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個父親的叨叨絮語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很多人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著當父母的。」過去總常聽見這句話,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直到自己當了父親之後,才愕然驚覺,原來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情緒,是驚恐、是興奮、是徬徨、是壓力…。

記得,過去在社區大學教書的時候,總有許多當父母的學員,會詢問關於教養的一些問題。詢問的過程中其仍不免擔心,豪無教養經驗的我是否真能體會他們的難處。韶光荏苒,耳邊童稚的聲響,提醒著自己身份的改變。身為人父,我是否準備好去學習人父的角色,這是這幾年一直在心頭扣問的疑惑。沒想到一轉眼孩子竟然也都上大學了。

過往的記憶裡,曾經不止一次地有人詢問過,生涯在不斷地轉折中,哪一個職業是自己的最愛。我總會回答,小時候自己最期待去做好的一份工作,其實是關於「父親」這個角色。這樣的想法,不可諱言地是受到自己父親的影響。一直以來,總會思考著,自己得要如何才能做到像父親一樣無怨無悔地照護自己的子女,並且總能適時地去提醒子女許許多多生命的智慧。原以為的單純,卻在當了父親之後,才發現這一切看似容易,其實很難。

過去,總是期待自己可以多方面的學習,如此一來,才得以在必要時陪伴孩子,更不至於因為自己的緣故框限了孩子的發展。例如,總不能因為自己五音不全,而限制了孩子接觸音樂的機會;總不能因為自己肢體感不佳而剝奪了孩子學習舞蹈的可能。更有甚者,在學習的範疇中,關於教養的部分更是所在多有。進入發展心理學的領域,是一份提醒,提醒自己別去忽略了每個關鍵孩子的發展;進入諮商與臨床,更驚懼於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竟然如此巨大;生活品味的改善,在於看重潛在生活模式的影響;自我狀態的改變,在於身教遠勝於其他的教育模式。然則,這一切仍須回歸到最根本的實踐,知易行難,習性往往跳脫了想望。

有時,回望自身會看不見自己所能給予的種種;有時,疲憊的身心會導致情緒上不當的移轉;有時,面對著孩子無理的渴求,會找不著父親角色上的著力點;有時,父親角色與其他角色上的衝突,更往往帶來極大的困頓與迷惘。孩子一天天的長成,是欣喜,也是責任;是成就,更是反省。於是,一直很希望能書寫一系列關於教養經驗的文章。可是,卻又覺得談教養,自己還力有未逮,尤其是這幾年好幾本關於教養的書陸續出版。

只是想要分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想法與經驗,總是認為教養不是規範,更不是無限上綱的準則。在書寫的過程中,更多是對於自己角色的提醒,或者就當成兩個孩子的父親的叨叨絮語吧!



延伸閱讀

關於一個父親的叨叨絮語所有文章的列表與連結


01、為什麼要養兒育女:一個心理治療的觀點

02、面對孩子的哭泣,你是否看見心中的彩虹

03、怒罵孩子的背後,陰影的複製,毒性教條的延伸

04、別要丟失那顆「玩」的心

05、你的小孩聰明嗎?


