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內耗!踏實感的練習(下):案例分享|將六大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與焦慮包圍,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踏實感,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許多的方法。而這篇文章要延續【踏實感的練習】六大原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一起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選擇、建立深度連結,進而減少內耗,活出更加穩定且滿足的自己。

 

📍 內心深處的價值觀

raw-image


踏實感的練習【第一原則-接納】中裡提到ACT其中的C是選擇,要選擇你的反應,而不是衝動反應,以及採取有效的行動。如果你能控制住你的行為,也就能控制你的行動

要怎麼知道你採取的行動是「有效」的行動?

首先,先去了解你的核心價值觀。

代表你最好的自我、或是你想成為的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你的核心價值觀。

 

📍 人生80價值觀清單

raw-image


曾參加過一場職涯講座,講者分享我們生活中、職場裡,大大小小的選擇,都來自你的價值觀,矛盾的是,在做選擇時,人們從來不去反思背後的動機,有時是被迫、有時是茫然,但一旦你確認你的核心價值觀之後,這些價值觀就會成為你的行動指導原則,更能接近忠於自我的行為,也就是書裡提到的第一原則──接納。

  

延伸提問
raw-image


➰ 請分享妳的五個核心價值觀?

➰ 妳目前的選擇(親情、友誼、伴侶、工作..等等),有符合妳的核心價值觀嗎?

➰ 當需要做決定時,妳會依照妳的核心價值觀做選擇嗎?為什麼?

  


📍 數位連結 vs 實質連結


踏實感的練習【第五原則-連結】中裡提到想擁有踏實的人生,就必須建立深度的社會連結。有趣的是,在資訊化時代,人手一機、隨時連線社群平台與三五好友分享最新資訊”連結”的現象,在書中也提出:數位科技的連結是否是真的連結?是否能幫助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與社會建立深度的連結?因此,他們做了一項實驗。

 

研究團隊以抽樣法對兩千人進行研究,發現無論是增加造訪社群媒體的頻率,或是增加造訪社群媒體的時間,都會提升個體的孤獨感。

 

📍 使用數位連結,真的只會越來越孤獨嗎?

raw-image

使用數位連結,真的只會越來越孤獨嗎?


答案是:不一定。

取決於你將【數位連結】當成【中繼站】或【目的地】來使用

 

【中繼站】運用網路來決定見面的時間或地點,或是找尋志同道合的群體、與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繫,都能發會正面的效益。

面對面訴說自己遭遇困難時,被他人拍肩膀所感受到的安慰,或是投以同理眼神所接受到的溫暖,大過於網路上所得到的文字安慰

 

【目的地】孤獨的人往往會將數位連結當成目的地來使用→如同吃洋芋片般,空虛的快樂

透過網路上的粉絲人數流量以及訊息來展現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而這是非真實自我進行的交流,但實際無助於減少孤獨感。

 

📍 健康的連結

raw-image


每個人都像是互相映照的鏡子,我們選擇往來的對象塑造了我們,而我們也會塑造自己往來的對象。

書裡的紅杉林,透過社會連結彼此纏繞,再穩穩地向下紮根,這種團體的力量巨大的彰顯了連結的重要性,而在耶魯大學其中一項名為【我悲傷你也悲傷】的研究中發現:

美國麻州小鎮Framingham有近五千民居民,發現一個人的快樂或悲傷,會蔓延整個小鎮,你傳簡訊時,若是心情低落,接收簡訊的另一方,可能也會感染你的負面情緒。

 

這讓我想起了【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都可能引起一連串巨大的反應。

 

我們來試著做個小練習
當你突然收到悲傷的訊息,或是看到一則憤怒的貼文,與其立刻做出反應,不如先暫停一下,仔細思考後再做出回應吧!

 

延伸提問
raw-image


請分享妳維繫連結(友誼)的秘訣

➰ 身為一個「朋友」,曾經做過最棒的事情是什麼?

➰ 「數位連結」與「實體連結」,哪一種連結使你更快樂?



📍 實際演練分享

raw-image


接下來我想分享兩個例子,運用本書提到的【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運動】六個原則中

至少二個原則以上來做的日常練習。

 

演練1:專注的閱讀&健康的連結

raw-image

今年希望能每個月至少閱讀一本書,所以安排每晚睡前半小時進行閱讀,為了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手機會設定為勿擾模式,且成立讀書會,透過每月線上分享閱讀所知,也能與好友保持親密的連結。

運用原則:【臨在】與【連結】原則

 

演練2:抄寫心經

raw-image

練習閒暇時間抄寫心經,開始抄心經前,先深呼吸五到十次,抄心經時能心無旁騖,手機設定勿擾模式,在還沒完成時不能碰手機。

運用原則:【耐心】與【臨在】原則

 

總結: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踏實感的六大原則,最後附上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從理解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到建立健康的社會連結,再到具體的行動練習,每一個步驟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生活、減少內耗,並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我想,踏實感的培養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透過一次次的選擇與行動累積而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能啟發你在未來的生活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實踐方式,活出屬於你的【踏實感人生】。

 

我們一起加油!


🌟🌟🌟下集預告


最近終於將菲律賓遊學之旅好好整理一番,接下來,我會開始寫成在菲律賓碧瑤遊學一系列的文章,內容都"菲"常實用有趣,請好好鎖定~~~追起來!

