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與焦慮包圍,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踏實感,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許多的方法。而這篇文章要延續【踏實感的練習】六大原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一起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選擇、建立深度連結,進而減少內耗
,活出更加穩定且滿足的自己。
踏實感的練習【第一原則-接納】中裡提到ACT其中的C是選擇,要選擇你的反應,而不是衝動反應,以及採取有效的行動。如果你能控制住你的行為,也就能控制你的行動。
要怎麼知道你採取的行動是「有效」的行動?
首先,先去了解你的核心價值觀。
代表你最好的自我、或是你想成為的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你的核心價值觀。
曾參加過一場職涯講座,講者分享我們生活中、職場裡,大大小小的選擇,都來自你的價值觀,矛盾的是,在做選擇時,人們從來不去反思背後的動機,有時是被迫、有時是茫然,但一旦你確認你的核心價值觀之後,這些價值觀就會成為你的行動指導原則,更能接近忠於自我的行為,也就是書裡提到的第一原則──接納。
延伸提問
➰ 請分享妳的五個核心價值觀?
➰ 妳目前的選擇(親情、友誼、伴侶、工作..等等),有符合妳的核心價值觀嗎?
➰ 當需要做決定時,妳會依照妳的核心價值觀做選擇嗎?為什麼?
踏實感的練習【第五原則-連結】中裡提到想擁有踏實的人生,就必須建立深度的社會連結。有趣的是,在資訊化時代,人手一機、隨時連線社群平台與三五好友分享最新資訊”連結”的現象,在書中也提出:數位科技的連結是否是真的連結?是否能幫助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與社會建立深度的連結?因此,他們做了一項實驗。
研究團隊以抽樣法對兩千人進行研究,發現無論是增加造訪社群媒體的頻率,或是增加造訪社群媒體的時間,都會提升個體的孤獨感。
使用數位連結,真的只會越來越孤獨嗎?
答案是:不一定。
取決於你將【數位連結】當成【中繼站】或【目的地】來使用
【中繼站】運用網路來決定見面的時間或地點,或是找尋志同道合的群體、與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繫,都能發會正面的效益。
面對面訴說自己遭遇困難時,被他人拍肩膀所感受到的安慰,或是投以同理眼神所接受到的溫暖,大過於網路上所得到的文字安慰。
【目的地】孤獨的人往往會將數位連結當成目的地來使用→如同吃洋芋片般,空虛的快樂
透過網路上的粉絲人數流量以及訊息來展現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而這是非真實自我進行的交流,但實際無助於減少孤獨感。
每個人都像是互相映照的鏡子,我們選擇往來的對象塑造了我們,而我們也會塑造自己往來的對象。
書裡的紅杉林,透過社會連結彼此纏繞,再穩穩地向下紮根,這種團體的力量巨大的彰顯了連結的重要性,而在耶魯大學其中一項名為【我悲傷你也悲傷】的研究中發現:
美國麻州小鎮Framingham有近五千民居民,發現一個人的快樂或悲傷,會蔓延整個小鎮,你傳簡訊時,若是心情低落,接收簡訊的另一方,可能也會感染你的負面情緒。
這讓我想起了【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都可能引起一連串巨大的反應。
我們來試著做個小練習:
當你突然收到悲傷的訊息,或是看到一則憤怒的貼文,與其立刻做出反應,不如先暫停一下,仔細思考後再做出回應吧!
延伸提問
➰ 請分享妳維繫連結(友誼)的秘訣
➰ 身為一個「朋友」,曾經做過最棒的事情是什麼?
➰ 「數位連結」與「實體連結」,哪一種連結使你更快樂?
接下來我想分享兩個例子,運用本書提到的【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運動】六個原則中
至少二個原則以上來做的日常練習。
今年希望能每個月至少閱讀一本書,所以安排每晚睡前半小時進行閱讀,為了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手機會設定為勿擾模式,且成立讀書會,透過每月線上分享閱讀所知,也能與好友保持親密的連結。
運用原則:【臨在】與【連結】原則
練習閒暇時間抄寫心經,開始抄心經前,先深呼吸五到十次,抄心經時能心無旁騖,手機設定勿擾模式,在還沒完成時不能碰手機。
運用原則:【耐心】與【臨在】原則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踏實感的六大原則,最後附上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從理解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到建立健康的社會連結,再到具體的行動練習,每一個步驟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生活、減少內耗,並找到真正的滿足感。
我想,踏實感的培養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透過一次次的選擇與行動累積而來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能啟發你在未來的生活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實踐方式,活出屬於你的【踏實感人生】。
我們一起加油!
最近終於將菲律賓遊學之旅好好整理一番,接下來,我會開始寫成在菲律賓碧瑤遊學一系列的文章
,內容都"菲"常實用有趣,請好好鎖定~~~追起來!
加拿大生存日記,現正上映中!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riene.chen/
🍁加國の日記限動 → https://reurl.cc/5D9jo6