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諮商心理師,服務場域遍及學校、企業及社區。這系列文章是我的工作儲思盆,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所有人「一起」思考、「一起」對話。
過年前收到龍華科大諮商中心的邀請,將於月底前往學校演講「為什麼學生需要心理假?怎麼使用?」,適逢教育部日前公布試辦部分高中的身心調適假,一起來聊聊吧!
全國第一例「心理健康假」源自奧勒岡州。
Hailey Hardcastle在校時,媽媽曾與其約定:只要學業成績表現良好,每學期就可以有三天不用去上學。
後來Hardcastle發現:其實她患有心理疾病,有時候她會非常焦慮(a worrier)、有時候她會陷入憂鬱。因此,某一學期她可能需要停止上學三天,也可能一天都不需要,端賴那學期的身心狀況。
升上高中,Hardcastle意識到身邊有許多人也受困於心理健康問題、甚至自殺,因而「行動」希望將心理健康假(mental health days)入法,呼籲社會「正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身體不舒服我們會休息,那麼心理不舒服也應該可以「名正言順」的請假調適自己、照顧身心。
然而,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其實遍佈全球,台灣也不例外,我們總是會在新聞播報中注意到有大學生跳樓自殺,令人扼腕年輕的生命就此殞落。
自殺其實是痛苦的呼喊,當困境找不到解方,自殺常淪為唯一工具。若生命充滿希望,誰想要死?
為此,2021年中山大學學務會議決議將「心理不適假」納入請假規定,讓學生得以有「時間」、「空間」調適心理的不舒服,也間接促使諸多大專院校參與此舉,使更多學生受益,得以「正規管道照顧自己的心理不適」。
隔年,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梁委員昭勛、陳委員名謙提議為中學生訂定心理健康因素之假,希望能緩解中學生日益顯著的心理健康問題。
年輕人自殺的議題不僅教育部重視,衛生福利部也從數據分析中發現:2014年至2022年間15至30歲年輕族群的自殺率不斷升高,希望能透過此政策推廣「主動求助的文化」。
更進一步的說明可參考 010 【分享】衛福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從上述的脈絡爬梳不難發現,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自殺率逐漸成為全球焦點,希望祭出更多政策來幫助「年輕的心」。
其實,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感受到身體、心裡不舒服,請正視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是上班族,請特休吧!
如果你是學生,請心理調適假吧!
記得,如果請假了、努力調適了也還是覺得不對勁,記得向外求救,讓你信任的師長、家人、朋友,或是專業資源有機會可以陪伴你一起面對心理的不舒服。
因為如果這個不舒服已經撐了這麼久都還是過不去、處理不好,它肯定很複雜、很困難,讓身邊的人一起來幫忙吧,你值得好好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