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體中,我們常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樂於跟我相處,那是人類生存的渴望,認同感和價值感。
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個樣子,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跟你唱反調;要不就擺臉色給你看,或是處處與你作對。
過去在職場上,有些人就是跟我磁場不合,一言不合就會吵起來。比如責任劃分不清,或是事情畫錯重點,溝通沒有交集...。我非常容易受到他們的言行舉止影響,生氣、委屈、難過、無助...複雜的情緒此起彼落,嚴重打亂我的生活步調。
於是,我會用一些想法折磨自己,他們怎麼這麼可惡,我對他們很氣憤,當他們的行為舉止跟我的想法不一致時,我會很有許多抱怨。
在「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裡談到,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會這樣,但它會耗掉大量精力。
的確,我那時每天上班都感到精神壓力很大,就像書裡說的,自己在內心製造的所有抗拒帶來了痛苦。尤其在情緒低落時,我們會緊抓著一些固著信念不放,深信不疑。人很容易低估自己的念頭帶來的傷害,以及相信那些帶來傷害的念頭,因此為自己製造不少沒必要的精神痛苦。
「我可能錯了」這是一句緩衝的魔法咒語,有可能讓你有不同的想法與看見。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作者比約恩,出家當僧人,以為可以遠離紅塵,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但是他錯了。
當初他始料未及的是,僧侶的生活是全年無休的群居團體,不能選室友,每個月還會換一次房間,跟來自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相處,他沒有選擇的餘地,社交練習成為他寺院生活的核心部分。
這也是在寺院修行,所要學習的很大一部分,接受任何的無常。對外界所有的事物,練習接納跟臣服。
他喜歡的僧人相處沒多久,就離開了。而有僧人討厭他整整四年,從未斷過。回憶起這段經歷,作者說:「我需要有人討厭我,這樣才能認清,總是想討所有人喜歡,是多麼沒意義。」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有些人只是生命中的過客,需要耗費這樣多的心力在他們身上嗎?也許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值得在意、關懷與深愛的人,尤其是自己。
「我可能錯了」書中提到,我們大多數的念頭是不自覺的,我們是帶著印記的生物,這些印記的編碼來自我們的成長方式、經歷、帶著甚麼來到世上、自己的文化、生活處境,以及接觸到的周遭環境訊息。
我們無法選擇念頭,也不能決定他們應有的樣貌。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那些念頭。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而作者這十七年僧侶生活精神修練中,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
「我可能錯了」這句話,作者用來提醒,仔細覺察每個念頭,這是真的嗎?可能是可能不是。
「我可能錯了」也有著謙虛的概念,讓自己與腦袋的想法保持距離,有空間可以接納不同的想法進來。
當你在跟某人爭執,或者是對某件人事物,有了主觀的想法與詮釋時,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試著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停頓一下。
「我可能錯了」這是一句緩衝的魔法咒語,有可能讓你有不同的想法與看見。
作者比約恩用當僧侶修行的智慧,再次面對還俗後的憂鬱症與絕症,他真實坦誠的述說內心的各種想法與轉變,寫下他的人生故事。生命中不同的困境,讓他一次次有不同的蛻變。
生命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