圍就很廣,等到生命之火逐漸變弱,能夠照亮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小。好好地陪伴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們,也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讓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專心與人相處,彼此都會有明顯深刻的經歷。優質時間可以讓人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促進生活中的交集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閱讀閱書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