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完美主義訓練下長大的小孩,罪疚感其實是你應對人際最好操弄的武器
回顧自己的時間線,我認了自己是一直在恐懼與焦慮中成長的人。
我把自己活成,預設了每個人跟我相處都有來自於他們對我的期待,而我得必須滿足這些期望我才會被接納的一種人格,可是這些經歷並沒有被真實的讓多數人接觸到我本來最自然的樣貌,因此隨著階段的推進這些其實都是無效施力的人際關係,最終流失。
面對自己這樣的狀況它一定有個很核心要處理的問題:為什麼我要是這樣子才有價值的。小孩不可能生來是長好的就放在那邊,就知道自己必須以討好的面目示人來獲取短暫的滿足感,也就是換言之「這都是被訓練好的」,那麼這樣的「訓練」是誰促成的、是在供給著哪些特定的人;既然這種無效人際的方式可以被訓練起來,那它也可以原路返回。
多年的罪惡感容易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你人際要成功的武器,這集就改成來操弄它。

...
原生家庭
原則上你之所以容易感到罪惡,是因為有人一直在灌輸你「你的需求就是不對」的概念。
比方說,你會很常接受到很多暗示:你不可以這麼麻煩、你不可以這麼沒有顧慮別人、你有自我的意見對別人是種冒犯;這些都需要本人去回顧說,你認為你的這些思考最終讓步的、得利的都是誰,是不是很確定清晰的指向特定的一群人。
那麼再說明白,如果你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你的父母肯定沒有善盡他教養的責任。
因為本來是他們在你最需要滋養的時候,不僅以「你這麼麻煩」為由阻絕給你的養分,更甚於是你用服從在服務他們,他們在操縱你還沒有完整發揮的人性和罪惡感,因為你知道惹毛他們的下場可能就是沒家回、沒飯吃,不得不收起自己甚可能是基本的需求。
所以你慣性認為關係裡但凡不好都是你做的不夠多 ... 可是與你付出量相匹配的人世界上是真的不多的。
操縱罪惡感
不過好消息是,你其實非常的了解什麼惡是罪惡感,以及你已經熟知、運用它很久了。
其實你之所以很容易把問題內化成是自己的,主因於你在無知、沒有能力的時候接受了別人對你的投射,意思是說一個根本不太會對他人產生內疚的人,當這樣的人去看到你太有自我主張,就會試圖要投射你他沒有的東西,你學會了正好滿足他教育你的本質。
然而這樣的人最怕的是:你的內疚適當操作引來人際關注和敬重,是對方多年來必須只能控制關係所匱乏的。
適當操作的意思是:每當有人要投射這件事應該是你負起責任的時候,慢個 5 秒再讓自己感受是否需要內疚,甚至慢個三天、半個月也可,因為內疚這件事,是對方可以不費力的把他自己本人對關係造成的問題,不費成本的轉嫁於你去思考的手段。
你並不是要透過對這樣的人反覆反饋付出,才得以獲得稀少的可憐的證明。
...
這種人很可怕,內疚已經到最後會演變成但凡他不如意,都只能是你的錯
要求本身就是踰矩的人,你要把這件他應該知曉的事情用你不隨便給予的罪惡感打回去。
他學不會的尊重本身跟你沒有關係;我最近之所以想通這件事情,在於每次到超商結帳的時候我看著現在的店員其實很辛苦的感覺,他們好像會去把「客人的等待、系統上傳會員變很慢」的這件事,去內化到是自己的動作不夠快。
但客人多半表現的會是:你可以慢慢來、你不用太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公司的問題。
所以當有的店員看的出來手腳很俐落,只是說客人要什麼麻煩的全部照做,但是整個過程問題留給那個提出很多需求的客人與排隊的人龍,還有公司制度的無效率去吸收;這個就是店員本人操控自己的罪惡感成功的一次展現:這裡面其實根本沒他能講究的地方。
第一步收好你的罪惡感,別人就會開始理解自己不應該這麼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