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ing Strong』的作者Brené Brown是美國休士頓大學的研究教授,擔任該校社會工作研究生院的Huffington基金會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McCombs商學院的管理學客座教授。 過去二十年來,她專注於研究勇氣、脆弱、羞愧和同理心等主題,並撰寫了六本『紐約時報』暢銷書,包括『Rising Strong』、『Daring Greatly』和『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等。 此外,她還主持了兩檔Spotify獲獎播客節目『Unlocking Us』和『Dare to Lead』。
Brown的研究引發了全球對勇氣和脆弱的廣泛討論。她的TED演講『脆弱的力量』在全球擁有超過5000萬次觀看,成為最受歡迎的TED演講之一。 作為首位在Netflix上發布講座的研究人員,她於2019年推出了『The Call to Courage』特輯。2022年,她在HBO Max上推出了以新書『Atlas of the Heart』為主題的節目。
以下是我對本書的一些摘要,與大家分享:
Civilization ends at the waterline. Beyond that, we all enter the food chain, and not always right at the top.
文明止於水線。超出這個範圍,我們都進入食物鏈,而且不總是處於頂端。
當我們進入無法控制的環境時,會感到焦慮和不確定。水是無意識的象徵,暗示在舒適圈之外,我們必須面對真實的自我和潛在的危險。
They recognize the power of emotion and they’re not afraid to lean in to discomfort.
他們認識到情緒的力量,而且他們不怕不舒服。
勇敢的人會擁抱情緒的力量,並願意面對不舒適的感受。這是建立深刻關係、培養創造力及展現領導力的關鍵,也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
Yes, if we care enough and dare enough, we will experience disappointment. But in those moments when disappointment is washing over us and we’re desperately trying to get our heads and hearts around what is or is not going to be, the death of our expectations can be painful beyond measure.
是的,如果我們夠關心、夠膽量,我們就會經歷失望。 但是,在那些失望沖擊我們的時刻,當我們拼命想讓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圍繞著什麼是或不是的時候,我們期望的死亡可能會讓我們痛苦無比。
失望是勇敢投入生活的必然結果。當期望落空時,我們會感到極度的痛苦,但這是我們成長和學習的契機。
Good made the powerful point that there’s a vast difference between how we think about the term failure and how we think about the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brave enough to share their failures for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and growing.
Good 強調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對於「失敗」這個詞的想法,與我們對於那些為了學習和成長而勇敢分享失敗的個人和組織的想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人們對於失敗的認知是有差異的,應該學習那些願意分享失敗以學習和成長的勇者。這樣的觀點挑戰傳統對失敗的負面看法。
You know, I’m not sure. I do, however, think that in general people are doing the best they can. What do you think?
你知道,我不確定。不過,我認為一般來說,人們都在盡力而為。你覺得呢?
大多數人都在盡自己所能。這個想法挑戰我們對他人的批判和預設立場,鼓勵我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他人。
Heartbreak is more than just a particularly hard form of disappointment or failure. It hurts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way because heartbreak is always connected to love and belonging.
心碎不只是一種特別難受的失望或失敗。它的傷害方式完全不同,因為心碎總是與愛和歸屬感相連。
心碎與一般失望的區別,在於心碎總是與愛和歸屬感有關,因此更為深刻。心碎的人是勇敢去愛的人。
When you look away from a homeless person, you diminish their humanity...
當你把目光從無家可歸的人身上移開時,你就是在貶低他們的人性...
這裏表達了對社會上弱勢群體的關懷,並強調了同理心和尊重的重要性。忽略他人的苦難會削弱我們共同的人性。
Self-trust is often a casualty of failure. In many of the interviews about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failure,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would say, “I don’t know if I can trust myself again” or “I’ve lost faith in my own judgment.
自我信任往往是失敗的犧牲品。在許多關於職業和個人失敗的訪談中,研究參與者會說:「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再次信任自己」,或者「我對自己的判斷力失去了信心」。
失敗會嚴重損害自我信任,許多人在失敗後會對自己的判斷力失去信心。重建自我信任是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的關鍵。
We are the authors of our lives. We write our own daring endings.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我們自己編寫大膽的結局。
我們應該掌握自己的人生,並勇於創造屬於自己的結局。這是一種對傳統束縛的挑戰,也是對個人力量的肯定。
本書強調人類在無法控制的環境下所面臨的焦慮與不確定性,以「文明止於水線」為比喻,提醒我們在舒適圈之外,真正的挑戰與潛在危險才會浮現。這與心理學中的「陰影自我」概念相符,當我們進入未知領域,便需直面內心的脆弱與恐懼。然而,真正強大的人並非迴避這種不適,而是如文章所說:「認識到情緒的力量,並願意迎向不適」,這種擁抱不確定性的態度,對於個人成長、創造力與領導力發展至關重要。除此之外,文章也指出,失望與心碎雖然帶來巨大痛苦,但它們往往與愛、歸屬感及深刻的人生體驗息息相關。真正勇敢的人不會害怕失望,因為那代表他們願意全心投入人生。
另一方面,文章探討失敗與自我信任之間的關聯,指出許多人在經歷失敗後,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然而,那些願意分享失敗經驗、從中學習成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這與現代心理學中「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一致,強調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而非個人能力的否定。此外,文章也提醒我們:「當你移開目光時,你就在貶低他人的人性」,這凸顯了同理心與尊重的重要性。最後,文章以「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作者」作結,這句話不僅傳達了個人主導權的觀念,也鼓勵我們勇敢創造自己的人生結局,突破社會與內在的限制,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