 

 加拿大生存日記,現正上映中!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riene.chen/

🍁加國の日記限動 https://reurl.cc/5D9jo6

 

內容總結
踏實感的練習
5
/5
avatar-img
8會員
11內容數
靈感很狡猾,常不經意就從腦中溜走,還好有霖感可以抓住它。 這裡會有書評、教學、職場、旅遊、音樂、詩,和可能不怎麼美味的心霖雞湯 與你共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霖感在路上 的其他內容
上篇文章「停止內耗!踏實感的練習(上):帶你找回內心的穩定與快樂」中,在【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裡提到三大原則(接納、臨在、耐心),這篇文章要分享後半段的三大原則(脆弱、連結、運動)。
5/5踏實感的練習
年過三十對於接下來的生涯規畫,比起二十幾歲的魯莽多了些穩重感,奇妙的是參雜了點迷惘的成份。不停地在心裡質問自己:難道就是這樣了嗎? 我想找回那種篤定與確認我的質疑是否存在,我想盡辦法想解決心中那份困惑,於是找到了這本書──「踏實感的練習:走出過度努力的耗損,打造持久的成功」
5/5踏實感的練習
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在《底層邏輯》這本書中,作者強調了幾個核心觀點,並指出如何運用邏輯工具來應對日常挑戰,甚至改變命運,可以參考前兩篇文章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上):這世上沒有對與錯的邏輯,只有對你有利的觀點 書中的概念不僅是理論,也能在生活中實踐,而這篇我要來分享我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運用到的觀念
5/5底層邏輯
上篇文章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上):這世上沒有對與錯的邏輯,只有對你有利的觀點 中,分享了這本書在探討是非對錯以及思考問題時的底層邏輯。 這次,我們繼續深入這本書的後半段,探索如何從個體進化到理解他人背後的底層邏輯。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座遊樂園,既然擁有了入場券,就該盡情玩樂、全力體驗一切
5/5底層邏輯
這本書一直都是佔據排行榜前幾名,甚至在2023年10月出版《底層邏輯2.0》,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事情的表象,但大多數的真相都藏在冰山底下,若不熟悉背後的運轉規則,就會容易被表象所誤導。書中提到商業思維的底層邏輯,若能加以運用,就能在面臨環境變化時,不容易被社會汰換,甚至產生出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上篇文章「停止內耗!踏實感的練習(上):帶你找回內心的穩定與快樂」中,在【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裡提到三大原則(接納、臨在、耐心),這篇文章要分享後半段的三大原則(脆弱、連結、運動)。
5/5踏實感的練習
年過三十對於接下來的生涯規畫,比起二十幾歲的魯莽多了些穩重感,奇妙的是參雜了點迷惘的成份。不停地在心裡質問自己:難道就是這樣了嗎? 我想找回那種篤定與確認我的質疑是否存在,我想盡辦法想解決心中那份困惑,於是找到了這本書──「踏實感的練習:走出過度努力的耗損,打造持久的成功」
5/5踏實感的練習
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在《底層邏輯》這本書中,作者強調了幾個核心觀點,並指出如何運用邏輯工具來應對日常挑戰,甚至改變命運,可以參考前兩篇文章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上):這世上沒有對與錯的邏輯,只有對你有利的觀點 書中的概念不僅是理論,也能在生活中實踐,而這篇我要來分享我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運用到的觀念
5/5底層邏輯
上篇文章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上):這世上沒有對與錯的邏輯,只有對你有利的觀點 中,分享了這本書在探討是非對錯以及思考問題時的底層邏輯。 這次,我們繼續深入這本書的後半段,探索如何從個體進化到理解他人背後的底層邏輯。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座遊樂園,既然擁有了入場券,就該盡情玩樂、全力體驗一切
5/5底層邏輯
這本書一直都是佔據排行榜前幾名,甚至在2023年10月出版《底層邏輯2.0》,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事情的表象,但大多數的真相都藏在冰山底下,若不熟悉背後的運轉規則,就會容易被表象所誤導。書中提到商業思維的底層邏輯,若能加以運用,就能在面臨環境變化時,不容易被社會汰換,甚至產生出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踏實感的練習》裡頭所講述的概念絕對不算新穎,你甚至能在裡頭看見許多書籍的影子,然而正因這些需要練習的概念無比稀鬆平常,恰恰強調了它的「無時效性」。書中的案例在2024年的今天依然適用,我想這就是人生本質吧,不可能永遠在高處,而是在高峰與低谷間隨時穿插,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繁瑣的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工作壓力、生活艱辛,還是失敗帶來的沮喪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讓我們難以保持內心平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也讓我們感到無力和焦慮。那麼,如何在這些壓力下找回內心的平衡呢?本文將介紹五個簡易的方法,幫助你緩解壓力、管理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踏實感的練習》裡頭所講述的概念絕對不算新穎,你甚至能在裡頭看見許多書籍的影子,然而正因這些需要練習的概念無比稀鬆平常,恰恰強調了它的「無時效性」。書中的案例在2024年的今天依然適用,我想這就是人生本質吧,不可能永遠在高處,而是在高峰與低谷間隨時穿插,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