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四):校園幣如何實施?對班級經營有什麼影響?〉2025-09-14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文林幣的設立初衷與機制,初步思考了這樣的制度包含的教育理念。但我們還想知道的事情是,技術上它可以如何運作?需要克服哪些難關?可能造成什麼實務上的困境?
發放校園幣?哪來的錢?
雖然文林幣不是真的錢,但發行文林幣的花費不只有彩色影印,還包含了得以確保其貨幣功能,柑仔店貨架上的貨品成本。根據賴老師的說法,以當時文林國小的學生數量算下來,一學期大約需要十萬塊左右的成本。
然而,這個項目並不是一個需要從零開始、憑空籌錢的項目。就像前面說過,文林幣的設計理念一部分來自校園常見的獎勵制度,各學校每個學期其實本來就會安排一些用來購買獎品、期末禮物的經費。
所以這個制度,其實是在將所有的產品與獎勵透過校園幣這樣的媒介整合在一起,用一種所有人都有機會獲得、且擁有更多個人選擇的方式將資源重新分配。
在這個制度下,不只是成績最優秀或有特殊專長的小孩能獲得獎品,只要付出相當努力,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得到一定量的校園幣,獲得禮物與練習自主選擇的機會。
進一步來說,由於這項計畫是在「給予獎賞」之外提供了額外的教育價值,也有機會透過說明這樣的計畫內容,向家長會或主管機關申請另外的經費。賴老師在離開文林國小後,與志同道合夥伴創立的翻轉銀行,也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支持,讓更多學校或教育團體可以不用從零開始。
比錢更複雜的,是關於「人」的問題
然而,即便錢的問題可以解決,校園幣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它是一個跨班級的大型計畫,根據學校的規模,可能會牽扯到成百上千名學生和家長。而且也會影響到老師們現有的班級經營方式,造成老師額外的壓力和工作量。
在賴老師的設想裡,各班老師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參加,即便參加了,每班也可以根據老師不同的理念與班級經營方式決定如何發放。譬如說,對A班老師而言,值日生是每個人的責任,沒有必要另外給予文林幣;但對B班老師來說,既然值日生有具體的工作要做,學生在這上面的付出,就應該拿到對等的薪水。
一方面這是對教師風格、班級特色的尊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讓學生感覺不平衡,覺得為什麼做同樣的事情,隔壁班就能拿錢,自己卻什麼也沒有。或許比起「讓教師自行決定」,或許,鼓勵各班孩子「在導師引導下,透過班會自行決定」會是更能平衡這些張力的方式吧。
實務上,進一步的疑慮是,如果校方說要推行這樣的制度,有多少老師敢於說自己不參加?有其他想法或規畫而不想參加的老師,可能會變成需要向班上同學、家長額外解釋自己不參加的理由。
此外,就像前面說的,這樣的計畫往往需要整合校園中各項可以使用的資源,如果不參加,有些資源可能就不會分配到自己班上。而且即便自己班沒有參加,學生還是會在校園中的其他事務上接觸到校園幣,教師還是得面對校園幣對原來班級經營策略與理念造成的衝擊。
權衡之下,即便沒有那麼大的意願,多數老師應該還是會陸續加入,所謂的「自由選擇要不要參加」,很可能沒辦法像理想中的那麼自由。所以我想,這樣的制度或許還是更適合從一個師生規模較小,且教師意願都較高的地方試推行,讓其他地方漸漸看到成效,才有可能先取得全校教師間的共識再開始推行。從目前翻轉銀行合作過的學校以小校為主的現況看來,或許對於規模較大的學校而言,要進行這類嘗試還是比較困難。
在初步討論過這些校方「實施面」需要考量的問題之後,接下來,我們會討論一些學生面可能發生(或曾發生過)的事件,並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畢竟,無論制度如何設計,最終要看的還是孩子的實際體驗與行為回饋。也想想在校園之外,我們能怎樣將金錢教育合理地帶進孩子的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