avatar-img
54會員
106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深夜,一個人靜靜地看著眼前的大樹,夏夜的晚風輕輕拂過,樹梢傳來溫柔的聲響,像是樹的呢喃。走靠進聆聽,宛如訴說著這幾百年來的起落與精彩,抑或者好奇地詢問著眼前的旅人:為何如此著迷?
時屬盛夏,行前反覆地研究相關的資料,只為規劃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旅程,尤其是如何能感受到夏綠的精彩,更是心裡殷殷期盼的。畢竟,夏綠意味著草木的滋長,那不也象徵著我們一家人在這趟旅程中所渴望的學習與蛻變。於是這一系列關於京都旅行的書寫遂定名為「在夏綠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往後關於閱讀的種種分享,姑且就將其名為「默潮」,為何取「潮」,只為了呼應「海」,試想從名為「寧靜海」的地方所孕育而出的創作該為潮水吧!至於為何取「默」字,因「默」與「墨」恰巧同音,此其一也,再加上關於閱讀,許多人的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有機會分享已感慶幸與滿足。所以囉!低調一點好了,故希望「默潮」只是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什麼是「家」?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在這些年來衝擊著家的意象,甚至有時讓人對其感到模糊。反而遺忘了家的本質裡蘊含著一種平凡,其訴說著不過是生活的點滴。有趣的是,這些平凡與生活倘若脫離了家的意象,彷彿隨之散去。相對於此,當經歷了所謂家之味的調理,那麼所有的細節彷彿都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這是幾米新的繪本「星空」書腰上所書寫的文字。而讓人感動不已的是一翻開這本書,其在故事之始便直接宣告著:「獻給無法和世界溝通的孩子」。細細地翻閱著每一頁,專心地讀取著影像與文字所欲表達的情感與思維。這是一個關於青春、關於長大的故事。
深夜,一個人靜靜地看著眼前的大樹,夏夜的晚風輕輕拂過,樹梢傳來溫柔的聲響,像是樹的呢喃。走靠進聆聽,宛如訴說著這幾百年來的起落與精彩,抑或者好奇地詢問著眼前的旅人:為何如此著迷?
時屬盛夏,行前反覆地研究相關的資料,只為規劃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旅程,尤其是如何能感受到夏綠的精彩,更是心裡殷殷期盼的。畢竟,夏綠意味著草木的滋長,那不也象徵著我們一家人在這趟旅程中所渴望的學習與蛻變。於是這一系列關於京都旅行的書寫遂定名為「在夏綠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往後關於閱讀的種種分享,姑且就將其名為「默潮」,為何取「潮」,只為了呼應「海」,試想從名為「寧靜海」的地方所孕育而出的創作該為潮水吧!至於為何取「默」字,因「默」與「墨」恰巧同音,此其一也,再加上關於閱讀,許多人的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有機會分享已感慶幸與滿足。所以囉!低調一點好了,故希望「默潮」只是
這一系列的書寫取名為「電影筆記本」,只是覺得自己並非專業人員,還不到影評的程度,也不足以賞析一部電影。而只是希望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能隨性地將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或許期待著能藉由電影中許許多多的細節與隱喻而給予自我投射的空間,也或許只是單純地談論著電影中美麗的場景與精彩的演員。
什麼是「家」?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在這些年來衝擊著家的意象,甚至有時讓人對其感到模糊。反而遺忘了家的本質裡蘊含著一種平凡,其訴說著不過是生活的點滴。有趣的是,這些平凡與生活倘若脫離了家的意象,彷彿隨之散去。相對於此,當經歷了所謂家之味的調理,那麼所有的細節彷彿都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這是幾米新的繪本「星空」書腰上所書寫的文字。而讓人感動不已的是一翻開這本書,其在故事之始便直接宣告著:「獻給無法和世界溝通的孩子」。細細地翻閱著每一頁,專心地讀取著影像與文字所欲表達的情感與思維。這是一個關於青春、關於長大的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了父親之後,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當一個和上一代不同的父親,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並給他們足夠的愛,幫孩子建立自主權和責任感,讓他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事情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當孩子熬夜不睡覺,愛打遊戲,不摺棉被,甚至不愛洗臉,不寫功課,我突然就淡定不了了,碎唸、指手畫腳樣樣來⋯⋯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你希望孩子怎麼記得你呢?」幾週以前,當我看著曉蓓時。聖靈突然問我:「當你在看著孩子時,你在想著什麼?」我發現,雖然不是「總是」,但是我「經常」在看著孩子的時候,想著我的工作。想著接下來的營會、主日信息、想著教會所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我將時間撥給孩子,但是心卻不在孩子身上。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當了父親之後,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當一個和上一代不同的父親,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並給他們足夠的愛,幫孩子建立自主權和責任感,讓他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事情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當孩子熬夜不睡覺,愛打遊戲,不摺棉被,甚至不愛洗臉,不寫功課,我突然就淡定不了了,碎唸、指手畫腳樣樣來⋯⋯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你希望孩子怎麼記得你呢?」幾週以前,當我看著曉蓓時。聖靈突然問我:「當你在看著孩子時,你在想著什麼?」我發現,雖然不是「總是」,但是我「經常」在看著孩子的時候,想著我的工作。想著接下來的營會、主日信息、想著教會所發生的各種事情。雖然我將時間撥給孩子,但是心卻不在孩子身上。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